文化模式

2017-04-06 03:02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本尼迪克习俗人类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文化模式

李抒阳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最具盛名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文化模式》,这是一部凝结了本尼迪克特多年深入美洲诸原始部落研究文化问题的成果,也是她毕生的心血。她所主张的文化模式论给文化人类学界带来了巨大影响,也正是由于《文化模式》这部著作,也确立了本尼迪克特和她的理论在文化人类学界不可动摇的地位。

文化人类学;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

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有着深远的意义。她对于将每一种文化看做单一的模式持反对态度,而是认为应该把握人类所有文化所具有的各种不同价值体系的多样性。她认为,人类不同的潜在意愿,造成了不同社会的不同的模式。每一种文化内部都具有其多样性,各个文化的主旋律是“民族精神”,同时也是区别不同文化的主要特点。①在《文化模式》一书中她指出,人格是由文化所决定的,每一种文化都有着与其它文化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文化特征培育了不同的人格类型。这种性格特点也就是本尼迪克特所说的“文化模式”。

一、习俗的概念

本尼迪克特认为,人类学家的研究应该对不同文化中所发现的不同习俗感兴趣,目的就是要理解这些文化变革和分化的原因及来龙去脉,并且要理解相应文化的表达其自身的各种不同形式,以及各个部落的习俗在该民族成员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的形式或方式。习俗在形成个人的行为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个体生活的环境和历史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他所在的社群在传统上一代代传下来的特有的行为准则和模式。从出生开始,他所在的社群的习俗就会塑造个人的行为及经验。人们往往有一种错误信念:人类的行为具有某种一致性。西方人通常是把人类的本性看成是与其自身的文化准则相等价,也就是把自己社会化了的习惯等同于人类本性,把自己的局部行为等同于一般行为。这就造成了地区性习俗和“人类本质”的混淆,也是对其他文化的无视。本尼迪克特在此批判了种族歧视,提出了人的本性,是由文化,也就是习俗所塑造的,而并非生物学遗传的特性,因此特别有力地反驳了那些“纯化种族”的欺人之谈。

二、文化差异

一个部族,或部落,或社会,人类的行为有无数的可能性,所以选择是必不可免的。而正是这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了许多的文化间的迥然相异。而这样的一些差别,是社会、是文化选择的结果,并非生物意义上的差别。对此,本尼迪克特分析了许多文化现象,例如在说明不同社会是如何对待性成熟和青春期时她指出即使是在那些强调青春期的生理学事实的地方,人们也首先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解释那些显然是生理学意义上的青春期事实的,同时她还列举了不同社会中关于战争的概念,不同的婚姻习俗等来阐明她的观点。此外,本尼迪克特指出,明智的人应该对许多的文化的千差万别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文化的不同并不仅仅是各个不同社会在取舍生存的那些可能的方面时那种心安理得的态度下所产生,它更应该归因于文化中各种特性之间的相互交织的、盘根错节的复杂现象。任何传统风俗的最后形式都大大地超过了最初的人的冲动,这种最后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都依于这个特性与那些来自不同经验的领域的其他特性相结合的方式。

三、文化整合

本尼迪克特提出了一种文化在选择了自身的目标取向、行为方式、社会价值后,将怎样整合成为一种模式的。当然这种整合不仅仅只是其所有部分之和,而是有着其独特的排列方式和内在的关系,进而产生一种新实体的结果。同样,各种文化也远远超出了它的特性的总和,为了更形象的说明文化整合的过程,本尼迪克特将其与艺术风格的产生和留存进程做了类比,以哥特式风格的形成过程为例进行阐释。本尼迪克特还指出了大多数人类学研究工作的弱点就是没有把文化作为一种合成的整体来研究,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应归因于初期的民族学所描述的本质。古典人类学家从事的书斋式的研究,只能知道某一风俗的可能的分布范围,却不能由此看出不同的部落中这样的一些特性是如何嵌入各有特色的完形的,而正是这样一些完形赋予过程以形式和意义。

继博厄斯之后,本尼迪克特在其基础上着重地提出,要把各个行为领域的习俗相联系起来,她不赞同分别研究个别案例,因为在本尼迪克特的思想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文化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都可以塑造着许多不同的行为类型,她指出,关于文化整体的研究的重要意义在现代科学之后兴起的许多的研究领域中都被强调,比如,在这一方面做出了重要意义的格式塔心理学等等。

四、文化类型

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本尼迪克特又分析了不同的模式在不同的行为领域里所表现的相异的行为类型和价值取向,她以三种不同的文化为例,概括来说:本尼迪克特认为普韦布洛印第安人属于典型的阿波罗型即日神型文明,他们极为鄙视暴力,非常的注重社会的安宁和谐,个人很好地融合于集体之中,不热衷于个人的权力,具有宇宙统一性以及人类同一性的世界观。多布人属于妄想型人(偏执狂型),他们忌妒心强,彼此猜忌,不信任,干事无法无天,背信弃义,每个人都与其他人为敌,经常相互偷盗,骗人甚至杀人,对于多布人来说,一切的生存都是一场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残忍、怀疑就是他在争斗中信得过的武器。美洲西北海岸的温哥华岛的克瓦基特尔人属于典型的酒神型文化,与普韦布洛人是对立的两极。克瓦基特尔人热爱心醉神迷,喜欢抒发强烈的感情,并且,他们非常看重个人的荣誉,他们的追求的就是要在傲慢、大胆、虚荣等方面超越其他人。

本尼迪克特认为以上三种文化模式之所以不同并不是因为某种文化特性在这种文化中存在而在另一种文化中不存在,也并非因其特性的表现方式不同,原因在于它们整合的目标和方向不同,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路数不一样”。整合这一思想是本尼迪克特文化观念中最重要的元素,也是她的理论中最为熟知的特征。因为,在她看来,分析文化现象的钥匙就是文化整合。她还指出有些社会的文化能够高度整合,而有一些却缺乏整合。西方社会通常会因为其缺乏整合而被描述为一个极端的例子,然而她认为这种缺乏整合的现象是被人们夸大了,也被人解释的不正确。西方文明是分了层次的,在同一时间和地方的不同社会群体是依据不同的标准来生活,由不同的动机来推动的(有点类似于道格拉斯所阐释的原始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分类”、“秩序”上的区别,原始人将统一的分类标准适用于整个社会,而西方社会是多层次的、多维度的)。她还探讨了社会(群体)与个体行为的关系,她并不否认个体行为的意义,但是同时她也指出,我们如果要了解人类行为的历史,就一定要研究这些群体现象,个体的心理其自身是根本无法导出我们所面临的实事的。

五、文化模式的思考

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的重要性不只在于她的理论方面的贡献,更重要的是她对文化持有的关注的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我们对相关现实问题的思考。本尼迪克特说过这样一句话:“由于偶然的历史原因造成了西方文明较其他地区群体的文明更广泛的传播开来,在许多地区,西方文明已使自己成为了楷模。”由此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人类的行为应当具有一致性(同西方一致),西方文明或西方的文化模式似乎被当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本尼迪克特倡导的是对异文化的关注,而我们现在缺少的反而是对自身文化的关注。有学者指出,中国社会正在处于传统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期;中国人民正在从传统深处走出来,与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新的生存方式相邂逅,我们国家正处于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期。同时,这表明,困扰了我们百年的现代化进程也终于开始从理论步入现实层面。社会向前发展过程中新旧文化模式和西方文化精神的冲突,令人猝不及防。

如果说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那么中国的文化模式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逐渐传承下来的,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西方的文化模式,如价值观、风俗习惯、审美取向、艺术风格等,无孔不入的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文化模式正在发生着改变。

《文化模式》中有一句某个部落首领说的话,他说:“一开始,上帝就给了每个民族一只杯子,一只陶杯,从这杯子里,人们饮入了他们的生活……现在我们的杯子破碎了,没有了”。本尼迪克特对此分析道,“那些曾赋予他的人民的生活以意义的东西,他们自家的饮食仪式,经济体制内的责任……这些东西都已丧失殆尽,随着这些东西的丧失,他们原有的那些样式与意义也消失了。他的意思不是说他的人民面临绝灭。但是他确实意识到少了某种东西,某些视同自己的生命本身一样有价值的东西:他的人民所遵循的准则和信仰的整个结构变了。世间留下的是诸种别样的生活之杯,或许他们盛的是同样的水,然而他的人民的杯之丧失却是无可挽回的。”以此为鉴,我们现在谈中国崛起,在以经济的增长、人们的富裕为指标的同时,更重要的应该是重树我们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文化模式这面旗帜,要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方向,才能真正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①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1]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译.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9.

[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庄孔韶.人类学通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4]李伟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08.

[5]叶子犀.北大荒文化理论研究模式探析[J].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6.

李抒阳(1992-),女,回族,辽宁人,学校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教育。

猜你喜欢
本尼迪克习俗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从不按常理出牌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我爱上海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本尼迪克特的人生轨迹与学术思想
读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