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河南 郑州 450000)
试析微博语境下“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翟宝宽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00)
“反沉默的螺旋”理论是“沉默的螺旋”理论相反的一种传播模式,在网络信息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博是当前公众广泛使用的网络社交媒体,是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本文首先从分析微博信息传播的语境出发,探寻“反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界定,试着分析微博中出现“反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原因和其在网络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最后反思“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在新语境下的利与弊。
微博;“反沉默的螺旋”;网络舆论
微博是基于社交关系来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平台。微博主打陌生人社交,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注”、“被关注”网络来传播信息。在内容维度上,微博正在从早期关注的时政话题、社会信息,更多地向基于兴趣的垂直细分领域转型。
(一)微博中意见表达的语境分析
1.精英和草根的话语权平等
传统的社会交际中,普通民众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他们只能倾听来自当权者和精英的声音,自己的意愿很难自由表达。微博的迅速发展,真正实现了草根和精英的话语权平等。微博短小的形式要求、快捷多样的发布、对共同话题的关注,使草根和精英有了直接对话的机会,而草根言论形成的舆论效果,也提升了草根阶层说话的分量。
2.意见表达的主观化
微博作为开放的网络社交平台,为公众意见的表达提供了方便。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人们更倾向于主观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外界的影响变得很弱。在微博中,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变得弱化,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发生的概率减小。
3.“沉默的螺旋”理论并没有消失
根据我国学者谢新洲等的调查研究结论,网络空间中社会孤立的动机并没有消失;网络群体对个人的压力方式有所变化,强度有所减弱;从众心理动因依旧存在,从众现象依然普遍;尽管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但“沉默的螺旋”并没有从网际消失。网络时代下的微博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众多新的形式,传统的传播理论受到了新形势下的挑战。
(二)“反沉默的螺旋”概念的界定
沉默的螺旋假说是德国传播学理论家诺依曼于1974年发表的论文《沉默的螺旋:一种舆论学理论》中提出的观点:人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总是勇于表达优势意见,当自己处于少数时就趋于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沉默的螺旋”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争议。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介入了传播领域。网络信息传播中,“沉默的螺旋”理论受到更加猛烈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大众传媒面前,受众不是被动的、盲从的非理性动物,而是具有能动性的社会主体,常以反沉默螺旋方式发表意见。华中科技大学王国华教授总结认为:“反沉默的螺旋”是一种传播流动模式,即公众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能自我思考和自我分析,常常打破沉默。
在微博的信息传播中,公众身处虚拟网络,自身能动性加强,很少选择盲从和沉默,因此在微博中的信息传播机制中,很容易出现“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微博中,一条热门事件的微博下面的评论,几乎不会只存在一种声音,各种不同意见和观点都可以在微博环境中表达,“反沉默的螺旋”现象频发。
2015年5月3日,一则名为“疑因发生刮擦女司机被暴打”的视频在微博上疯传,视频中一壮汉将女司机从车中拖出,进行拳打脚踢,行为十分恶劣。一时间,这条微博成了焦点,评论超过七万。公众的评论主要对男司机的指责和对这种行为的愤怒,评论中点赞最多的也是对男司机行为的口诛笔伐。
但是评论中也不乏一些理智的观点,网友点赞较多的评论还有“想知道为啥”、“坐等小编告知原因”等不同的声音,虽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是这些持不同观点的人并没有沉默或者盲从,而是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后来随着事件的逐步发展,真相愈加明朗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据调查,在视视频殴打事件发生以为以前,女司机曾两次故意变道,并险些酿成交通事故。至此,大部分网友开使理智的思考整个事件,客观地分析问题,普遍认为女司机虽然变道有错,但是男司机也不应该对其暴力殴打。
这次事件表明,微博上的舆论领袖所构筑的舆论并不能代表所有网民的观点,“弱势”的少数派并没有盲目地跟随,而是进行理性的思考,他们提出质疑,有相似观点的公众就会加入进来。面对强大的“群体压力”,他们不惧与“强势”观点进行公开的对抗。通过网民的努力,微博中更多信息的出现,“中间分子”自发地努力推动了事件的发展,也左右了舆论的发展,即少数人意见向多数人意见转变。
(一)微博营造的网络环境环降低了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
“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而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20世纪50年代所罗门·阿什的实验证明,趋同行为发生的概率受到两个重要条件的制约:一个条件是有没有来自他人尤其是来自所属群体的支持,只要当场有一个支持者,趋同行为的概率便会大大降低。另一个条件是个人对自己的见解或信念的确信程度。而在微博中,公众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往往对自己的观点持较高的确信态度。同时,微博中信息的海量性、分散性以及相对自由性,个体总能找到与自己想法相同抑或相似的个体,从而“对社会孤立的恐惧”降低。因此,在微博环境下,盲目趋同行为发生的概率很小,面对议题时,公众可以主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寻找与自己意见相同的群体,并且有可能将弱势意见转化成优势意见。
(二)中坚分子意志的坚定性促成“反沉默的螺旋”
诺依曼在研究“沉默的螺旋”时提“中坚分子”的概念,在沉默的螺旋中无视社会孤立威胁的人,被称为“中坚分子”。他们是一群原以为自己的公开言论付出代价的人,这些特立独行的人常常与主流意见有所冲突。诺依曼认为,当某个意见被多数人支持,以至于成为常识的时候,中坚分子成为最愿意公开发表意见的人,可能会导致沉默的螺旋的倒转。在微博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反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出现往往与“中坚分子”的据理力争有关,意见领袖是中坚分子的代表,微博中的一些大V和具备一定影响力的用户往往是有力的舆论引导者,当这些意见领袖成为中坚分子,与主流意见发生冲突,往往会得到众多粉丝的支持,将“劣势意见”转化为“优势意见”,形成“反沉默的螺旋”现象。
(三)微博环境下,网民媒介素养有所提升,理性自我表达意识增强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网民的媒介素养也有所提升。微博用户在网上发布的观点和言论,大多是经过网民独立的思考,盲目的趋同行为发生的概率在减小。信息传播中“中坚分子”的力量越来越被凸显出来,他们往往经过自己的思考,坚持自己的观点,并且不惧与众多的“优势”意见对抗,他们以往被忽略,在微博上有了发声途径,而且容易得到相同意见人群的支持,容易打破“沉默的螺旋”。
(一)“沉默的螺旋”和“反沉默的螺旋”共同促进微博信息空间的多元化
微博作为一个网络空间,传统的信息传播理论并没有完全消失,网民的从众和趋同心理依然存在,只是强度有所减弱,“沉默的螺旋”现象也并没消失,而微博中出现的“反沉默的螺旋”现象反映了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新变化。在微博中,公众可以通过真实或者匿名的身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各种舆论观点在微博这个平台争相涌现,最具说服力的观点才会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两种看似相反的传播现象可以同时存在,说明微博信息空间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很少只有一种声音的绝对优势能够主导舆论,在微博语境下,公众自由地对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共存,总能找到支持自己意见的个体,并形成力量,促使各种观点在微博信息流动中碰撞,以便公众获得最真实的信息。
(二)“反沉默的螺旋”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诺依曼提出的“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舆论通常被称为“公众意见”或“公关意见”,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在网络环境下,各种理性和非理性的观点都可以自由的表达。在微博语境下,如果非理性的意见占领了舆论高地,由于依然存在的“沉默的螺旋”,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会迫于群体压力,改变自己的观点,陷入“沉默”或“附和”,造成真相被淹没,事实被隐藏,谣言满天飞,甚至造成群体事件。比如网络上经常出现的“键盘侠”和“爆吧”现象,就是舆论导向出现的问题。在微博中,而以理智的舆论领袖为代表的中坚分子,往往会坚持理性的观点,虽然观点处在“弱势”,但他们不会选择沉默,而是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声音,使得“沉默的螺旋”作用失效。直到议题事件的真相展现在公众面前,网民回归理性,更多人坚持理性的观点,因此,理性的观点也由弱变强,非理性观点受到压制,从而“反沉默的螺旋”起到了引导正确的舆论和价值观的作用。
(三)警惕“反沉默的螺旋”非理性的舆论导向
从一方面看,在微博语境下,“反沉默的螺旋”可以促使事件真相的尽早披露,向网民传递最真实的信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但在微博信息传递时,很多非理性的因素还是会影响舆论的导向。首先,在众多的网络意见中,部分处于“弱势”的网民,为了让自己获得关注,过度追求自我表达,可能提出一些偏激、异类的观点。这些观点往往是违背逻辑或是有违社会规范的,不利于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其次,微博上的舆论暴力和道德绑架现象时常发生,这是网民非理性自我表达形成“反沉默的螺旋”造成的。微博上,网民容易产生情绪化的意见,甚至做出情绪化的行为。最后,一些群体为了商业利益,用雇佣水军、有偿删帖等方式介入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一些网民为了利益,发表非理性的意见和观点,破坏了舆论自身的产生规律。
微博中“反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出现,弥补了新媒体时代下,“沉默的螺旋”理论暴露出的问题和缺陷,同时也是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延伸和创新,然而,新的语境下出现的信息传播现象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传播理论的失效,微博环境下
需要两种理论双管齐下,既要防止“沉默的螺旋”引起的趋同性为。又要警惕“反沉默的螺旋”被非理性舆论控制,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199页
[2]周圆,浅析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J],今传媒,2016年第5期
[3]田艺霏,新媒体环境下的“反沉的默螺旋”[J],青年记者,2014年8月中
[4]王威娜,试析新媒体环境下“反沉的默螺旋”现象[J],新媒体,2015年第12期
[5]陈强,曾润喜等,网络舆情反沉默螺旋研究—以“中华女”事件为例[J],2010年第8期
[6]姚珺,互联网中的“反沉默的螺旋”现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17期
翟宝宽(1992-),男,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