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理工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生态批评视角下对盖斯凯尔工业小说《玛丽·巴顿》的解读
张冲
(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生态批评以生态整体观作为其思想的中心,对人们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环境与人性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伊丽莎白·盖斯凯尔的工业小说《玛丽·巴顿》为例,研究在工业革命大背景下由于生态问题引起的种种改变,从而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借鉴。
生态批评;生态整体观;盖斯凯尔;《玛丽·巴顿》
生态批评,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批评的主要目的,即解释造成生态危机的思想及文化因素。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在工业革命期间发展十分迅速。在这期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而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志之士,如查尔斯·狄更斯、乔治·艾略特、勃朗特三姐妹以及盖斯盖尔,开始对这一棘手的情况感到担忧,并尝试着用写作来批判这一现实。在这些杰出的作家中,盖斯凯尔以其对工人贫苦的生存状态以及他们悲惨的命运的深切关心而著名。她的作品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曼彻斯特的历史景象遗迹工人们的悲惨生活。《玛丽·巴顿》,作为盖斯凯尔的杰出作品之一,向人们展示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工人们的凄惨生活,并反映了不断恶化的城市环境给人们带来疾病,死亡,以及精神上的折磨这一主题。本文中,作者尝试着去寻找盖斯凯尔小说中的生态思想,并以《玛丽·巴顿》为例,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这三方面解释盖斯凯尔和谐的生态观。
工业革命之前,英国是一个田园式的国家。那时候许多作家都描绘了乡村的美丽与静谧。在《玛丽·巴顿》第一章的描写中,盖斯凯尔像读者们描绘了一幅“青草地”的美丽景象:
“近旁有一个清水池塘,浓绿色的深渊里反映出了那些倒挂在水边、遮蔽着阳光的树木……杂乱地丛生在那里,好不热闹……(5)”
“青草地”,是一处通往一个小村庄的小路,距离曼彻斯特不远。这也是对维多利亚时期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舍弃了他们原本的生活方式,选择去大城市谋生,成为了工厂的工人。同时,草地和花园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工厂。在距离“青草地”不过半小时路程的城市中,但那里却是一幅截然不同的景象:
“一连几个星期下着寒霜。尖锐的东风早把大街小巷打扫干净……因为清水出了钱也买不到……(56)”
从盖斯凯尔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特别是那“黑云”般的天空——罪魁祸首是那工厂中排放出的废气。这种巨大的差异向读者们展示了人们对自然作出的破坏。特别是穷人们居住的地方,已经俨然成为了垃圾场。
我们不难看出,造成人类生存地破坏的正是人类自己,而最终的书还人依旧是人类。盖斯凯尔相信,自然一定会以自己的方式向人类报复,人类一定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盖斯盖尔向人们展示了她对于污染的家园的深切忧虑,并表达了她对工业污染的不满。
在《玛丽·巴顿》中,卡森先生原先是与约翰·巴顿以及威尔逊的工友。他对自己工厂的失火并不担心,不仅仅是因为工厂的损失可以由保险来赔付,他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空闲时间与自己的妻子儿女度假玩乐。然而,对于穷人来说,工厂失火给大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一星期一星期的过去,……于是用来买了鸦片,使小孩们可以不再嚷者要吃(78)”
卡森先生,自己原本也是工人出身,本应对工人们的境遇十分了解,并可以为自己的老朋友提供帮助。但是,当威尔逊找到卡森先生,乞求他帮助失业的悲惨的戴文普一家时,老卡森竟然记不得这个在他工厂里做了三年工的可怜人。反而是约翰·巴顿,这个生活如戴文普一家一般食不果腹的工人,卖掉了自己的夹克,换来了五先令,给戴文普送去了食物。五先令,对于约翰·巴顿和卡森一家绝对是不同的概念。从这个巧合中,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化进程下财富的累积,使人们迷失了自我。
生态危机不仅存在于自然世界,它还强烈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在《玛丽·巴顿》中,贫穷、磨难与死亡充斥着全书,特别是对死亡的描写,尤其突出,书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有过死亡的经历。盖斯凯尔想要表达的是,工业背景下,人们逐渐丧失了自己的天性与真我。在妻子去世之前,约翰·巴顿是一个热情充沛的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瘢痕,可是五官还算端正,表情也非常诚恳;一切事,他不管好歹,说做就做,内心非常刚强热烈……(6)”
但妻子去世后,他看起来几乎是变了一个人:
“约翰·巴顿生命里“善的一面”在那天晚上离开了他……但对玛丽却完全不是那种样子……(28)”
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改变是由他妻子的死造成的。但是我们试想一下,是什么导致了死亡?还不是因为他们贫穷的生存状态,在生命奄奄一息的时刻都没有钱去请医生么?然而,工厂主们掌握着大量的财富,但他们还想要更多。经济萧条期间,工厂主们吃喝玩乐,丝毫不顾及工人们的生活。他甚至动手打了自己最亲爱的女儿。他已经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变成了那个杀死小卡森的凶手,最终,成为了一个“鬼魂”一般的人:
“一个衰老病弱的身子,从邻近的大水记哪里痛苦的使着劲灌了一桶水。他在吉姆面前走过,就在他站着的那个转角上万进了院子,走在沉静而明亮的月光里面;低着头,弯着腰,曲着背……(465)”
约翰·巴顿,一个好工人,更是一个好父亲,而现在却变成了一个杀人凶手。他放弃了自己的信仰,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他几乎不能被称为一个人,而是一个鬼魂。精神世界的不和谐击垮了这个男人。盖斯凯尔认为,暴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唯一的方式便是爱与同情。这便反映出了盖斯凯尔的崇尚和谐统一的生态观。人精神世界的和谐也是生态批评所强调的重要部分。
在上述论文中,本文讨论了由工业革命造成的生态不和谐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其内心世界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盖斯凯尔并不否认现在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好处。田园诗般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没有机器与工厂,而是在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在总而言之,盖斯凯尔表达了她的希望——穷人与富人和谐相处。爱与同情将会引领着人们去追寻理想生活的和谐。最后,读者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盖斯凯尔在她的工业小说中表达了自己的生态观,她所希望的是,人们可以用爱与同情去解决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Gaskell,Elizabeth.Mary Barton:A Tale of Manchester Life.London:Penguin Group Led,1996.
[2]王岳川.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130-142.
[3]王诺.欧美生态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7.
[4]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
[5]殷企平.在“进步”的车轮之下——重读《玛丽·巴顿》[J].外国文学评论,2005,(01):91-99.
张冲(1994-),女,汉族,山东青岛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