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
南储芳黄倩秦伟杰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柯尔施作为西方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作品有《马克思主义与哲学》及《卡尔“马克思》。柯尔施一生思想经历了三次较大变化,首先由实践性的社会主义和工人委员会的理论,从整体性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再由自我标榜为马克思主义者到逐步放弃马克思主义。柯尔施从他生活的具体时代条件出发,围绕着他对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和以列宁为代表的第三国际的唯物主义的批判,阐述了他的“总体性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柯尔施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阶段论”。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对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
(一)前马克思主义观
卡尔·柯尔施出生于德国汉堡附近。中学毕业后,就读于慕尼黑、柏林、日内瓦和耶拿等大学,主要学习法学、经济学和哲学。1910年,获耶拿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受德国传统古典哲学思想影响较为深远,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黑格尔。而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见解上与卢卡奇较为接近。1914年爆发一战,科尔施迫于形势参加战争,因此他对战争持有强烈的反对态度,并一度产生了悲观的情绪。此后他提出了“工人委员会”和“实践社会主义”的构想。十一月革命失败以后,科尔施以及其他一些不满意第三国际“正统”解释的知识分子一起,开始进行一系列新理论的探索。
(二)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
柯尔施于1922年发表了《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唯物史观原理》、以及《<哥达纲领批判>导言》,主要是用以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1923年柯尔施这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问世,遭受到了德国的社会民主党和德国的共产党以及包括第三国际在内的猛烈的抨击和批判,首先是因为它抨击了第二国际的思想路线,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发展提出了与列宁不同的见解。而柯尔施拒绝接受这种抨击和批评。激烈化的党内矛盾和相互斗争,最终导致柯尔施在1926年4月被开除出党。虽然柯尔施在论述“工厂委员会”时带有很明显的列宁主义的特征,但是,由于他批判了“第二国际”的思想路线,并最终提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主义的解释,他的思想也从列宁主义转向了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观。
(三)对马克思主义观的抛弃
柯尔施在被开除出党以后就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1929年柯尔施发表了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批判了考茨基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一些基本观点。1930年柯尔施在重新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一书中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评》一文,公开的批评和质疑列宁的哲学思想。此刻的柯尔施思想已经由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开始逐步向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转变了,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饱经沧桑的柯尔施在悲观和孤独中逐渐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柯尔施于1961年病逝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柏尔蒙,终年75岁。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在他理论生涯的后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并最终演变成了一名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者。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行动的社会革命实践理论
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行动的社会革命实践的理论,是无产阶级独立革命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柯尔施在解释马克思主义的这样一种理论本质的时候,是运用了“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意义来理解的,那么,他甚至认为这种“辩证法”并一定是马克思主义独有的,也同样可以理解成是黑格尔主义的。在《我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者?》一文中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总的认识作了简要概括,并归纳和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原理包括表面是普遍性的原理,都是特殊并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而不是实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的主题是正在衰亡的腐朽和分离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现在那种得到肯定的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目的是要对现存的世界做积极的改造,而不是要观赏它。”①总结出的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本质及特点的目的是为了体现出它的具体性、批判性、现实性以及实践性等特征。概括起来这也是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是一种总体性理论
柯尔施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质是一种总体性理论,首先我们可以将总体性理论理解为是一种认识论。“它是一种把社会发展作为活的整体来理解和把握的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把社会革命作为活的整体来把握和实践的理论。”②因此,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它的最根本特征。此后,柯尔施又从总体的历史观出发,引出了他的“总体性革命论”的思想。在柯尔施看来,“总体性革命理论”与传统马克思主义当中的那种所谓的“条件成熟论”是相对立的。他主张以“总体性革命理论”来取代“条件成熟论”,他主张对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三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1843—1848):这一阶的起点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诞生为,结束是《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柯尔施指出:“作为社会革命理论的马克思早年和青年时期的理论形式的最好例子是《共产党宣言》”③。在他看来,深刻的哲学思想贯穿其中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因而,它表现出一种充满了批判精神的革命理论,一种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阶段(1848—1900):开始于1848年的欧洲革命,结束于19世纪末。柯尔施指出:“从后期的观点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仍然是一个综合的社会革命理论的整体。区别仅仅在于,在后来的阶段中,这一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即它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因素,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被进一步分开来了。我们能够用马克思的一个表述说,它们自然联系的脐带被粉碎了。可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从来不会产生一种用以取代整体性的独立的‘诸要素的多样性’ ”④。在形式上看,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是趋于分立化了,但实则是更加总体化了。但是,马克思主义追随者那里,尤其是第二国际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未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革命理论,甚至将它改变成为非批判的实证性理论。
第三阶段(1900—一个不确定的将来的阶段)。:柯尔施认为,在这个阶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是始于20世纪初期,并且至今仍然是一个未完成的过程。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呼声是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的学说上去。柯尔施说:“事件本身把无产阶级专政作为一个实践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当列宁在决定性的时刻把同样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时,较早地表明了,在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内部,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联系已经有意识地建立起来了”⑤由于列宁理论的本身具有不彻底性,并且忽视了理论的创造作用,因此,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没有得到更好地把握,也由于马克思主义者在哲学修养上的缺乏,因此并不能回到马克思的正学说上去,所以,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必须再次回到他所赞成的那些东西里去,不仅仅是一个回复,作为一个辩证的发展,回到所有社会领域综合成为一个总体性的社会革命理论。
(一)柯尔施对辩证法的重新审视,有助于更加全面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
从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辩证法的重新审视以及重视,有助于我们维持和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哲学性,有助于更加全面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之间存在的关系问题的看法,就是要正确的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之间的关系。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上来说,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与黑格尔的辩证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历史性的联系。因此,高度重视辩证法的问题,也是在另一种层面上保证和发掘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性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二)柯尔施的总体性理论,有助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首先,在柯尔施看来应该把当前的任务和未来的长远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历史的总体角度中去把握和理解眼前的工作。第二,柯尔施认为社会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他要求应该在这一整体当中进行一场把总体变成现实实践活动的斗争。第三,在柯尔施看来社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也是一个联系的总体,应当合理的保护个人的自由在社会认同中的这种关系。第四,柯尔施还主张把人自身也看成一个总体,从而实现人在社会当中全面及整体的发展。
(三)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有助于指导中国社会的实践
柯尔施主张把当前的工作实际和长远的未来目标联系在一起的观点,对当代中国人民来说非常重要,对我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目前我国还处在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所以我们在做好当下事情的同时,应该时刻牢记将马克思所提出的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解放的最终的目标记在心里。将当前任务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柯尔施在探究社会的时候使用的是总体性理论的方法,并主张利用这种方法去改造现实的社会,告诉了我们可以怎样去发展。我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在理论以及现实实践的基础之上,人与自然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应该协调的发展。柯尔施的总体性革命活动理论弘扬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原有的那种批判性的革命精神,使人类脱离了异化的统治,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的自由和解放因此,不论他的理论还有怎样的不足需要改进,它都是对马克思理论学说中包含的真精神的一种尝试,我们应该足够重视它,因为它对我们应付当今社会发展中我们面临的各种文化等方面的困境有着积极的帮助价值,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要吸收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马列主义研究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46
②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22~23
③柯尔施.马克思主义与哲学[M].伦敦,1970.57
④柯尔施.马克思主义与哲学[M].伦敦,1970.57
⑤柯尔施.马克思主义与哲学[M].伦敦,1970.68
[1][英]玛格丽特.科尔:《费边社史》,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00—201页、311;页。
[2]马列主义研究资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46
[3]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22~23
[4]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38
[5]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38~39
[6]寇鸿顺.试论马克思总体性哲学.许昌学院学报.2008,(4):1.
[7]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80
[8]柯尔施.马克思主义与哲学[M].伦敦,1970.68
[9]论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D].尹娜 2011年5月
[10]柯尔施的革命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启示.梁树发《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年第5期
[11]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徐向周。2005.4月
[12]柯尔施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完整性述评[J].任健 哲学研究.2015年06月
[13]柯尔施的总体性理论探讨.[D]迟静 2009年06月
[14]评柯尔施的”总体性理论”[J]张和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月
南储芳,女,河南信阳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倩,女,湖南株洲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伟杰,女,山东潍坊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