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村旅游促进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黔江区乡村旅游发展为例

2017-04-06 03:02:57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旅游文化发展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重庆 409000)

以乡村旅游促进精准扶贫的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黔江区乡村旅游发展为例

范才成韩维敏吴明山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409000)

本文以重庆市黔江区乡村旅游为考察对象,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研究旅游业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地方政府抓旅游大区建设,把城乡一体化统筹布局,整合各种政治社会资源。建议植入民俗因子,强化社会民众参与,在乡村旅游高质量的旅游景区,把建筑等物态民族文化和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富民兴旅。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黔江区;旅游发展

旅游业作为开放性、综合性产业,走在国家战略的前沿,凭借先联先通的独特优势,为“一带一路”的落地营造气氛,积聚人气。[1]乡村旅游被人们逐渐认识和接受,并且能够对当地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拉动效应。[2]民俗旅游满足了人们旅游求异、求新奇的需要,其繁荣发展极大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3]我国民俗旅游经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成果丰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4]特别是“黄金周”,推动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国内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假日经济的形成,开启了中国城镇居民大众休闲旅游的新时期。[5]旅游景区人山车海,中国的旅游产业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人们生活。贫困是世界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使6亿多人脱贫,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但到2013年底,我国还有8249万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①2013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健全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的工作要求。我国的扶贫瞄准机制已经从县级瞄准转变为村级、户级瞄准,这一扶贫机制的转变意味着我国的扶贫的精准度正在不断的提高。[6]

重庆市黔江区通过夯实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完善配套设施服务,塑造世界芭拉胡品牌,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旅游大区”战略,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精准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笔者从推动文旅融合,提升乡村旅游在带动精准脱贫方面作有益探讨。

一、基本情况

(一)区 情

黔江区地处武陵山腹地、渝东南中心地带,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于一体,是重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渝东南中心城市,也是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定位的武陵山片区6个中心城市之一。1988年成立四川省黔江地区,辖石柱、彭水、酉阳、秀山、黔江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1998年撤销地区设立黔江开发区,履行原地区职能;2000年9月,撤销黔江开发区和黔江自治县,设立黔江区。全区幅员面积2402平方公里,下辖30个街道镇乡,总人口54.9万人,其中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73.3%。②

黔江得益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武陵山连片扶贫攻坚和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等重大政策机遇的强力推动,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2015年该区生产总值达到202.5亿元,年均增长13.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4099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020亿元,年均增长23.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28.8亿元,年均增长1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0.9亿元,年均增长16.4%;地方财政预算收入达到29.5亿元,年均增长14.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4672元、8855元,年均增长12.7%、15.3%,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8:1。③

该区立足自然生态优势,提出“以生态为本,抓特色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的发展思路,力争到2016年实现基本建成渝东南中心城市和在渝东南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两个核心目标”;重庆在实施主体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把该区定位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中的唯一重点开发区。该区把特色品质城市建设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四大战略”(工业强区、城市东进、大通道建设、生态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以期实现经济社会提质增效升级。

(二)乡村旅游

该区旅游资源丰富,有旅游单体300多个,涵盖山水、民俗、古迹等8大主类、31个亚类,集山水峡谷一体,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兼备,资源品味独特;区域性立体交通枢纽基本形成,已经与张家界、铜仁、恩施、吉首等旅游景区形成武陵山旅游环线;目前全区拥有小南海、濯水古镇、蒲花暗河3个国家4A景区,拥有国家地质公园等5个国家级品牌,具备建设旅游大区的基础条件④。

该区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手段,通过精心打造、强势营销,全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日益兴旺,成为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好抓手和新农村建设的好载体,发展趋势向好、成效明显。最近五年,累计投入2.41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扶贫资金1800万元,行业部门资金9062万元,农户自筹8260万元,带动社会投资4980万元,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2012年,水市乡水市村、小南海镇新建村同时被重庆市扶贫办授予“重庆最佳避暑休闲乡村”称号;2013年,黔江区荣获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殊荣。⑤

(三)精准扶贫

该区扶贫攻坚的时间节点为2016年全面实现“越线、销号、摘帽”。也即到2016年底,实现40641人贫困人口收入越过贫困标准线、6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摘掉国家重点贫困区县帽子。其中,2015年底,实现25个贫困村5122户18442人脱贫;2016年实现40个贫困村6308户22199人脱贫。该区采取派驻工作组和扶贫专班,各级干部联系帮扶到户,因户施策,帮助贫困户选择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产业项目,比如,养殖、蔬菜等,帮助贫困农民增收。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组织贫困人口就近务工,增加工资收入。

该区对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村建卡贫困户,优先安排受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该区规划实施农村建卡贫困人口搬迁6000人,争取在2016年全部完成。区政府整合各类涉农资金,以迁入地为重点,重视乡村道路和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安置区人口承载能力,为搬迁群众后续产业服好务。特别是结合山区特点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和“电商+特色产业”的模式。学生实行“雨露计划”、“职教扶贫”等扶贫培训计划,大大提升搬迁群众劳动技能,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尽早实现脱贫致富目标。根据搬迁对象不同,实行差异化建房补助政策。从2016年起,对建卡贫困户建房补助由按户补助为1万元/人;对深度贫困户实行区级部门、乡镇街道、重点企业“一对一”对口帮扶兜底搬迁,实行“交钥匙”工程。⑥

(四)旅游扶贫

该区结合旅游资源优势,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形成自己的旅游扶贫模式:

1、景区依托型。小南海镇十三寨乡村旅游,利用小南海景区名片,以便利的交通、完善的接待设施以及民俗文化特点来吸引客源,大力建设生态型村落和休闲旅游区。发展农家乐56户,2016年接待游客3.44万人、旅游产值653.1万元。

2、避暑纳凉型。利用得天独厚的清凉气候优势,针对重庆主城夏季炎热气候,大力发展避暑纳凉乡村旅游。以水市乡为代表的避暑纳凉乡村旅游发展起来,目前,发展农家乐108户,2016年接待游客4.69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832万元,荣获全市乡村旅游避暑纳凉示范点称号。

3、院落依托型。利用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地理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以石会镇中元村为代表,借助移民契机,全新规划新村架构,建设旅游村落,利用武陵仙山的秀丽景色和香山寺的文化底蕴为依托,通过打造QQ农场,特色休闲垂钓渔场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4、山水依托型。以冯家街道、濯水镇、阿蓬江镇为代表,利用阿蓬江秀丽的风光,把乡村旅游开发与农村乡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向游客展示乡村特有的风貌,吸引游客前来垂钓、古镇观光、沿河游览、休闲住宿等。

目前,在小南海镇、石会镇、濯水镇、阿蓬江镇、中塘乡、水市乡等已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12个,推出“清新清凉黔江、避暑纳凉天堂”乡村旅游产品,设计地质奇观清凉游等九大乡村旅游路线。累计接待客人25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亿元。

2011年以来,发展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帮助贫困村农民通过乡村旅游带动增加收入。已先后有小南海、水市、石会、五里、白土、邻鄂、水田、中塘、沙坝等9个乡镇的乡村旅游休闲避暑纳凉地。全区累计发展农家乐及客栈587户,接待床位3238个,举办乡村旅游经营户开展技能培训、电子商务宣传策划、包括礼仪、山歌、织锦、原生态摆手舞等各类培训达4000余人次,解决就业人员2500余人。

二、该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该区周边旅游的酉阳桃花源(5A)、武隆仙女山(5A)、彭水蚩尤九黎城(4A)、咸丰坪坝营(4A)都被演绎得风生水起,实现旅游产业引领绿色经济发展。但黔江作为渝东南中心城市,旅游发展反而落后,且面临被周边区县旅游强劲发展态势屏蔽化的危机。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对不同层次劳动力吸纳能力强,可以为大学毕业生、退伍转业军人、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可以促进富民增收。该区是国定贫困区,到2017年脱贫摘帽任务艰巨。旅游业是促进财富流动和再分配的产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一部分城市购买力向农村转移,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旅游作为群众增收的富民产业,就黔江而言,既有资源优势,也有发展基础。该区乡村旅游仍然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存在认识不深、档次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等差距和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一)规划定位缺失。目前,我区乡村旅游在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主要以当地农户自由发展为主,缺乏规划引导,在开发上存在着小、散、乱的问题。从全区角度来看,尚未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没有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布局;12个发展乡村旅游乡镇、街道中仅有4个编制了专项规划,但在文化挖掘、融合发展等方面也策划不深,缺乏可操作性。

(二)同质化现象突出。乡村旅游参与主体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文化的利用,以致于乡村旅游经营户在提供的产品形态上出现单一性、单调性和雷同性。既使有的虽在努力增加文化含量,但多是相互模仿和抄袭,而不是立足本地乡村习俗和风土人情,导致乡村旅游地域文化特色不足,导致旅游产品、节庆活动等都大同小异。

(三)参与性体验性不足。我区乡村旅游大多还停留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乐”层面上,主要以低层次的自然观光、果园采摘、棋牌娱乐等模式上,辅之以喝茶、聊天、钓鱼等活动,并没有真正融入到乡村的生活情趣中去,游客参与性不强、体验性差,以致于游客逗留时间短,旅游过程平淡,经济效益不高。据初步统计,今年来我区旅游的游客仅停留1天的占80%以上。

(四)配套服务水平低。旅游要素不配套,服务设施差、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餐饮、住宿、娱乐、安全、卫生等还不够规范。乡村道路的通达性欠缺,许多地方的会车、错车难,就拿4A景区南海来说,从集镇到景区大门口的公路,连大巴车都较难会车;许多乡村旅游点的停车场建设跟不上自驾游、自助游的发展。缺乏具有自己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游客购物需求得不到满足。

(五)政策支持乏力。目前多数乡镇街道在整合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但从面上我区尚未制定出台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发展环境和支持政策有待完善,特别是在用地、贷款、宣传推介等方面急需得到较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环境优化。

三、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的意义

乡村旅游是建立在民俗文化上的旅游,深入发掘乡村旅游民俗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品位,传承乡土文化、满足游客文化需求、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当前看,黔江及周边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大多集中在夏季,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主打“避暑纳凉”主题牌,辅之以自然观光、赏花采果、钓鱼休闲等,具有较高的同质性、相似性和共同点。比如,该区的水市、白土、小南海等乡村旅游点,均是以“避暑纳凉”生态景观开发为主,忽略文化内涵挖掘,相互之间既存在同质竞争,也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支撑,最根本的路径就是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含量,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体现乡村旅游特色,最终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从而推动我区乡村旅游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者对乡村文化需求提升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旅游向更高的精神文化消费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在旅游过程中不仅重视游览观光层面,而且更加注重从乡村旅游中获得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熏陶,更加注重乡村自然风光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对乡村文化的深切体验。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喧嚣中的城市居民来说,这种渴望寻找乡土情结、寻找乡愁,回归原始的精神家园显得尤为迫切。因此,乡村旅游对于众多旅游者的最大吸引力除了自然观光之外,就在于城乡文化的差异以及不同乡村所蕴含的不同的习俗、历史与文化的体验感受。据调查统计,今年我区乡村旅游的游客中,重庆主城的近程游客占80%,是其客源主体,但由于产品单一,缺乏特色,导致游客停留时间一般都较短,接近90%的游客多停留1天以内。由此表明,我区现有初级层次的乡村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对乡村文化的深层次的需要。

(三)传承和发展乡村民俗文化的需要。乡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乡村文化既包括耕地类型、耕作器具、乡村建筑、民族服饰等有形的文化形式,也包括农事节日、风俗习惯、民族语言、乡村礼俗等无形的文化形式。但由于受外界文化的影响,并在利益驱动下,大部分被同化而濒临消失,比如我区的摆手舞、山歌、莽号、后河戏等,很少有村民自发传承。乡村旅游的兴起和繁荣为乡村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传承进行发掘、包装和宣传提供了新途径,并由此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发挥对传统文化重构的积极作用。比如,中塘乡举办的的“第二届脆红李节暨向氏武术擂台赛”,在挖掘、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上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种文化和旅游的有机结合给民俗生态旅游带来了蓬勃生机。

四、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打造旅游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通过营造浓郁的乡村民族文化氛围、开发多层次的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树立特色鲜明品牌形象,挖掘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发展。

(一)科学规划,明确定位,引领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区域内的乡村旅游点,避免低水平的无序发展、重复建设。

1、规划先行。要根据重庆市《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区实际,研究制定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总体规划。

2、在发展中保护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这是民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要按照各旅游乡镇的区位交通优势、自然生态条件、特色产业分布、特色农业项目开发情况,建设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塑造不同的旅游主题形象,建设不同主题的旅游基地。

3、注重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在旅游项目规划中要区分不同项目之间的形象、功能和旅游形式,打造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互为补充、互动发展的民俗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一镇(乡)一特”、“一村一品”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二)加强保护,合理利用,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抓住旅游产品“六要素”,深入挖掘乡村旅游地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和生活习俗等文化内涵,将其融入乡村旅游活动,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味,增强吸引力。

要严格落实乡村旅游保护规划。对当地的乡村民俗和风土人情作充分调查研究,找准自身优势和特色,开发具有差异性和垄断性的旅游文化产品。而不能不顾实际情况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地开发旅游项目。

组织专业人员通过实地走访、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对全区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建立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数据库。注重乡土特色饮食文化的挖掘,尤其要注重搜集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让游客边听故事、边观赏原料和烹饪工艺、边品尝美味佳肴,重视游客的精神享受,提升乡村餐饮的文化内涵。

(三)策划包装,丰富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立足于乡村文化特色,开发以乡土文化、乡村生活、乡里亲情和乡村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注重游客的参与性,让游客沉浸其中。

一是体验农事文化。可开发游客提供“做一天农民”的旅游项目,包括植树、采摘、耕地等农事活动项目,让游客从参与农事活动中更真实地感悟对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体验,让游客直接体验接触乡土风情,使乡村旅游成为他们难忘的经历。

二是体验乡村民俗文化。可引导游客参加民俗节庆活动、让游客自己动手制作民间手工艺品、学习农家风味饮食的烹饪等,使游客在体验乡村民俗文化中增长知识、愉悦身心,从而更加喜爱乡村旅游。

三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对帅氏莽号、苗鼓、黔江鸡杂、绿豆粉、南溪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包装,推动民间艺术、技艺、民间艺人进入旅游市场。对传统食品和手工艺制作、传统婚礼习俗、传统节日文化等开发为游客全面参与的互动型、体验型旅游产品。

(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积极打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坚持统筹谋划、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原则,全力打造一批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一是打造乡村旅游示范带。倾力打造阿蓬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力争2017年创建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重点打造以小南海“十三寨”、冯家街道桂花寨子居委、水市乡水市社区等集休闲农业观光、红色基地教育、特色村居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产美食为一体的复合型文旅融合乡村旅游示范点。加快“武陵山农博馆”建设步伐,扩大旅游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农博馆在文化旅游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打造文化节庆活动品牌。每年定期开展文化节庆活动,是最能吸引外来游客参与、本地住户满意的活动。有了人流就有市场,就有消费拉动发展。可进一步做大做强跑客节、女儿会、土家赶年、石钟山庙会等文化节庆活动品牌。

三是突出特色和品牌意识。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基础条件较好的民族村寨,如冯家的寨子、中坝等,开展特色村寨创建活动,创建一批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风情独到的民族村寨品牌,引导乡村旅游向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五)加强宣传,完善配套,提高服务水平。重视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服务水平,这也是乡村旅游提升文化品位的重要内容。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地服务设施的设置要体现服务至上原则,要与乡村环境氛围相协调,使之成为乡村旅游地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服务设施的修建要以乡村反映的文化内涵为背景,外观形式要体现地域文化特点,环境与设施融合,色彩协调;设施条件能满足接待游客规模的需要,布局合理,安全、卫生条件达标。

2、提升服务质量。乡村旅游服务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对游客的人文关怀。服务人员要具有“热情好客的品质,崇尚礼仪的性情,较高的文化修养,周到细致的服务,清洁卫生的习俗”。因此,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文化知识、旅游常识和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由市扶贫办主办、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承办的生态旅游培训项目,就直接为地方培养了一定人员。但这种培训有点任务意识,真正需要培训的乡村旅游人员不一定享受到。

3、注意人才的培养和相关学科的研究。其中最重要且现实的工作在于通过对导游人员及促销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我区有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这所专门的旅游大学,除了发挥其为地方培养旅游学生、为乡村进行旅游专题培训的作用,还应发挥大学的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职能,比如成立渝东南旅游研究中心,把本区和渝东南的旅游资源整合起来,旅游局、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乡镇的发展建立链接关系,找到适合本区的旅游特色和发展道路,在学术上出成果,在校地关系上出感情。

(六)讲求创新,把乡村旅游工作落在实处

1、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开发创新

小南海的板夹溪十三寨是当前重庆保存得最完好最原始的土家族风貌寨群,每个寨子都包含有吊脚楼、风车、碾房等土家族独有的文化元素。我们可以通过挖掘民族文化元素,来提升其文化旅游内涵:

结合旅游发展的需要,发展壮大民间文化队伍。鼓励能歌善舞的村民们成立民间文艺表演队,在重大的节庆活动以及大型节假日,由村民们表演土家族歌舞,并且带动游客一起参与进来,让游客学习、了解土家族的歌舞文化,增加乡村旅游的看点。

鼓励寨子的农户发展家庭特色的农家乐经营,开展土家族风情旅游。政府出资给予每个农户经济补贴,每家每户都可以在自家增加额外客房,让游客告别传统的入住酒店、宾馆模式,走入土家族、体验当地的农耕生活,在老碾坊里碾稻米,在水车旁体验灌溉的乐趣,感受曾经的乡愁,跟随主人共同参与制作、品尝土家美食。闲暇之余欣赏板夹溪美丽的自然风光,入住在土家特有的吊脚楼,聆听蛙鸣虫吟,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打造土家族文化街文化墙。在十三个村寨的中心村寨打造主题文化街区,由黔江民俗馆牵头,展现板夹溪从古至今的民俗历史文化。发掘土家族传统农耕文化资源,在景区恢复几近绝迹的石磨、风车、石碾等,建立农耕文化展室,陈列斗笠、蓑衣、升子、织布机等,了解土家族的农耕技术、姓氏缘由等各种百科知识,让城市人特别是青少年有机会了解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在院落、田间等打造文化景观小品,呈现土家妇女手工制作布鞋、鞋垫、刺绣服装、西兰卡普等精美工艺,让游客随到随看随买,丰富民族文化内涵,推动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2、人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阿蓬江贯穿而过的冯家街道,除了秀丽的水乡风光之外,还是古人类活动遗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黔江的作战地。“重温红色记忆,畅游绿色冯家”可以成为冯家街道的一张亮丽名片。对这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大文物专家对这些资源的研究与保护,同时把这里建成文物保护基地,为阿蓬江流域古人类活动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源。

刘伯承和邓小平曾率11、12军、第四野战军,追歼杀敌,解放了黔江。以此红色资源作为乡村旅游的突破口,充分挖掘当地的人文历史:塑造优秀共产党员的塑像,加强对红军烈士墓、烈士故居的开发和保护,建设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和红色教育基地,向群众进行鲜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培训。

突出“绿色”的优美生态环境,打造集养生、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加强对官渡峡、渔滩等自然景观的开发,提升阿蓬江特色乡村旅游价值。

3、民俗文化的穿插与重演

水市乡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条件: 纯“天然氧吧”,有“活月老”之称的千年滕王、千丘田、大山沟特色村寨等,但是却无法突破乡村旅游精深发展这个瓶颈。面对这个游客量众多的旅游市场,民俗、怀旧文化元素的注入或许能较好地改善这一困境:

将当地特色的帅氏莽号、苗鼓、南溪号子等民间技艺推入市场,由本地民间艺人牵头,本地群众及演员共同来演绎地方文艺,吸引游客的眼球。水车坪老街有将近300年的悠久历史。对水车坪老街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和文化重塑,把老街原街区的建筑风貌、风土人情,原汁原味地保留老街特色,开发作坊式销售区,售卖民族服饰、工艺品等体现民俗特色的旅游商品,制作绿豆粉、斑鸠豆腐等,展现传统产品文化。也可根据老街丰富的红色传说和厚重的土家族、苗族风情,打造老街的娱乐表演区。以老街作为流动的舞台,将贺龙元帅到水车坪老街结亲、当地群众一起参加篝火晚会等故事情节完全重现,游客们现场观看演出,亲身感受到土家族的传统文化,增加本地的民俗文化色彩。

【注释】

①肖禹.习近平提“精准扶贫”的内涵和意义是什么,中国经济网http://www.cpad.gov.cn/art/2015/8/4

②黔江区政府网www.qianjiang.gov.cn 黔江概况,2016-05-11.

③黔江区政府网www.qianjiang.gov.cn 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第3号,2016-05-19,关于印发重庆市黔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

④余长明同志在全区旅游发展大会暨濯水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动员会上的讲话(摘要),黔江区政府网www.qianjiang.gov.cn 领导讲话,2015-12-10。

⑤根据笔者2016年10月12日在该区扶贫开发办公室的调查。

⑥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公报2016年第5号,黔江区政府网 www.qianjiang.gov.cn,2016-06-10。

[1]李忠尚主编.“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学习读本[M].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年3月.

[2]王燕,唐雪艳,黄景章.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12).

[3]杨涓海,韩超.民俗旅游概念及发展研究[J].才智Intelligence,2014(25).

[4]雷俊霞.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6).

[5]张传统.“黄金周”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8(03).

[6]郭小妹.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现代经济信息,2015(12).

[7]曹跃杰.旅游扶贫创新中乡镇政府角色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3(18).

本文是重庆市教委一般项目渝东南旅游资源连片发展的模式研究(13SKT22)的阶段成果。

范才成(1971.05-),苗族,博士,重庆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旅游和散杂居民族研究;韩维敏(1975.10-),汉族,大专,黔江区舟白街道办事处农业中心助理馆员,从事乡村旅游研究;吴明山(1971.11-),汉族,大学,湖北恩施来凤县农业局,主要从事生态农业研究。

猜你喜欢
旅游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旅游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海外英语(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