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瑛
(内蒙古红花尔基林业局,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112)
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变异类型的保护策略探讨
黄瑛
(内蒙古红花尔基林业局,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112)
内蒙古红花尔基目前保存着全国最大集中连片的沙地樟子松林带,是我国最大的樟子松特种用途林区(母树林、采种林、防护林),也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最重要的造林树种和三北地区治沙造林的重要种子基地,被誉为“樟子松的故乡”。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的樟子松的类型复杂多样,针对这些樟子松变异类型的生存状况,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保护策略。
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变异类型;保护策略
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Litv.)是松科松属植物,欧洲赤松(Pinussylvestris)的一个地理变种,其天然林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山地和呼伦贝尔沙地,已被《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名录》收录。沙地樟子松林主要集中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东部、海拉尔河中游及支流伊敏河、辉河流域和哈拉哈河上游一带的固定沙丘上,地理位置 46°30′—53°59′ N, 118°00′—130°08′ E,垂直分布于海拔600~2 000 m,形成了长约200 km,宽在14~20 km的沙地樟子松天然林带[1]。红花尔基以南的樟子松林带是3片中最大的一片,最有代表性,常形成纯林为主的森林群落,与广阔的草原交错分布,形成了特有的森林草原景观[2]。由于具有耐寒、耐旱、适应性强、生长快等优良特征,是东北地区优良的造林树种,也是三北地区防风固沙、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之一。
1956年森林经理调查表明:北起鄂温克旗的白音查干,经红花尔基到新巴尔虎的罕达盖中蒙边界长达250 km的地域内,仅残存樟子松纯林8 866 hm2,蓄积量只有25万m3,森林覆盖率不足3%。1970年红花尔基林业局成立,开始了保护和培育樟子松森林资源的生态建设工作,使樟子松森林后备资源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和快速底增长。截止到2016年底,樟子松纯林面积已上升到目前的10万hm2,增长了11倍,蓄积量也增至现在的1 248万m3,增长了49倍,森林覆盖率也从3%上升到目前的32.74%。由于森林资源得到了几代林业人的精心保护,使樟子松林蓄积以每年3 000多m3的速度递增,在红花尔基林业局施业区内形成了一条长120 km,最宽40 km的樟子松林带,成为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锁住了昔日滚动的沙丘。分布在红花尔基的沙地樟子松林是我国最大的樟子松特种用途林区(母树林、采种林、防护林),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最重要的造林树种和三北地区治沙造林的重要种子基地。在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天然樟子松树种已经枯竭的情况下,红花尔基樟子松种子林基地的保护和培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对维护生态平衡,开展科学研究,固定呼伦贝尔沙地,保护呼伦贝尔草原,促进农牧林业协调发展和防护林建设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的十几个省区,200多个县市提供优质沙地樟子松种子26万kg,产生了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2.1 红花尔基内欧洲赤松的新变种
欧洲赤松西起大不列颠和伊比利亚半岛,在东迁的过程中经历了大地理区域适应性的分散性选择,最终形成了新的遗传变异品种。
最早报道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中欧洲赤松新的变异类型是木青[3](1986),介绍了“我区呼伦贝尔盟海拉尔、红花尔基地区的沙地樟子松天然林里,林业科技人员于1984年至1985年,分别发现了树姿优美的散生单株钻天松(Pinussylvestrisvar.fastigiata)和龙柏松(Pinussylvestrisvar.lappnica)。钻天松的树冠呈塔状狭圆柱形,颇似钻天杨。龙柏松的树冠与钻天松相似,形状好似龙柏。植物学者认为,这两种松树都是欧洲赤松(pinussylvestris)的变种。”与此同时,宋春姬[4](1986)在《新疆林业》上报道了黑龙江省泰来县东方红林场在栽植的18年生樟子松人工林中发现了一株钻天松,并对其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黑龙江省泰来县东方红林场的樟子松人工林,其种源来自于红花尔基。
2.2 红花尔基内樟子松的表型变异种
樟子松在红花尔基的天然分布呈面积较小的岛状分布,由于其花粉具气囊,属自由授粉,这样就造成了樟子松群体内杂合性大,后代的表型变异明显。吴济生等[5](1990)最早研究报道了樟子松群体种内的形质性状变异。认为形质性状变异明显的因子有5个,(1)皮色型(树干中部细皮部分的颜色和性状):有黄皮型(树皮呈黄色、纸状剥落)、红皮型(橘红色、纸状剥落不明显)、青皮型(树皮发暗呈褐色、树皮不剥落);(2)分枝角:一般小分枝角在60°以下,最大可达90°;(3)枝粗细:I级侧枝基径粗度变化十分显著,细的仅2 cm,粗的可达8 cm;(4)冠宽(冠径/树高):分为宽冠型与窄冠型;(5)冠长(冠长/树高)。通过研究发现这5个形质性状因子与樟子松林木单株材积生长相关很密切。同时还发现,这5个形质性状因子的变异比大兴安岭山地樟子松强烈。
红花尔基内发现的无论是钻天松、龙柏松还是樟子松的形质性状变异类型,在当下的林业生态建设当中,都有着及其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意义。自发现这些新的变异类型30多年来,仅从宋春姬[4](1986)的报道中,发现黑龙江省泰来县东方红林场从1979年开始对发现的钻天松进行了嫁接繁殖,还未见其他变异类型进行保护和利用方面的报道。目前,在红花尔基境内,这些变异类型种群数量已很少,常单株零星散布于林间空地,团块状分布已很少见。应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些变异类型进行保护。
3.1 原地保护
原地保护就是通过在原来生境中对濒危物种进行保护,这是一种最为有效的保护措施。它不仅保存了濒危物种,也保护了濒危物种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而防止了濒危物种的消失。应对红花尔基境内的樟子松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建立珍稀变异类型资源档案,根据资源的丰富程度,建立一定面积的保护区小区,作为某种变异类型原地保护的场所,将其保存在自然生境中。对极度稀有的变异类型,应设置围栏和警示牌,有条件的区域还应安装监控监测设备。在当地社区应大力开展科学普及教育和培训,提高当地社区的对保护濒危物种的认知程度,把保护濒危物种融入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当中。
3.2 异地保护
在红花尔基境内应建立一定面积的异地保存区,将种群数量较多的变异类型或原地不易保护的,迁入到异地保存区当中。同时在异地保存区,采取嫁接繁殖方式,对未迁入的樟子松珍稀变异类型进行收集保存。
3.3 回归自然
对珍稀变异类型应逐步建立一定规模的采穗圃,通过嫁接手段繁殖扩大种群数量。然而,这种人为扩大的种群,并不能完全代替那些野生生境中的自然种群,由于它们的种群生态位不同于原来的野生生境,在长期栽培状态下,许多在野生状态所具有遗传特性会消失。辽宁省章古台地区从红花尔基引种的樟子松出现退化死亡的现象,就是经过几个世代的人工繁殖后某些遗传特性消失的结果。因此要获得保护珍稀樟子松类型的完全成功,仅保存在异地保存区还不够,而应将那些人工繁殖的种群移植到原有的生境中,让其回归自然,自我繁衍,恢复到原来的野生生长状态。
[1] 赵兴梁,李万英.樟子松[M].北京:农业出版社,1963
[2] 康宏樟,朱教君,李智辉,等.沙地樟子松天然分布与引种栽培[J].生态学杂志,2004,23(5):134-139
[3] 木青.我区发现珍贵的钻天松和龙柏松[J].内蒙古林业,1986(11):29
[4] 宋春姬.樟子松的新变种--钻天松[J].新疆林业,1986(3):27
[5] 吴济生,刘恩海.樟子松生态遗传变异的研究[J].林业科技,1990(3):20-22
1005-5215(2017)02-0114-02
2017-01-13
黄瑛(1974-),男,黑龙江龙江人,大专,工程师,现从事营林生产工作.
S791.253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7.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