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旭
(凌源市林业局,辽宁 朝阳 122000)
辽西地区大叶小檗的种植与生态应用
吴东旭
(凌源市林业局,辽宁 朝阳 122000)
大叶小檗属小檗科小檗属落叶灌木,喜光喜湿,耐寒,耐旱,耐瘠薄。针对辽西地区干旱少雨的特点,利用大叶小檗的生物学特性,经多年实践,通过种子繁育,具有数量大、成本低等诸多优势,主要掌握选地、整地、种子处理、播种及田间管理等关键环节即可批量生产。此外,大叶小檗在辽西地区的园林应用、荒山绿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辽西;大叶小檗;种植;生态应用
大叶小檗(Berberisferdinandi-coburgiiSchneid.)为小檗科小檗属落叶灌木,高可达2 m。叶革质,椭圆状倒披针形,浆果深红色,椭圆形或卵形,长7~8 mm,直径5~6 mm,花果期6—10月。叶稍具红色,入秋红色加深,浆果由绿逐渐变红。干茎、花、叶、果等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大叶小檗喜光,不耐阴,不耐积水,喜湿,耐寒,耐旱,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严,在壤土中生长最好,萌蘖力强,耐修剪。根系发达,是优良的荒山绿化和园林观赏树种。
2.1 选地、整地
育苗地的选择: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较肥沃的沙壤土、轻黏壤土或壤土,且交通方便、有灌溉条件的地块。
整地:通过整地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结构,在育苗上一年秋季进行旋耕,深度一般以25~30 cm为宜,为作垄打好基础,应在整地后留出灌溉水渠,视具体条件,灌溉苗床长度一般15 m左右。
2.2 种子处理及播种繁殖
种子处理:大叶小檗种皮厚,不易透水,在辽西采用冬季砂藏催芽效果较好。12月上旬,上冻前在室外背风荫凉处挖出储藏坑,储藏坑深度0.3~0.4 m,宽1 m左右,长度视种子处理量确定,一般667 m2播种量20~25 kg。将种子置于35 ℃左右温水中,浸种48 h,捞出后掺入3~5倍体积的湿砂,混拌均匀,以湿砂手攥能成团即可。坑底铺5 cm左右的细砂,将种砂混拌混匀后,堆入坑内,埋入1 m左右长度后,插入一簇玉米秸,便于通风。混砂表面覆砂5 cm,再覆土10 cm。播种前2 d取出,堆放于通风阴凉处,覆盖塑料,每日翻动2~3次,保证种沙湿润,2 d后,直接播种即可。
播种:春播在早春土壤解冻后进行,一般在4月上旬播种。
播种前浇一次透水,为覆土方便,可进行垄播,行距40~50 cm,深度2.5 cm,播后及时覆土,厚度1 cm左右,轻轻镇压。播后7 d左右,小苗开始出土,10~15 d苗木出齐。
2.3 后期田间管理
幼苗出齐后,要适时浇灌、追肥、锄草,辽西气候干旱,要保证土壤湿润,一般早上苗圃地2 cm以下要保持手攥能成团,如达不到,及时浇灌。 6、7月间苗1~2次,留苗株距5~8 cm,在夏季,圃地要勤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松土时避免伤根,影响生长。当年苗高35~40 cm,地径达0.5 cm左右。如培育大苗,翌年春季可移栽。
3.1 园林应用
大叶小檗适应能力强,耐修剪,枝叶、花、果等具有独特性,可广泛栽种于花坛、花境、花丛中或用作花篱、绿篱等,也可与其他乔木树种搭配栽植,都能取得独特园林效果。
整形修剪宜在春季萌芽前进行。如果是丛植观赏,应根据需要,及时将过密、生长过旺等枝条进行疏除;如是用作刺篱,则应保持株型统一,高度基本一致,保持外立面基本平整,保证冠体圆满。大叶小檗春季新叶翠绿,夏季花朵芳香,秋叶逐渐泛红,果实晶莹剔透,别致诱人。
3.2 荒山绿化栽植
大叶小檗耐旱,耐瘠薄,属辽西本地乡土树种,在荒山、堤岸、林缘、坡地等裸露地块,部分天然灌丛生长具有非常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山地阳坡中下腹,立地条件相对较好,在保证原有天然植被不被大面积破坏的前提下,补植树种选择大叶小檗、山杏〔Armeniacasibirica(L.) Lam〕、小叶白蜡(FraxinussogdianaBunge)等,以灌木逐步培养小乔木,形成稳定的乔灌草群落,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森林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的总体生态效益,还可以减少地面工程总量,降低造林成本。
大叶小檗喜湿润环境,植苗造林时,应考虑自然降雨状况,特别造林后的5-6月或9-10月份,蒸腾量大、土壤持水量低、虽然新植幼树也有深挖、整地、覆膜等多种保水措施,也应对幼树适时人工补水,使新植幼树安全度过极端干旱天气,提高保存率。
3.3 生物多样性保护
辽西地区“十年九旱”,自然环境恶劣,天然植被稀疏,导致自然环境中生态系统简单,生物多样性单纯,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弱。自然环境中引入大叶小檗等乡土树种后,植被结构逐渐以灌木或小乔木为主,草本、灌木等植物种类更加丰富,郁闭度逐步增大,与之相适应,昆虫、食草动物等底层食物链变得丰富,为鸟类等动物的品种、种群数量的恢复创造了条件。新植树种逐渐成为群落的主导因子,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1] 罗菊春.辽宁青龙河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
[2] 刘洪伟,白瑞兴,魏金杰.凌源野皂荚生物、生态学特性调查与资源利用探讨[J].防护林科技,2013(3):45-46
[3] 高大鹏,常立儒,谢敏.辽西地区森林植被快速恢复技术浅析[J]. 陕西林业科技, 2013(3):87-89
1005-5215(2017)02-0061-01
2016-12-15
吴东旭(1981-),男,辽宁凌源人,大学,工程师.
S157.43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7.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