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两所高校的实证研究

2017-04-06 03:15石玉昌
长春大学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闽西高校学生红色

石玉昌

(龙岩学院 中央苏区研究院;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闽西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两所高校的实证研究

石玉昌

(龙岩学院 中央苏区研究院;教育科学学院,福建 龙岩 364012)

闽西红色文化产生的时间、地域、表现形式有其独特性。新形势下,将闽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闽西两所高校188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影响闽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因素包括学生自身、学校的宣传和红色文化的体验等几个方面。相应地从这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确保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闽西红色文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1 闽西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其作用

在阐述闽西红色文化的内涵前,有必要先对“文化”、“红色文化”两个相关的概念作具体的分析。学界对“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早,但作为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对其很难有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对于“文化”进行定义,可谓视角多样,见仁见智。“1952年美国学者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合著《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一书,收集了1871—1951年间对于文化概念的定义164个,也就是说,尽管都用文化一词,实际上至少有164种文化概念。”[1]可见“文化”的内涵本来就有非常大的争议,因此才有了多种不同的解释。从词源上看,文化(culture)一词缘起拉丁语动词colo,意思是培育,“文化”作为“培育”来理解,应该更侧重于其“功能”这一属性,或者可以理解成能够起到培育功能的客观存在都可以称之为文化。我国古代最先将“文化”合二为一使用的最早记录出现于西汉刘向所著的《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这里所指的“文化”,侧重于“文治”和“教化”。与“武力”比起来,“教化”和“培育”的方式显得更“温柔”、更“和缓”。可以说,文化和武力是让人“屈服”的两种近似于极端的做法。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侧重于把文化看作是一个动词。这是我们对其定义的关键所在,因为不论以后对“文化”一词如何定义,都要忠于其本意,或者至少应该包含它本来所包含的意思。当前,对“文化”一词的定义逐步泛化,词性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们今天讨论文化的定义,更多情况下将其视为名词,比如“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包括本文将要讨论的“红色文化”。基于此,本文在比较的基础上,希望以“分层”解释的方式概括其涵义,认为以下定义能够较为完整地阐释“文化”一词,它至少包括四层涵义:“一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二是指社会的上层建筑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三是指一般性的常识;四是指古代的文治与教化。”[2]

明晰了“文化”一词的内涵后,再对“红色文化”进行分析就显得相对容易。“红色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选择、融合与不断地扬弃中外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天然构成,它以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基本内容。”[3]再具体些,“红色文化”侧重指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具体到“闽西红色文化”,顾名思义,指的是在发源于闽西地区的红色文化。它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特质:从时间上看,闽西红色文化源于苏区时期马列主义在闽西的传播,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从地域上看,主要包括龙岩市所辖各县(市、区);从形态上看,既包括物质方面,如各种革命遗址,也包括精神方面,如“古田会议精神”、“才溪精神”,以及革命时期流传下来的好作风,如“干革命走前头,搞生产争上游”“二十年红旗不倒”的模范精神等。

当前形势下,将闽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高校中宣传红色文化,既有利于宝贵精神财富的传承,也有利于大学生明辨是非,坚定政治信念和政治理想,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于今天开展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闽西红色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融入,有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树立。当前,国内外各种不良思潮阻碍了高校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部分学生碌碌无为、价值观扭曲甚至轻视生命等情形不同程度地存在。通过瞻仰红色遗址,了解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有助于触动学生的内心,引发学生对世界、人生和价值的思考,对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第三,将闽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凝聚学校多方力量,促进学校良性发展。对闽西红色文化的宣扬,是地方政府的文化职能之一,也是地方学校发挥社会功能和学术功能的职责所在。当前,大多数的地方高校正值“转型期”,“转型”意味着另一种形式的发展。转型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和高校都将闽西红色文化的宣传作为本职工作之一,这就找到了两者工作的“交叉点”。高校以此为“突破口”,有利于向政府争取相关政策和资源,有助于推动学生的“转型”和发展。

2 研究的样本与设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龙岩市内两所高校的学生。其中,面向龙岩学院发放问卷1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5份,有效回收率为94.8%;面向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发放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695份,有效回收率为92.7%。有效回收率总共为94%。其他数据特征,如年级人数、性别、政治面貌、籍贯等如表1所示。本文主要调查闽西红色文化在两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测量题目依据李克特式量表编制,将被试的回答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值1-5分。

表1 样本的总体特征(N=1880)

注:“政治面貌”栏内的“中共党员”含中共预备党员。“籍贯”栏中的“龙岩”指龙岩市区及其所辖的县(市、区)。“年级”栏内的“四年级”学生均为龙岩学院学生。

3 数据的分析

3.1 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闽西红色文化的积极意义

调查显示(见表2),学生对弘扬闽西红色文化的意义有比较明确且统一的认识。除了“欣赏风景”和“其他方面”的平均分得分较低外,其他选项的得分均在0.75以上,标准差都在0.45以内,数值比较集中。这说明,学生对闽西文化具有一定的认同感,这也为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表2 弘扬闽西红色文化的意义(N=1880)

3.2 影响闽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因素分析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关于环境和教育其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4]134闽西红色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首先要考虑人即高校学生和环境即高校两方面的因素。前者是教育的主体,后者是主体所处的环境。因此,注重考虑这两方面的内容,是本文研究影响闽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切入点。同时,本文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闽西相关的文化部门也在不遗余力地宣传闽西红色文化,高校也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体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135因此,本文也将红色文化体验方面作为影响闽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假设因素之一。为了检验假设,本文应用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重点从学生自身方面、学校的宣传方面、红色文化体验方面着手。表3中的模型1-3分别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模型4是上述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多元线性回归的分析结果。

表3中模型1从学生自身方面分析了闽西红色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程度的影响情况。可以发现,政治面貌、个人对闽西红色文化(包括红色旅游景点)的熟悉程度是显著影响因素。具体说来,闽西红色文化在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党员的影响要明显高于普通学生(包括共青团员)。对闽西红色文化感兴趣的学生,闽西红色文化对其影响的程度要高于对闽西红色文化不感兴趣的学生。同时也发现,闽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籍贯、性别等因素并不是影响这一过程的显著因素。

表3中模型2分析了高校宣传对闽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情况。我们发现,教师对闽西文化的讲授这一因素较为显著,换言之,教师是否讲授了闽西红色文化,对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这是学校宣传的一个方面,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宣传,或非正式形式上的学校的宣传。同时发现,不论是学校通过广播等传统媒体还是通过以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对闽西红色文化的宣传,都是影响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因素。在大学生初到学校时,将闽西红色文化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方面也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当然,学校通过文艺活动等方式对闽西红色文化的宣传,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喜闻乐见、活泼向上的方式宣传闽西红色文化,也是促进其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因素之一。

表3 影响闽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回归分析

注:a参考类型为“群众”;b参考类型为“福建龙岩”;c参考类型为“一年级”;d男生赋值为1,女生为0。*表示P<0.05。

模型3分析了红色文化体验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影响情况。在自变量考虑红色文化体验的因素时,“到红色景区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和“邀请校外专家进行红色文化方面的宣讲”两个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也就是说,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闽西红色文化的融入。

模型4是学生自身、学校的宣传、红色文化体验等三个方面因素综合影响闽西红色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情况。在模型1中显著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性别”“对闽西红色文化感兴趣”两个因素在模型4中仍旧显著影响,而在模型1中不具有显著影响的“籍贯”“性别”等因素,在模型4中仍旧不显著。而“年级”因素虽然在模型1中不是显著因素,但在模型4中却很显著。这可能与学生年级越高,受到学校的影响较多、自身对闽西红色文化的了解增多有一定的关系。模型2中,“学校建筑物中‘红色元素’的体现”不是显著因素,但在模型4中却是显著因素。相反,“通过文艺活动等方式对闽西红色文化的宣传在模型2中是显著因素,但在模型4中却不是显著因素。模型3中“学校有将红色景区作为教学实践基地”这一因素在模型4中仍旧显著。“学校经常邀请专家到校内进行红色文化的宣讲”在模型4中则不具有显著作用。“学校有经常进行红色主题展览”在模型3中不是显著因素,而在模型4中则变成了显著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基于上述的分析,本研究的基本结论为:

第一,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弘扬闽西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在缅怀先烈、追思伟人、激励自身、教育后人等方面,闽西红色文化有其独特的优势,大学生对此有较为一致的认同感。闽西红色文化对闽西两所高校学生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第二,大学生自身、学校的宣传和红色文化体验等几个方面是影响闽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因素。但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有一定的差异。从模型中自变量变异在因变量变异中所占的比率的判断系数来看,宣传方面的因素影响最大,其次是个人方面,最后是红色文化的体验方面。

第三,大学生自身、学校的宣传和红色文化体验等几个方面对闽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状况与综合三者的影响状况有一定的差异。其中宣传方面的差异比较稳定,而个人因素和红色文化的体验方面则变化较大。也就是说,三者综合产生影响时,各因素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作用。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注意分清主次,找准切入点,处理好“三对关系”,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1)理论教育层面:既要“灌输”,也要“疏导”。闽西红色文化作为特定时期的产物,在新时期仍有其积极意义。在当前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下,是宣传包括闽西红色文化在内的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良好契机。作为红土地上的高校,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必须要“根植红土”,学校培养的人才也应具有“红土特质”。因此,学校的专业教师、辅导员要不遗余力做闽西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具体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注重“灌输”。即对于闽西红色文化的传播,特别是精神方面,要利用多种场合,将其讲清楚讲透彻,让学生头脑中有闽西红色文化的“印记”。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疏导”。要认识到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的出现等客观存在。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但辨别能力有待提高,社会中的各种思潮让学生难辨真假,新媒体的出现扩大了学生接收新信息的途径和数量,各种不确定因素相互作用,对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闽西红色文化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注重“疏导”的作用。教育工作者自身要明辨是非,对错误思潮有较强的政治敏感度。

(2)校内外交流方面:既要“引进来”,也要“留得住”。闽西高校本身并不是闽西红色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将闽西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要务是“引进来”。一方面要注重方式方法,既需要通过邀请专家进行宣讲的传统方式,让校外最新的关于闽西文化的研究成果“走进高校”,也需要借助互联网,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同校外的相关研究机构、文化单位开展互动,让高校师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最新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注重分层开展相关活动。学校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为闽西红色文化进校园提供制度保障。学校相关部门,二级学院(系)要具体实施,以文艺活动、合作共建、支部联合开展活动等形式,为闽西红色文化进高校搭建平台。闽西红色文化被引进校园,这只是它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步,最为关键的是要能“留得住”。学校相关部门和部分教学单位要注重对闽西红色文化的研究,让高校学术研究的职能在闽西红色文化上得到更好的体现,让闽西的两所高校成为研究红色文化的重要理论阵地,从理论的高度研究闽西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途径。

(3)红色文化体验方面:既要“走出去”,又要“带回来”。红色文化体验,不仅指游客到红色景点参观学习,还倡导以特殊的身份,模拟不同的场景进行体验,也可以理解为将学习与素质拓展训练相结合。闽西高校要利用距离红色旅游景点较近的地理优势,以党员活动、主题团日、班级活动等形式到红色景点参观学习,切实让学生“走出去”。与此同时,还要将活动体验的效果“带回来”。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相关体验活动前,给学生布置好活动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观和学习,在活动中注意总结和凝练,返校后以座谈会、宣讲会、汇报会等方式交流心得。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参加体验活动的学生本人加深印象,也能让没有参加活动的学生对红色文化有所了解,进而感染更多的学生。同时,要警惕将红色体验活动过度娱乐化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但达不到教育的实效,还会让周围的同学对红色文化的体验活动产生误解,对于闽西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在实际活动中要坚决摒弃。

[1] 王仲士.马克思的文化概念[J].清华大学学报,1997(1):20-26.

[2] 王威孚,朱磊.关于对“文化”定义的综述[J].江淮论坛,2006(2):190-192.

[3] 诸葛毅.大学校园红色文化建设的内涵与德育功能[J].江苏高教,2013(3):117-118.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杨新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5):52-53.

[6] 徐玉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85-86.

[7] 黄亚夫.增强大学生思政工作针对性和实际性的新举措[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5):54-56.

[8] 蒲思岐.中国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11):75-76.

责任编辑:张晓辉

Analysis 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 West Fujian into Students′ Political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wo Universities

SHI Yuchang

(Institute of Central Soviet Ar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Longyan University, Longyan 364012, China)

Time, region and manifestation of the produce of red culture in West Fujian are uniqu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ntegrating red culture in West Fujia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y survey on 1880 students from two universities, we have found that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in West Fujia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universities include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school advocacy and red cultural experience. Accordingly, we should develop work from the aspects above, so as to ensure the achie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d culture in West Fujian;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empirical study

2016-06-16

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项目(JAS150571);龙岩学院课题(LS2016008)

石玉昌(1985-),男,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理论方面研究。

G641

A

1009-3907(2017)02-0058-05

猜你喜欢
闽西高校学生红色
红色是什么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红色在哪里?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追忆红色浪漫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