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探究

2017-04-06 11:33李蕊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5期
关键词:种植密度农艺性状玉米

李蕊

(文锦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国 深圳 518001)

摘要: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对玉米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如何提高玉米产量成为了研究人员研究的重点,其中提高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实验研究对玉米不同的种植密度对其主要农艺形状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玉米 种植密度 农艺性状 产量

1 实验的材料和方法

本实验采用13种不同的玉米品种来探究不同的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在实验中对每种玉米的种植密度都进行了梯度设计,然后通过对比不同密度梯度下玉米的生长状况来分析实验结果。实验中采用分块种植的方式,不同的玉米品种分别种植在不同的种植区内,相同品种的玉米种植区内分别设置了5个不同的种植密度梯度,分别是50000、57500、65000、72500、80000株/hm2,除种植密度外其他如行宽、行长和区域面积等条件都保持一致。并且采用相同的管理方式对其进行管理,保证同种玉米除种植密度有差别外,其他条件均相同。

实验中主要对玉米生长周期内以及玉米成熟收获后的各种条件进行调查和记录,在玉米生长周期内检查和记录玉米的抗倒伏情况、叶长、株高、穗位高度和病害等情况,玉米成熟收获后对玉米棒的行粒树、单棒重量、百粒重量等因素进行抽查和记录,收集完数据后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实验的结论。

2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主要农艺形状的影响

2.1 不同种植密度株高和穗位高度的变化

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植株的高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这种增长趋势是逐渐放缓的,穗位高度同样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且随着植株的高度的增加,还会出现植株逐渐变细、颜色由深变浅的状况,种植密度较大时对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影响较大,出现了大面积的倒伏状况。相反的是,植株密度较小的区域植株的根茎比较粗壮,植株的高度和穗位的高度也较为均匀,高度相近,有着不错的生长状况。

2.2 不同种植密度玉米穗位角的变化

实验数据表明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穗位角会逐渐减小。通过分析认为穗位角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的原因是,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会导致植株之间、叶片之间形成互相遮挡,从而使整个玉米地通风透光的条件变差,此时穗轴不能够很好的自由伸展,穗位夹角减小,穗位夹角减小会对玉米的授粉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是由于玉米是通过异花授粉的,当穗位角减小之后会对雌穗的花丝接受雄穗上掉落的花粉这一过程造成不利的影响,花丝没有经过授粉就不能形成籽粒,这样就会使结实率下降,从而阻碍了总产量的提升。

2.3 不同种植密度玉米的空秆率变化

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会出现空杆现象,空杆现象指的是玉米植株上只有雄蕊而没有果穗,或者有果穗但是并不结果的状况。通过实验结果发现,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会造成玉米雙穗率的下降,以及空杆率的上升。空杆率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很大,其反映了密植的合理性,过度密植就会出现较高的空杆率,从而降低产量。出现空杆率的主要是因为在低密度时单棵植株所占有的营养面积大,并且有着很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从而使植株的光合作用可以向穗提供更充足的供应,此时植株一般不会出现空杆现象。而植株密度较高时则会影响单棵植株的营养面积,同时通风透光条件也会变差,使得植株个体之间的竞争加剧,此时光合作用像果穗提供的营养减少,使空杆率上升。穗数的减少则说明了进行合理的密植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空间和土地,能够提高通风透光能力,提高授粉率,从而减轻空杆率。

2.4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穗部性状有行粒数、穗长、穗粗、虚尖、穗行数和百粒均重等。在实验中发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行粒数、穗长、穗粗等玉米穗部性状都随之降低,并且其差异性达到了了极显著水平。虚尖的长度则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百粒均重和穗行数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也有所降低,但是其各处理间的差异并没有达到显著的水平。

3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研究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进行密植的土地上玉米棒较为细小,并且存在着大量的空粒,从而使产量有明显的下降。而在种植密度较小的土地上,所结出的玉米棒粗大,而且玉米粒大多很饱满,在百粒重这一参数上最大,但是由于种植的植株数量少,因此总产量也并不高。相比而言,在适度密植的地块上结出的玉米棒较为粗大,同时收获的玉米棒数也不少,所获得的产量高于其他种植密度。以玉米产量为目标将种植密度 X(株/hm2)与产量 Y( kg/hm2)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相应的曲线方程,该曲线方程为二次曲线。从当成中可以看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会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存在一个最佳的种植密度,在这个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有最大值,因此在进行玉米种植时选择适当的种植密度可以使玉米的产量最大化。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以及实验过程中现象的总结,发现增加种植密度之后除了会出现玉米穗部性状变化造成的产量下降之外,还会影响玉米植株抗倒伏的能力,同时还会导致空杆率的上升以及秃尖长度的增加,而且还可能增加玉米纹枯病的发病率,这些情况同样会降低玉米的产量。

结论

密植是提高我国玉米产量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大量的研究实验可以得出结论,即科学合理的密植可以使玉米的产量达到最大化。不过最佳的种植密度不是唯一的,其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海拔以及不同的气候环境下是不同的,不能通过一个地点的最佳种植密度来判定其他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因此相关工作者应该基于本地区的海拔、气候以及土壤等条件,研究出本地区最适宜种植的玉米品种以及种植密度,从而提高本地区的玉米产量。

参考文献:

[1]丰光, 李妍妍, 景希强,等.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1, 19(1):109-111.

[2]武旭, 车星星, 许晶,等. 不同种植密度对强盛51号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山西农业科学, 2016, 44(6):769-771.

[3]张琼. 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 基层农技推广, 2016(6).

猜你喜欢
种植密度农艺性状玉米
收玉米啦!
种植密度对伊犁河谷移栽橡胶草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
甘蔗套种马铃薯多种密度栽培技术研究
优化种植密度下的甘薯产量形成特性研究
从农艺性状及化学成分测定分析远志药材商品品规和良种选育的合理性
最饱满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