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研究

2017-04-06 15:13刘拓知
中国市场 2016年50期

刘拓知

[摘要]伴随世界分工的专业化和国际贸易的兴起,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新的形态,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首先研究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其次分析了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中美产业内贸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水平差异;垂直差异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20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业内贸易大量出现;伴随世界分工的专业化和国际贸易的兴起,产业内贸易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新的形态。近些年来,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原有的国际贸易理论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现象,世界各国学者也将产业内贸易作为一个热点问题来研究。产业内贸易已经不局限于发达国家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也愈加重要。

1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

11产业内贸易界定

产业内贸易(双向贸易)是指国际贸易中同一产业的产品双向流动,即一个国家(地区)的同一产业的产品在同一时期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所谓的同一产业,是指具有同一属性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同一属性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及产品集合。同一产业的产品在生产上具有相似的技术密集程度,在消费中具有相互替代性。

12产业内贸易分类及其理论模型

产业内贸易一般可分为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是指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高、消费者偏好一致、可以完全替代的产品。差异产品(异质产品)是指具有差异性的产品,具体可分为水平差异产品和垂直差异产品。水平差异产品是指产品的质量相同,但是产品特征或特质不同;垂直差异产品区别仅仅在于产品质量上。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从供给的角度来阐释贸易格局和发生的原因,这其中就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很好地从理论的角度对不同国家的产业间贸易的现象做了很好的解释,同时也能被不同国家的实际产业间贸易有效验证。但是由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条件过于理想化和不切实际,这就使得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解释“二战”后一些新的国际贸易格局,尤其是产业内贸易现象的出现和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的学者就陆续提出诸多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和解释不同类型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并且对产业内贸易的利润来源进行了说明,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121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模型

早期的学者在对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中发现,产生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有季节、转口贸易、运输成本和政府政策法规等因素,虽然这种解释能在个案基础上得到论证,但是缺乏完整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后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布兰德(Brander,1981)和克鲁格曼(Krugman,1983)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开放条件下的古诺均衡模型对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互倾销模型;他们认为,在古诺寡占条件下,若两国特征、生产函数和消费函数都是相同的,两个市场可以分开来,产品也相同,则两个国家由封闭走向开放后,即便成本差异存在,贸易也会发生。

122水平差異产品产业内贸易模型

水平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是指两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产品为同一种类但是属性不同的水平差异产品的贸易现象;对于这种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研究,以新候泰宁模型(Neo-Hotellingmodel)和新张伯伦模型(Neo-Chamberlinmodel)为代表。新候泰宁模型的代表人物是兰卡斯特(Lancaster,1980),他认为水平差异的产品实际上拥有相同的核心特征,但这些特征以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消费者偏好某一产品实际上是偏好该产品拥有的特性或者特性组合,并将这种消费理论应用于产业内贸易的研究。新张伯伦模型的主张者有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1977),通过在对垄断分析的基础上,独立于要素禀赋之外来解释国际贸易,认为两个国家之间水平差异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品种,消费者可以接触更多的品种,将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福利。

123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模型

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是指两国双边贸易的产品是同一种产品,但是存在质量差异的现象。对于这种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是用法尔维模型和自然寡头垄断模型来解释。法尔维(Falvey,1984)通过研究发现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也会发生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并且两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和收入差距越大,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比例也会越大。沙克和色屯(Shakedand and Sutton,1984)注重研究自然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通过假设两国至少有一个行业生产质量不同的垂直差异化产品,在研究中发现各国在贸易开放时,各国会仅留一个企业来为扩大后的市场服务,从而发生垂直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如果考虑两国的收入分配差距,还可以确定贸易方向。

2中美货物贸易的总体规模分析

2011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的提高,中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力也在增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的经贸关系日益增强,2010年中美货物贸易额达3870亿美元,同比增长294%,2013年中美仅货物贸易就突破5000亿美元的大关;与此同时,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也不断在扩大,2011年,中美货物贸易逆差达2020亿美元。中美工业制成品贸易在中美双边贸易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中美贸易的主要支柱。

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中美双边贸易一直平稳快速发展,呈现出总量大、增长速度快的特点。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提供的数据,从2007年到2014年,中美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呈现出总体上升的趋势并且增长速度较快,除了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中美货物贸易出现了负增长外。从2007年的3027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5570亿美元,短短的八年时间中美货物贸易额增长了18倍,但是随着中美两国的货物贸易额的快速增长,中美两国的贸易逆差也不断在扩大。

3发展中美产业内贸易的政策建议

31继续保持并进一步深化比较优势

中美两国的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国的比较优势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而美国的比较优势表现在资本、技术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双边贸易有利于双方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发挥。从结构看,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主要是美国业已或正在失去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不会对美国企业的生产构成竞争。中美两国贸易产品的各自优势,充分体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中美两国之间并不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竞争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关系。从长远来看,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中美贸易的扩大,要求中国继续保持并进一步深化比较优势。在保持传统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培育新的比较优势,深化中美两国的贸易基础。

32提高产业结构层次,促使产业结构的高层化和合理化

产业内贸易是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内容的。这类贸易的发展不仅要求促进我国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也需要提高出口贸易效益和推动我国外贸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方向转变。加强国际经济合作,通过利用与外资的嫁接,加快我国产业技术改造,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为产业内贸易发展提高必要的产业基础。

33努力提高对美出口商品的档次,鼓励发展差异化中间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次。产业内贸易是以水平分工和差别化产品生产为基础。而中美产业内贸易完全呈现出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特征,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存在明显的差距和本质的不同。美国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地位越来越大,规模经济效应明显加强,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而我国技术落后、资本匮乏,在全球化生产和国际分工中只占据简单的、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加工环节。因此,这就意味着,企业要增加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培植企业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合理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鼓励技术含量较高、产品差异化程度高的电子机械、通讯设备等生产的发展,提高相关中间产品的品质和技术含量,以核心技术的研发带动相关生产环节的发展,促進贸易模式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向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转变。

34合理调整引资政策,改善投资软环境

合理利用美对华直接投资来促进我国的产业升级。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使中国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美国对华投资企业,其总体技术水平较高,一些跨国公司还建立了研究开发中心,推动技术的开发和转移。美国对华投资的主体以大型跨国公司为主,并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从美国对华投资的行业分布可以看出,电子和电子设备行业占较大比重,说明美国公司倾向于对电子行业的投资。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该领域的美国跨国公司,包括摩托罗拉、朗讯、IBM、英特尔、德克萨斯仪器仪表、康柏、数据设备公司、戴尔公司、苹果公司、微软公司以及虹志公司等都已在中国投资或开展技术合作。这些美资公司本身拥有在国际上领先的技术,因此在对华投资的同时也将其带入投资设立的企业,并积极建立研发中心,进一步开发应用型技术和进行基础性研究。美资企业整体实力雄厚,技术领先,因此在其所在行业中的领跑地位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产业升级,同时提升了企业和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罗双林,廖湘岳国际贸易学[M].湖南:国防科大出版社,2012

[2] 余茜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3] 田非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4] 万智颖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0

[5] 张妮中美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10

[6] 王晓中美服务业产业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