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霞+何善成+陈川
摘要 概述了近几年淮安市水稻生产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现阶段制约该市机插秧水稻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淮安地理条件复杂,耕地质量下降,土地经营面积小,农民的整体素质下降,积极性不高,并且水稻品种杂乱,籼、粳稻并存,粗放种植方式直播稻发展迅猛,水稻种植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加上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培训不到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更新种植观念、优化水稻布局、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稳定粮食市场、鼓励土地适度规模的承包经营、科学种田、提高机械化作业率,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强化适用技术的集成研究与配套等措施,以期为全市稳定水稻生产、提升水稻种植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水稻;机插秧;生产现状;问题;对策;江苏淮安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060-04
淮安市是农业大市,具有悠久的稻作生产历史,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作为江苏省水稻主产市,淮安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超过28万hm2,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和全国水稻生产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持续健康的发展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淮安市稻作方式多样,主要有手栽、抛秧、机插和直播4种方式。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选择进城务工,由于缺少劳动力目前农村最受欢迎的种植方式是机插、抛秧、直播等轻简化栽培方式,而不再是传统手栽为主的精耕细作方式。在几种轻简栽培方式中又以水稻直播的面积较大,高峰时全市超过50%的水稻采用直播栽培。最近几年,由于受种植结构不合理、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衰退、自然灾害频发、农业新技术推广不到位、农业政策引导和扶持的力度不够,国际粮价低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水稻生产形势比较严峻。
水稻生产的稳定发展对我国农民的持续增收、国家粮食安全的全面保障以及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农民在做生产决策时考虑最多的就是种稻效益。“谷贱伤农”“卖粮难”往往带来水稻种植面积的萎缩和种稻投入的减少,最终导致总产下降。要站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全面系统辨析淮安市水稻产业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水稻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对策,确保淮安市农业健康发展,推进淮安市由农业大市走向经济强市。为此,笔者调查了淮安市水稻生产状况,分析研究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水稻生产制约因素的方法,为淮安市水稻生产科技政策的设计与完善提供科学依据。
1 淮安市水稻生产现状
淮安市属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在水稻生產上以籼粳混种为主。1996年以前淮安市的籼稻种植面积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70%左右,占据主导地位;1997年以后淮安市粳稻种植面积快速扩大,一跃而上,赶超籼稻的种植面积。淮安市水稻种植方式历来都以人工栽插为主,2003年以后水稻直播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这主要是受轻简稻作栽培思想与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的影响,2015年水稻直播面积达到9万hm2左右。1998年淮安市开始示范推广机插秧种植方式,以后机插面积逐年上升,2015年已增至13万hm2以上。近年来,为满足水稻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综合要求,机插稻这一现代化稻作方式的推广面积越来越大。
1.1 水稻种植方式呈多样化,产量参差不齐
2013—2014年对淮安市7个县区的稻作方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淮安市现有稻作方式为手栽、机插、抛秧、直播4种,而这4种稻作方式的产量以机插最高,其次是抛秧和手栽,直播栽培的产量最低,其中机插水稻产量与直播水稻产量相比,增产1 500 kg/hm2左右,增产率超过1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因此,不同稻作方式的产量差距较大[2]。
1.2 传统稻作方式面积大幅降低,轻简水稻种植方式面积持续上升
对淮安市各县(区)2011—2015年不同稻作方式覆盖面积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轻简水稻种植方式面积呈持续上升之势,传统的手栽方式面积呈逐年降低趋势,以机插稻面积增长较快,2013年机插稻面积已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43.7%,发展到12.5万hm2;而粗放的直播稻面积总体上呈逐年降低趋势。从统计结果看,机插稻的种植面积增速较快,而传统的手栽种植面积下降速度较快,直播种植方式虽然仍占据较高比重,但与高峰时期比较已大幅减少,说明机插方式正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所接受。
1.3 不同水稻种植方式种植效益差距大
据调查统计,机插稻与直播稻相比,净收益提高1 650元/hm2,主要是机插稻的产量显著高于直播稻。由于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人工成本日益增高。因此,不同稻作方式在生产投入方面以手栽方式的高人工成本而位列最高。直播稻播种以人工撒播为主,一般会采取提高用种量的方式来保证足苗,所以在用种量上直播稻比移栽稻多1倍以上;而且后期直播稻用于防治病虫草害的农药成本较其他方式高,因此与其他方式比较,水稻直播栽培方式在种子、肥料、农药方面的成本最高。机插稻虽然在机械作业方面的成本较高,但其产量相对较高,因此其最终净收益仍明显高于其他种植方式[3]。
2 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经营面积小,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日益降低
淮安市多数农户仍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而且人均拥有耕地面积较小,土地流转速度比较慢,对机械化作业的推广非常不利,而现代化稻作方式如机插秧水稻等必须具备大面积连片作业的条件才能凸显优势。另外,随着农村经济快速的发展,农民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日益降低,其主体地位正逐渐被其他收入所取代,例如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年收入与家庭土地经营收益相比就要高出好几倍。据统计,目前淮安市农民农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已降至40%以下,因此农民对粮食产量的提高并无较大的积极性。
2.2 地理条件复杂,水稻品种杂乱
淮安市地理条件复杂,平原与丘陵并存。其中金湖与盱眙2个县的丘陵地貌较多,土地连片面积较小且平整化差,加上水资源缺乏,导致当地很难提高机械化程度,也限制当地机插稻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淮安市籼稻与粳稻并存。全市水稻种植结构上以粳稻为主,占水稻播种面积的71.4%;籼稻占比为27.1%,主要集中在盱眙、金湖、淮阴区和涟水4个县(区);糯稻占比为1.5%。籼性稻种植面积占7成左右在丘陵地区,其他县(区)如金湖、淮阴区和涟水仍有部分面积,而目前籼性杂交稻机械化种植仍是一个难题。由于籼型杂交稻的播种量不易控制,过大会削弱杂交稻生产的个体壮秧大穗优势,过小又会造成缺穴、漏苗,因此很难实现高产。加之这些地区存在无法克服的热量不足难题,有些籼型杂交稻采用小苗机插栽培很难正常抽穗结实,增加了实现高产的难度。近年来,江苏省审定推广的水稻品种大部分是中粳稻品种,但在大面积生产中发现综合性状突出的品种很少,很难有品种在高产、优质、高抗方面比较协调。目前,很多水稻品种稻瘟病较重,尤其是穗颈瘟,部分田块产量损失很大。这些就造成了水稻生产上主体品种无法确定的现状,加之种子市场现在是开放状态,以个体经营为主,这进一步加剧了当前淮安市水稻品种多、乱、杂的问题,使水稻生产偏离了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目标,同时对稻米品质的整体提高与水稻生产的发展非常不利,也对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工作非常不利[4]。
2.3 农村科技力量不足,缺乏高产配套技术
由于农村总体科技力量薄弱,很难形成高效的高产配套技术,即使有较完善的高产配套技术,也会因为农技力量不足而难以全面推广。比如,水稻采用机插秧栽培方式,常会出现深插僵苗、浅插漂秧、漏插缺丛、伤秧死苗等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大田耕整技术和后期栽培管理技术欠缺造成的,常导致穴数和基本苗不足。水稻采用移栽栽培方式,由于人力、物力以及技术不足部分地区很难保障大田的基本苗数充足,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田的分蘖数量,造成有效穗数不足,从而妨碍水稻产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水稻采用手栽栽培方式,在栽插上需要很多劳力,目前大部分以请工为主,而且为了降低人工成本,就要缩短做工时间,提高做工效率,而这些只有采用扩大行株距、减少单位面积丛数和每丛苗数的办法才能实现,但这就无法满足水稻高产群体合理起点对栽插密度和基本苗数的要求,推迟水稻够苗期,延迟群体发展时间,降低成穗数。在肥料运筹上,部分农民重视前期轻视后期,中前期盲目施肥追求长势;在水浆管理上,采用秸秆还田的田块很容易忽视露天通气,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常常发生僵苗现象[5]。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水稻产量进一步提高的障碍。
淮安市缺少成熟的水稻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虽然在机插稻的相关研究上起步较早。淮安市在技术上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插秧机设备不先进,机手作业质量有待提高。而且绝大多数机手未参加过相关的农艺培训,只懂农机操作。二是农民尚未掌握好适龄壮秧培育技术。在机插稻大面积生产中,为了实现增穗增产,农民习惯采用加大播种量的方式,将播种量增至150~200 g/盘。另外,秧苗超龄移栽导致的秧苗素质差的问题也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农户对小麦熟期掌握不准确,不能适时落谷,常出现“秧等田”现象。三是栽插质量有待提高,肥水管理有待加强。在整地时,存在田块不平、土壤沉实不够或土壤沉实的太硬等问题,未能按照要求完成;机械移栽时,大田缺穴较多,这都影响到机插稻的高产、稳产。
2.4 直播稻发展迅猛,存在较多隐患
直播稻栽培方式比较粗放,种植程序简化,省去了育秧、移栽环节,具有省工节本、劳动强度低的特点,只要管理得当,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虽然淮安市各级农业部门在稻作方式选择上,对直播稻抱着“不提倡、不宣传、不推广”的态度,但其种植面积仍占据相当规模,成为淮安市主要稻作方式之一。分析发现,近几年直播稻迅速发展有以下主要原因:一是直播稻栽培省工省力,错开季节用工高峰,与当前农村劳动力结构特点没有冲突。二是直播稻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由于直播稻推迟了播期,错开灰飞虱高发期,可以免遭其危害,同时降低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几率。三是直播稻成熟期的气象条件比较有利于高产。这几年,直播稻成熟后期气象条件较好,都是气温偏高,对水稻灌浆结实有利,产量一般在7 500 kg/hm2左右。四是种稻收益占农民收入比重较低,导致农民倾向于选择轻便的栽培方式。淮安市人均耕地较少,而且广大农民种植水稻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口粮,所以在水稻种植上以分散经营为主,很少存在规模化种植。加之目前水稻市场低迷,稻谷价格长期低价徘徊,而种稻成本不断上升,人们很难提高自己的种稻收益,也无法改变种植业占农民收入比重较低的现状。因此,农民不再关注水稻的增产增收,只求采用简便的生产方式,将产量控制在7 500 kg/hm2左右即可。
其实直播稻的风险在淮安市的大部分地区是很高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播稻缺少高产、稳产、优质、生育期短的水稻品种。二是直播稻难以一播全苗。由于秸秆还田和水分异常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播种量加大,一般在150~225 kg/hm2,不仅浪费种子,而且不能保证苗数,风调雨顺的季节出苗又太多,而且会加重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导致穗多、穗小、易倒伏。三是除草难度加大,对水稻影响较大。四是杂草稻危害逐年加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五是肥料运筹和直播稻不配套,难获高产,而且造成肥料浪费,污染环境。六是直播稻根系浅,容易倒伏。七是直播稻生育期迟,灌浆不足,导致千粒重和出米率低,从而影响水稻的产量、稻米的质量和水稻种植效益。八是安全齐穗存在风险。因为直播稻播种迟,水稻抽穗期也相应推后,如果后期低温寡照,水稻就不能安全齐穗,严重影响水稻生产。九是直播稻病虫害重。由于直播稻的通风透光远不如常规手插和机插秧,病虫害比常规的要重,用药量加大,影响稻谷的质量安全。十是成熟迟,小麦难以及时播种,影响小麦产量[6]。
2.5 水稻缺乏优质品种,环境污染降低稻米品质
在水稻优质品种的引进、配套技术研究及推广方面完全与社会的需求脱节,虽然大力推广但是效果甚微。由于品种审定存在漏洞,而且水稻品种太多太杂,许多育种者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对许多虽然高产但米质较差的品种甚至不适宜推广的品种进行大力推广,降低了我国稻米品质的国际竞争力,即便实现高产也不能实现高效。由于化肥、农药等的大量应用,耕地质量日益下降,土壤有机质也呈降低趋势,加之大气、河流、土壤的污染程度也日益加重,稻米的质量问题也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因为稻米被污染,质量下降,最终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安全隐患。
2.6 城市发展与水稻用地矛盾突出,水稻种植规模化程度不高
随着工业和城市快速发展,淮安市建设用地的面积大幅增加,而且占用的土地以质量较好的基本农田居多。各级政府通过开垦高岭旱地、盐碱地或者是拆迁地种植水稻,以保证水稻种植面积不下降,但这些地块灌溉条件差、保水性差,种植水稻在短期内很难提高产量。由于土地政策长期不变,淮安市土地流转较为缓慢,水稻生产模式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为主。为了充分发挥农业技术的作用,便于推广统一育秧、插秧、管水、病虫害防治和农机作业的社会化服务,要推动土地向种植大户流转集中,实现规模化种植,以利于生产统一管理和大面积提质增效。但在推动水稻大面积生产的同时,存在以下2个问题:一是部分种粮大户规模过大,组织化程度低,影响正常生产管理。如在播种环节由于分批落谷的统筹安排不到位,时间衔接不紧凑、不合理,加上栽插质量不高导致补秧数量多,往往出现秧等田、田等秧、秧苗数量不足等现象。同时,受经营规模不合理、晒场缺乏和农忙人手紧张、晚收获减少烘干成本等因素影响,大户收获进度慢,影响安全收获。二是当前粮食生产仍以千家万户为主体,生产规模小,种粮收益在家庭收入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小,農民追求高产的积极性不高。
2.7 种稻农民整体素质下降,基层农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选择进城务工,这一部分人不仅年纪轻,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善于经营、头脑活络。剩余的大部分是老人及妇女,他们不仅年龄偏大,而且体力偏弱,文化水平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不强。因此,留守农村种稻的农民整体素质较低,给粮食生产造成较大困难。在部分乡镇,农技服务力量不足,影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目前,各级农业推广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亟需人才加入。但是,随着老同志的退休,农技服务人才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乡镇农技站更是遭遇了很多人都转岗或下岗的难题,除了受事业单位改革、机构合并等因素影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乡镇农技站人员的待遇偏低。因此,由于缺乏经费,现有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缺少专业人才进行各种试验、示范、农情研究工作,无法满足农业技术推广的要求。一方面病虫情报及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源源不断的出现;另一方面农民迫切需求病虫情报及新品种、新技术,但是供给与需求之间却缺少必要的媒介[5]。
3 应对措施
3.1 更新种植理念
当前很多农民认为直播稻栽培方式轻便,不愿意选用成本高、操作技术难的机插方式;另外,虽然机插稻的产量比直播稻高,农民对此也比较认可,但增产所带来的效益并不能改变他们种植收益低的现状,因为农民外出务工1 d即可实现等同的收益。为此,政府应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农民改变种植理念,大力推广机插稻,实现规模种植。在人多地少的条件下,要实现稻作现代化,只有充分地利用温光等自然资源,选择机插栽培方式,促进水稻单产持续提高,保持水稻总产稳定增长[6]。
3.2 完善稻作方式布局
目前,虽然直播稻和手栽稻仍然有较大面积,但是机插稻面积仍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这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大力示范和推广的成果。直播稻和手栽稻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淮安市水稻高产、高效种植的制约因素,也成为当前国家提倡的“加快农业机械化”的障碍。因此,提倡有条件稻区要以机插稻全覆盖为策略,对于经济条件允许的地区要加大钵苗机插的推广力度。部分丘陵稻区受自身环境因素限制,很难开展机插稻推广工作,为此可以鼓励农户以抛秧代替手栽。初步形成不断削减手栽稻和压制直播稻的形势,不断巩固机插稻的主体地位,建立抛秧稻的辅助地位[7]。
3.3 对规模种植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的力度
要推动土地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种植,就要坚持以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为突破口。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提下,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合理转移土地使用权,从而有利于将土地集中到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手中;此外,为促进机插稻等规模化作业方式面积逐步扩大,农技部门也要努力做好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配套技术服务工作。另外,地方政府不仅要进一步提高对机插秧配套设备的补贴力度,还要继续发挥好国家农机具补贴政策扶持作用,以期为现代化稻作方式发展提供经济和政策支撑[1]。
3.4 大力推进机插稻农机农艺配套技术研究与开发
淮安市需着力加强优势技术组装集成,进一步熟化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这对提高淮安市机插稻覆盖率非常有益。为此,要想全面提升淮安市机插稻水平,应重点做好以下相关技术的研究:一是筛选适宜品种。即筛选出适合麦茬机插的粳稻品种,并加大主体品种的推广力度。二是规范技术。即规范并简化机插秧壮秧培育技术,找出延长适宜秧龄的方法。三是研究技术难题。即着力解决麦茬机插稻前期易僵苗、死苗的技术难题。四是加强研究。主要是开展杂交稻机插技术的相关研究[6]。
3.5 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农技推广部门不仅要不断创新农技推广服务的模式,还要做好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以及物化产品推介工作。对现代化稻作技术推广服务产业链进行整合,大力鼓励和支持用于机插稻的农机、技术、资本和服务的联合。对于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要重点扶持,还要对他们开展相关的新技术培训工作,使他们成为成熟的新技术体系的传播者,教会农民。为提高服务组织和农民双方的种植收益,淮安市的农业经营企业和合作社要多学习借鉴江苏一些地方出现的机插秧生产单项承包或全程承包的“保姆式”服务模式,并尝试采取“保姆式”服务模式[7]。
3.6 强化主推品种的展示宣传与推介
为了充分发挥优新品种的增产、提质、增效潜力,要加强品种展示力度,大力开展相关的试验、筛选与展示推介工作,确保高产、优质、高抗水稻新品种的推广工作顺利完成。不同地区,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针对适宜本区域种植的品种以及一批苗头性品种进行集中种植展示,在展示时要注意满足高产优质栽培的要求,同时通过筛选比较最终将最适宜本地的主导品种及搭配品种确定下来。另外,为了扩大优新品种种植面积,要抓住关键生育期组织现场观摩会。
3.7 强化适用技术的集成研究与配套
充分利用并借助一些项目平台,系统开展水稻生产技术攻关工作,如国家超级稻示范推广、国家和省粮食(水稻)丰产科技工程、水稻高产创建、农业“三新”工程等项目平台均可利用。要解决制约机插秧可持续发展的难题,就要加大对不同基质、不同育秧专用产品的育秧效果研究,并以此为重点,完善育秧配套技术,最终培育出秧龄弹性大、均匀一致、抗植伤能力强、根系盘结性能好的适插秧苗。为了解决机插秧大田缺穴伤苗、群体不足、穗型偏小等问题,在大田管理上,要将机插秧大田株行距配置、适宜基本苗确定及高产群体肥水调控技术作为专题研究对象,并以此为重点,完善机插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同时,为了总结出高产群体的形成规律和调控措施,要进一步加强对水稻钵苗旱育机摆栽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除此之外,还要对超高产水平条件下的超级稻生产关键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其中包括精确播种育秧、精确定量控苗、精确平衡施肥、精确水浆管理等研究内容。为了充分利用秸秆,降低化肥对土地的污染几率,对于秸秆全量还田轻简稻作技术要加强集成研究,并进一步做好其与机插、抛秧等栽培方式相配套的技术集成的试验与示范工作,完善秸秆还田后的关键技术,如大田水浆管理、肥料运筹等,这对于具有淮安特色的以秸秆还田为基础的水稻轻型、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稻作创新技术体系的熟化完善意义重大。最后,对于水稻高產耕作栽培制度的研究也有待加强。
3.8 強化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培训与指导
一是大范围、多层次开展先进稻作技术培训。为确保先进技术宣传、普及到户,各县、乡要加大推广宣传力度,并与高产创建和科技入户工作结合,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推广活动,如技术培训班、专家咨询活动、现场演示会、电视讲座、印发技术明白纸等,对县乡技术人员、种田大户、专业户等开展广泛的技术培训,以达到扩大培训范围的目的。二是加强关键技术环节的指导。各地在推广应用高产栽培技术时,要以主体高产栽培技术如机插秧、抛秧等为重点,突出关键技术环节,做好培训与指导工作。为了培育出适龄壮秧,减少漏插率及植伤损失,确保秧苗达到根系发达、盘结力高、抗逆性强、适合机械栽插的标准,在育秧技术环节一定要做好机插壮秧培育技术的指导工作。大田栽插环节,要合理配置水稻株行距,科学确定基本苗数,以确保基本苗充足,实现后期足穗的目的。在肥料运筹环节,为了合理促控群体发展,要优先考虑机插秧及秸秆全量还田,再根据秧苗质量及秸秆还田量,对所需肥料进行科学调整[5]。
3.9 采取综合措施,严格控制直播稻种植面积
一是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加强对直播稻的管理力度,将其放在重要位置。为了调动农民直播改机插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以直播稻生产风险与危害为传播重点,引导农民自觉放弃直播种植,同时大力推广普及机插稻。由于部分地区受自身因素限制,无法推广机插秧,必须面对短期内仍以直播稻为主的现状。为此,也要采取特别的措施,一是从品种筛选、齐苗匀苗、播量控制、肥水运筹、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加强对直播稻栽培技术的研究,加快直播稻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体系集成的步伐。二是在指导农民应用直播稻技术方面多下功夫,确保直播稻产量提高,降低生产风险,全力解决目前农民应用直播稻技术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品种选用不适宜、播种方式粗放、肥水运筹不合理等[4]。
3.10 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提高优质稻米质量安全水平
为确保稻米优质优价,各地要采取措施提高优质稻米质量安全水平。在优质稻米重点产区,更要将提高优质稻米质量安全水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可以率先推行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不仅在生产过程中加强检测,还要对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进行监测。为了提高农民对危险性病虫害的防范和控制能力,务必要对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体系建设进行完善。为了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要在优质稻米产区建设和完善一批综合性监督检测机构,针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进行检测。加快制定和完善优质稻米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标准,并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进行推广。通过这些措施,可提高淮米的竞争力,最终让多方受益[8-10]。
4 参考文献
[1] 王兴龙,张军,石广跃,等.淮安市不同稻作方式发展现状及改进措施[J].北方水稻,2014(2):70-72.
[2] 米长生,陆海空,洪国宝,等.钵苗机插毯苗机插水稻生育特点及产量形成间的差异[J].北方水稻,2014(4):44-47.
[3] 金军,薛艳凤,于林惠,等.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群体质量差异比较[J].中国稻米,2006(6):31-33.
[4] 张洪程,郭保卫,龚金龙.加快发展水稻丰产栽培机械化稳步提升我国稻作现代化水平[J].中国稻米,2013,19(1):3-6.
[5] 石广跃,陈新,王兴龙.淮安市晚熟小麦茬口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79.
[6] 闵红星,方书亮,石广跃,等.稻麦秸秆多年持续全量还田的腐解特性与机插秧促早发技术[J].中国稻米,2013,19(3):55-56.
[7] 李杰,杨洪建,邓建平,等.对加快推进江苏省机插秧发展的思考[J].中国稻米,2014,20(1):32-35.
[8] 胡雅杰,邢志鹏,龚金龙,等.钵苗机插水稻群体动态特征及高产形成机制的探讨[J].中国农业科学,2014(5):865-879.
[9] 王龙生,王海霞,谢以忠,等.淮北地区小麦茬机插水稻丰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21):29-30.
[10] 彭长青,李世峰,卞新民,等.机插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的适宜值[J].应用生态学报,2006(9):1619-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