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燕:不做领袖我是探路人

2017-04-06 22:55
中国新农村月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探索者之友社工

梁晓燕这个名字很普通,在网络上搜索,能找出很多同名同姓的来,而关于我们要采访的梁晓燕的资料却少之又少,这不仅让我怀疑,这是平时总有人提起的民间公益领袖吗?她为什么这么低调?是什么让她一直坚持推动民间公益?为何从环保领域转到教育领域?而自然之友发起人之一、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前秘书长、教师、民间教育学者、资深媒体人、民间公益领袖,究竟哪一个才是她?

带着众多疑问,我们迎来了梁晓燕。她的精神很好,可以用身神采奕奕来形容,说话快人快语,做过媒体人,因此对媒体的宣传也能一语中的,对任何事情都充满激情,似乎前面有着无线光明。无论如何,我都不相信眼前的她已经55岁,因为这样积极的心态让我这样的年轻人都汗颜。

民间公益领袖是最不喜欢的称号

梁晓燕这个名字前面,有太多的身份:教师、民间教育学者、资深媒体人、民间公益领袖。无疑,这个民间公益领袖是分量最重的,任何人一旦被人称的上领袖,意义瞬间就发生了变化。

出乎意料的,梁晓燕对这个称号不仅表示不准确,甚至直言非常的不喜欢,她说:“公益一个特别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一种践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激励,互相往前努力,因此它在任何时候,我觉得都应该是一群人,而公益真正有价值的是在于它的群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所以如果让我自己来说,我认为“领袖”这样的词对我来说都不是我真正愿意接受的赞扬。”

梁晓燕说,如果真的想接受某种赞扬的话,那她希望自己自己成为民间公益的一个探索者。因为探索者的要求是要走得比较早,要经历更多的磨难,要激发更多的智慧,公益对探索者的要求更高,因此,探索者是她对自己的褒奖,而领袖实在是不合适的一个词汇。

从环保到教育

从教师到公益组织领导人多重身份转变

梁晓燕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的发起人之一,但是梁晓燕的公益活动其实在自然之友之前就开始了,可谓是一直在探索,自然之友算是她第一个参与成型的公益组织,作为一家非营利性组织,自然之友从1993年经大家发起,到1994年正式注册成立至今已经快20年,一直稳定健康的发展,这与机构们对机构经营模式的不断讨论和探索都分不开。

在一九九几年的时候,梁晓燕曾经因为旅行走进了一些农村的学校,在学校待着,而就是那段时间,农村学校里面让人无法想象的生存环境给她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那种特别强烈的想去帮助他们,改变这种现状的意愿。而正是这种触动,也成了她开始从环保转向教育,甚至最终全职投身教育的一个最初的契机。

作为一个教师之家的子女,梁晓燕从小耳濡目染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发自内心的喜歡,因此,自发的对孩子的关怀促使她关注民间教育,而自身学术理论和个人见识的支撑,让她明白,把提高团队组织的过程当成提升自己对教育的认知和教育能力的过程,从而转化成公信力的重要性,因此她特别注重公益组织的建设,她曾创建了一个志愿者组织“乡村教育促进行动”,后来到了一个公益组织,叫做“北京天下教育咨询中心”,还有08年担任秘书长的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

农村寄宿制学校.驻校社工项目 小项目大影响

梁晓燕一个月前辞去的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是一家致力于改善农村教育的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他们的农村寄宿制学校.驻校社工项目是近两年发起的,特别引人注目。

说到农村寄宿制学校,梁晓燕的感受要比旁人深的多,对于她来言,几百几千个学生从起床到睡觉一直呆在学校里面,没有足够的教师配比关心学生书本外的生活,学生除了学习外,就不知道该做什么该怎么玩,这样的学校,终会变成一个丛林社会。而丛林社会是非常恐怖的,弱小的孩子会被欺负,这样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正是如此,西部阳光发起了驻校社工项目。

A是一名普通的社工志愿者,他有一个大箱子,一人抬不动,这个箱子里面全是孩子们给他写的信,大概有几千封,全是倾诉的。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些非常非常有趣的、非常非常出乎意料的想法,他们看了这么多信,他们发现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一直再往上,初中,因为我们很多是九年制学校,很多孩子都是感情问题。

而这些孩子们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太缺乏亲密关系,他们太需要跟人建立起一种密切往来,他们希望有人跟他们有特殊关系,这个东西是他们内心产生出来的强烈需求,而这种需求,懵懵懂懂的可能就变成了一种爱情关系,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关系,可他们希望有人关心,我的话有人愿意听。

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很多,而这个农村寄宿制学校.驻校社工项目获得了2012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实施类公益项目金奖,更多人的关注和关心,就让公益组织的目的达到了。

一直走在前面 无愧探索者的称号

在公益领域,梁晓燕这个名字,充满着传奇色彩。她过去的20多年里,都在做着与公益有关的事情。梁晓燕对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她不是一个身体力行的用某种行动来感动社会感动的大家的人,她更多的使命是让公益普罗大众,让全民都有做公益的意识。对于梁晓燕而言,这也许才是她做公益的真正目的。

我们把梁晓燕的关键词定位为责任,不过梁晓燕的回答更出乎我们的意料:“我这么做,责任其实只是第二位的动机。”

做公益的源动力,是个人的追求,追求更理想的社会。在她看来:一个好的社会,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关注到每一种人,所以考虑该怎么去做才能帮助这个社会更加多元、更加丰富,更加关注到不同的、切实的需求成她的追求,而这个追求也成了梁晓燕社会理想的一部分。而这个追求,是发自内心的。不是没有动摇的时候,只是,追求和事业在一起的时候,这个事业和追求就成了相辅相成的东西,追求成了一种习惯。

而这种探索者的意识,也是梁晓燕一直在践行的理念。

当环保组织已经成型顺利在轨道上前进,她开始将公益的目标转向教育,当西部阳光这个公益教育组织上了正轨,年轻人已经抗上来,她有离开了这里,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方向,这个方向我们还不了解是什么,也许依然是一个很前沿的东西,但是她明白,这个阶段依然是要她自己先去探索,一个人先去开路的过程。

看梁晓燕神采飞扬的脸,心里的触动不小,就是这样一个瘦小的身板,为了整个社会更美好,她自己去探索,去为公益开路,去让这种公益影响整个社会。这样的行为,无愧教育正能量。

猜你喜欢
探索者之友社工
A Social Crisis
之友征集
晒出你的2019最佳作品
论余华作品中的儿童形象
藏家之友
台湾文学的“探索者”与“革命者”
藏家之友
透视“社工热”背后的“社工荒”
伊朗成功试射卫星运载火箭
探索者的步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