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少芹
人文情怀,是一种人文精神,即一个人的思想、学识、文化修养、人格情绪等在人生中的综合体现。它包含三个元素,即人性、理性、超越性。人性,主要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尤其将尊重人作为一种精神存在的价值;理性,从科学的角度来说,人是有思想头脑的,能够思考真理,追求真理;超越性,就是追求一种宇宙精神,追求物我交融的心态,可以追问、追求生命的意义。将人文情怀迁移到教学上就变成了一种自在的教学境界,这一境界就是向善、求真、臻美,即上面提到的人性、理性和超越性。这一境界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早有论述。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告诉我们,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各种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其中,人的各种能力归结起来就包括了求真、向善和臻美。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自我实现求真和向善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的需求,即臻美需求。
● 人文情怀对教学的涵养
1.求真精神给予了学生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求真精神对教学的涵养主要包括批判精神、计算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批判并不意味着坏,也并不意味着批评;相反,它意味着看到更远处。批判让学生学会质疑和思考。而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周以真教授指出,“计算思维是人们分析问题、研制解决问题方案,并将此方案信息化的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智能社会的到来,每位学生都应拥有将所要解决问题的方案信息化的能力,这样才能与未来的社会无缝对接。同时,求真教学思想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算法蕴含的逻辑思维培养浑然天成,学生们通过程序设计的学习,通过参与机器人活动,就能习得终身受益的思维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生活在生活与数字技术共存相生、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并行不悖的环境中的学生而言意义重大。求真的信息技术教学终将让学生们能在数字时代保持理性头脑、拥有创造未来世界的能力。
2.向善精神给予了学生价值观的引领
向善精神对教学的涵养主要表现在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上。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造福人类,用不好能灭绝人类。最近霍金、比尔·盖茨等人都在担忧机器人对人类的威胁,因为在并不遥远的未来,超人工智能的机器人或将不受人类控制,如果最先实现超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人有着邪恶的价值观,那么人类将可能陷入灭绝的深渊,而如果实现超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人有着为人类造福的价值观,那么人类将得到永生。这些可能实现超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的人今天也许就坐在我们的课堂中,如果我們未能给予学生的情怀赋予涵养和牵引,那么,技术这把双刃剑终将伤害我们自己。
3.臻美精神给予了学生欣赏美、设计美和创造美的启迪
臻美教学思想对教学的涵养主要包括审美、设计与创造的浸染。臻美习惯的培养将使学生不断超越自己、积极面对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师古典认为,未来孩子的培养方向是从强到美,“美”的情感终将感染和引领孩子们成长为有着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积极的理想追求的人。臻美的教师会主动选择美的范例、提供美的素材、设计美的任务、展示美的作品、进行美的评价。在美好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到培养,表达美的意愿必然会增强,美的创造水到渠成,同时,受益的还有设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
综上所述,人文情怀涵养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是要在教学技术的同时,促进学生真、善、美全面发展,使学生成长为富有人文底蕴又兼具科学精神的勇于实践创新的人。
● 人文情怀涵养下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由此可知,天马行空的妄想不是创新思维;有价值的创新思维,必须是“生之有根,长之靠谱”,既与众不同,又具有社会意义。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三种思路:一是在教学中注重一些与创造力相关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二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上为学生创造空间,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对现实、知识和意义进行独特的建构(其最终目的是希望从个体知识结构兴趣点的发展独特性中产生思维内容的新质);三是通过参与特定领域共同体的创造实践活动,培养与之相关的习惯、性向、知识,从而形成专长,并跃升到创造新的理念、方法和产品的新水平。本课题研究中所运用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与策略,思路源自上述三个方向。
1.教学指向现实世界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创新思维奠基
这一策略围绕解决真实问题的学习,目标是在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中建构知识,提高技能,培养创造能力和倾向。“问题”的选择直接映射出教师的教育情怀,那些关注学生情感、希望为学生未来打下基础的教师所选择的“问题”一定是开放的、学生感兴趣并乐于去探究和表达的,并且学生在探究和表达的过程中能获得新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迁移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多媒体信息的加工时,教材所推荐的载体是PPT,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学习兴趣不大,究其原因,是教师选择的“问题”太简单,诸如用PPT制作新年贺卡、制作个人简介等,这类“问题”学生均能完成,完成之后学生没有成就感,也未能实现能力的迁移。如何突破这一教学瓶颈?笔者为信息技术教师支的招是用PPT讲属于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因其开放、独一无二、有意愿讲好故事才能够打动学生,学习因而成了对学生自发的需求。其背后的教学思想还包括对学生“设计感”和“故事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学会“讲自己的故事”之后的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
著名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在其《全新思维——决胜未来的6大能力》一书中提出未来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唯有拥有右脑时代的6大全新思维能力——设计感、娱乐感、意义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才能决胜于未来。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讲好自己的故事?这里涵盖三方面的教学智慧:一是通过课前写好故事脚本节省课堂构思的时间;二是通过写脚本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三是通过写脚本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系统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而设计思维和系统思考能力的培养又是学生今后继续拓展知识、灵活应用知识即学习迁移的最佳培养时机。
2.教学贯穿美的指引,以美启迪心灵,感性思考力为创新思维助力
目前,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及类似计算机般的能力仍然重要,但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停留于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做好准备,迎向概念时代。丹尼尔强调“概念时代拥有全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和全新的生活方式,更加重视‘高概念和‘高感性能力。高概念能力包括创造艺术美感和情感美,辨析各种模式,发现各种机会,创造令人满意的故事,以及将看似无关的观点组合成某种新观点”。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感性的思考力?笔者开展了审美、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将美的培养贯穿始终的教学试验。于是,范例美、任务美、评价美成了课堂的主旋律,学生在美的浸润与启迪下,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发现美、表达美成了自觉行为,作品所传递出来的创意和美好让人感动。
3.教学张扬个性,以创意为评价核心,点燃创新思维
越是个性化的教育,越有可能培养出有独特知识结构、有鲜明特长和兴趣的学生。创新思维本质上是拓展的、开放的、个性化的,因此,标准化的教学或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都无法培养出富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在未来社会,创新思维产品个性化是制胜的法宝,我们有必要将个性化的培养放在首位。那么,信息技术课堂应如何遵循学生的个性来开展教学呢?首先,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兴趣和学习风格;其次,教学重视学生个性化选择问题的机会、问题与个人的相关程度,以及帮助学生将所选问题个性化的策略;再次,教师协助学生应用知识技能来实现学生的意义构建。这样的教学,学生的个性方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点燃,学生的作品才会个性丰满、灵气袭人。
4.教学关注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相依,思维常新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在信息技术课堂的融合,终将会培养出在万千变迁中,处变不乱、应变自如、创变成常的学生。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应致力于批判精神的培养,以便让学生成为更好的思考者;应致力于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以便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程序编写机制、学会数据化思考、拥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应致力于计算思维的培养,以便让学生拥有分析问题、研制解决问题方案,并将此方案信息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系统工程思维和设计思维,以便让学生能在复杂的问题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解决策略,进而创造性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找到最优的方案。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程序设计存在畏难情绪和感兴趣程度偏低的实情,笔者力推Scratch与萝卜圈汽车总动员作为学习程序設计的载体,以图形化的界面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以游戏化的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意思维;同时创设创意编程比赛、虚拟机器人比赛、科技创新技能比赛等平台,让学生们能于青春年华邂逅科学精神,拥有迎向未来的基础技能。
“合抱之木始于毫末”,创新思维的培养始于信息技术课堂每个范例的启迪、每个任务的设计、每句交流的话语、每次分享的收获。“万丈高楼起于垒土”,思维的亮度离不开美的指引,与美同行,创新思维的成果才有意义;思维的灵活度离不开个性的张扬,个性绽放,创新思维才有源头活水;思维的高度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滋养,拥有立世之基,创新思维才能脱颖而出;思维的厚度离不开人文情怀的涵养,拥有立人之本,创新思维才能臻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