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梅耶贝尔的《非洲女郎》

2017-04-06 18:03欧南
歌剧 2017年2期
关键词:梅耶罗西尼女郎

欧南

【歌剧内容】瓦斯科从非洲探险归来,带回非洲海岸地图及两个奴隶,并请求政府出资再一次远征发现新的领地。皇家议会主席佩德洛认为瓦斯科违反了天主教教义,将他打入大牢。瓦斯科的恋人、议员之女伊奈丝为营救爱人,答应了佩德洛的求婚。女奴赛莉卡原本是非洲某国的女王,被瓦斯科从贩奴船上解救后就暗恋上了他。在瓦斯科再一次出征非洲时,船队遭遇了土著的伏击,赛莉卡被认出并恢复了女王身份。为救出瓦斯科,女王宣布两人已私定终身,但最终为成全瓦斯科和伊奈丝这对有情人,塞莉卡悲伤地死去。

从歌剧史上来说,贾科莫·梅耶贝尔(Giacomo Meyerbeer,1791-1864)曾經是一个辉煌的名字。在当时,他统治着欧洲的歌剧界,评论界对他的推崇甚至超过了贝多芬,称他是“歌剧界的米开朗基罗”。瓦格纳、威尔第等都曾经模仿过他,但随着历史的进程,这个名字似乎已经没那么重要了,甚至被绝大部分人所遗忘。一个时代会选择一个人扮演受公众欢迎的角色,但历史却有自己的判断。古往今来,生前显赫、死后寂寞的例子比比皆是。或许一个时代的趣味不足以穿越时空,它仅仅是停留在历史的一角,而真正能穿越历史的,是那些能反映人类共通情感的作品。

梅耶贝尔的名气之大,在当时既有崇拜他的,也有攻击他的,尤其在1864年他去世后,音乐界的主流开始蔑视和抛弃他。故此,在梅耶贝尔诞辰100周年的时候,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汉斯利克为他辩解道:“人们不遗余力地毁损这位毫无嫉妒心、谦虚谨慎和宽厚慷慨的作曲家的名誉……法国人越是认可和赏识这位陌生人,德国的批评家就越坚信必须拉他下水。人们嫉妒他的两个方面:财富和成功。”这或许说出了问题的实质——成功和财富总是让人嫉妒的。可汉斯利克并无远见,当年代离梅耶贝尔越来越远的时候,后代人是不会嫉妒他的。梅耶贝尔虽然没有被遗忘,但已经不再是炙手可热的主流歌剧作曲家了。和他同时代的罗西尼、多尼采蒂在世界范围的歌剧上演率,远远比他的要高,更不用说威尔第和瓦格纳。这其实直接说明了梅耶贝尔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历史当然是公正的,舒伯特生前冷落、死后辉煌,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了。

但无论如何,梅耶贝尔是法国大歌剧的奠基人,这是他的历史功绩,谈论大歌剧是无法绕开他的名字的。他为法国的歌剧贡献了他的全部才华。在意大利歌剧一统天下的时代,使法国的歌剧能够脱颖而出,不光能抗衡意大利歌剧,还成为了歌剧的大码头——当时无论是罗西尼,还是瓦格纳、威尔第等,为了能在法国演出自己的歌剧,不惜忍气吞声、按照法国人的口味修改自己的歌剧。

贾科莫·梅耶贝尔1791年生于德国柏林的格尔多夫,早年也是神童,10岁那年就登台公开演奏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12岁写出了第一部钢琴奏鸣曲。梅耶贝尔早年的求学经历和一般作曲家大同小异,唯一能让人感兴趣的,是他和著名作曲家冯·韦伯(Carl Maria yon Weber,1786-1826)是同学。在韦伯的倡议下,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1810年创立了一个“和谐协会”,并制定了章程。这是一个小范围的艺术团体,对年轻的艺术家来说,团体既是一种志向的共同追求,也是极好的激发创作热情的组织,他们可以争论、互相帮助,提升自己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梅耶贝尔最早的歌剧创作就在这个时候,虽然第一部歌剧写到一半就放弃了,但锻炼了他的创作能力。现在我们能看到的梅耶贝尔的第一部歌剧,是写于1812年的三幕歌剧《耶夫塔的誓约》,首演于慕尼黑的宫廷歌剧院,这部作品不咸不淡,既不成功,也不失败。梅耶贝尔最早来到巴黎是在1814年,从他写给朋友的信来看,这座散发着浪漫、奢华气息的大都市无疑征服了他的心。作为回报,日后,梅耶贝尔用歌剧征服了巴黎人的心。但此时的梅耶贝尔,心思是在意大利。在维也纳的时候,梅耶贝尔的歌剧遭到惨败,他去拜访年轻的作曲家安托尼奥·萨列里,后者建议他去意大利深造。于是在巴黎逗留了一年后,1815年,梅耶贝尔前往威尼斯,这是他一生转折的开始。在意大利期间,他按照罗西尼的模式和德国的作曲手法写了6部歌剧并大获成功,开始扬名意大利,而当他载誉回到德国的时候,引来的却是好友韦伯的厌弃。韦伯指责梅耶贝尔为了浅薄的名誉,放弃了一个严肃作曲家应有的责任,而一味讨好庸俗的观众。不过,这种指责对梅耶贝尔是不起作用的。在当时,德意志民主意识的觉醒,并没有影响到梅耶贝尔。

梅耶贝尔先后在意大利生活了10年,当他1826年再一次来到巴黎的时候,已经不是当年默默无闻的艺术青年了,而是享有盛誉的艺术家。当他的歌剧《十字军战士在埃及》在巴黎上演以后,梅耶贝尔一跃成为欧洲重量级的作曲家,各大剧院和出版商争先恐后地奉承他,约他创作歌剧。

梅耶贝尔第一部重要的歌剧,就是1831年在巴黎上演的《恶魔罗勃》(Robert le diable)。有资料说,这部大获成功的歌剧,完全取代了先前欧洲的罗西尼歌剧热;而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因素,加速了罗西尼退出歌剧舞台的决定。值得一提的是,梅耶贝尔创作的德国风格的歌剧并不成功,创作意大利风格的歌剧,又和罗西尼、贝利尼这些意大利本土的作曲家毕竟还有些距离。梅耶贝尔的弱点是缺乏自然旋律的美,这是他的致命伤,也是其作品后世被冷落的主要原因;优点是他音乐结构的深广,这应该归功于德国人丰富的和声学技术。而这种弱点和优点结合到法国大歌剧是最适合不过了,法国人喜欢宏大的历史题材、奢华的舞台场景和华丽的芭蕾舞。这种情调的歌剧并不追求自然优美的旋律,它需要的是辉煌、华丽的大场面。《恶魔罗勃》就是这样一部歌剧,它前所未有地把法国大歌剧的各种因素调动起来,加以巧妙的安排,使观众看得眼花缭乱。当时在现场观看该剧的肖邦就感叹地说:“我从未想到在戏剧中有这样的光华。”

《恶魔罗勃》前所未有的成功,激发了梅耶贝尔的创作热情,他的另外三部最出名、最成功的歌剧《胡格诺教徒》(Les Huguenots)、《先知》(Le prophete)和《非洲女郎》,就都是在《恶魔罗勃》之后创作的。

《非洲女郎》是梅耶贝尔的最后一部歌剧。其实从时间上来说,歌剧的脚本作者斯科利勃(Eugene Scribe,1791-1861)早在1838年就把两个剧本给了梅耶贝尔,一部是《先知》,另一部就是《非洲女郎》。但梅耶贝尔更喜欢《先知》,他先为这个剧本写了歌剧。虽然在1849年《先知》上演后不久,《非洲女郎》的总谱初稿也已完成,但梅耶贝尔显然不甚满意,他要求斯科利勃修改《非洲女郎》的脚本。到了1852年,斯科利勃把修改好的脚本给了梅耶贝尔,作曲家又开始着手修订总谱。其间,由于其他音乐写作和杂务缠身,梅耶贝尔写写停停,断断续续,一直到1860年,他终于完成了整部歌剧的总谱。这部歌剧前后耗时长达20多年之久,即使总谱写完了,梅耶贝尔还在不停地修改。为此,因为延迟了《非洲女郎》的创作,梅耶贝尔又不得不付给斯科利勃的遗孀一万法郎的违约金。所谓好事多磨,《非洲女郎》让梅耶贝尔焦头烂额。他对演员要求极为苛刻,必须要世界一流的歌唱家来演出这部歌剧。由于事无巨细的考虑、安排,即使到梅耶贝尔1864年去世,这部歌剧仍然没能如期上演。

一直到了作曲家去世一年以后,《非洲女郎》才在巴黎歌剧院上演。歐洲各路的文化精英都亲临现场,观众中还包括了法国的皇帝和皇后,场面可以说是风光无限。歌剧的首演无疑是成功的,在当时报刊的评论中,不吝赞美地宣称:“梅耶贝尔的去世,宣告了音乐界已经没有大师了。”

梅耶贝尔自己认为《非洲女郎》是他一生的杰作,在内容上,梅耶贝尔也借此歌剧,谴责了殖民者的罪恶,该剧有着明显的人道主义色彩。虽然在19世纪的歌剧中,这类题材的作品是少见的。或许梅耶贝尔本身是犹太人的缘故,对不幸民族的同情,应该有感同身受的体验。但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通俗一点说,就是场面好看,但不甚精彩。这或许也是法国歌剧的通病——在世界范围内,法国歌剧总是让人感觉可有可无的尴尬。《非洲女郎》全剧有着宏大而壮丽的场景,精美而舒展的芭蕾场面,不幸而动人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推动戏剧发展的一些主要因素应有尽有,音乐也写得细腻抒情,但缺少的是精彩的高潮场面,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所以,一般的评论家认为《非洲女郎》不如他的《胡格诺教徒》是有道理的。

梅耶贝尔的歌剧一直占据着19世纪的歌剧舞台,在当时,他具有世界性的声望。在巴黎,人们把通向大剧院的街道命名为梅耶贝尔,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民主意识所造成的种族之间的仇恨,才取消了这个命名。而梅耶贝尔的歌剧,也在20世纪以后逐渐退出了歌剧的主流市场。

猜你喜欢
梅耶罗西尼女郎
内涵大师罗西尼
梅耶·马斯克的“育儿经”
罗西尼:始于喜剧,不止于喜剧
帕米尔女郎
“遇到熟人”的礼节
四月的诗
涩女郎
沙滩女郎
叩问是思想最根本的基础——米歇尔·梅耶问题学哲学基础上的新修辞学
伦敦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