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冰雪 还需良药医

2017-04-06 16:51艾伦
新体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滑冰平昌中国队

艾伦

距离第八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结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中国冬季项目主管部门频频祭出大招:3月9日,关于冬季运动跨项跨界选材的专题研讨会召开,为我国冬季项目扩大选材面,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后备人才储备奠定基础。一周后,中国国家青年冰球队与北京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举行了合作共建签约仪式,双方将借力俱乐部的资源优势,共谋中国冰球的未来。

如此进度和魄力,得益于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春风,也与中国军团在亚冬会上交出的不算亮眼的成绩单不无关系。2月份在札幌举行的第八届亚冬会上,中国队共收获了12金14银9铜,排名金牌榜第三,落后于日本和韩国。虽然有新人冒尖,有项目突破,但是队伍暴露出的短板更多,冰强雪弱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样的成绩对主管部门而言,显然并非定心丸。率团出征的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高志丹在亚冬会总结会上反复强调“要恶补短板”:面对5年之后的北京冬奥会,必须在基础设施、人才选拔、对外交流等多方面“两步并作一步走”,才有可能实现全面参赛、有所突破的目标。

优势项目发挥正常

中国代表团的亚冬会金牌分布仍然集中在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单板滑雪U型场地等几个传统优势项目上。在高志丹看来,这12枚金牌中,含金量高的并不多,“只有短道、花样滑冰双人滑、单板滑雪U型场地等少数项目具备了在世界上争金夺银的实力,更多项目亚洲整体水平与欧洲和北美等国家存在差距”。

短道速滑赛场上的中韩之争无疑是世界顶尖水平的较量。本届亚冬会,中国短道速滑队取得了男女500米和男子5000米接力3枚金牌,再次成为中国代表团的夺金大户。不过,从比赛过程来看,队伍同样存在发展的隐忧。近些年,在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带领下,男队进步明显,武大靖、韩天宇等已经具备了在赛场上争金夺银的实力。但是女队时常出现范可新独木难支的局面。她的身后,郭奕含、臧一泽、曲春雨等一众小将虽然经历了一定的磨练,仍不具备与顶尖选手“对话”的实力,即使是曾经在冬奥会摘金的女子500米项目,中国队的集团优势也并不明显。

短距离和接力项目是中国队的主要冲金点,中长距离项目与韩国队的差距依然比较明显。从本届亚冬会上不难看出,作为明年平昌冬奥会的东道主,韩国队在短道速滑项目中有着更大的“野心”,一些好手已经在短距离项目上发力,以期在冬奥会实现更多突破。此次亚冬会,在中长距离上具备绝对优势的韩国选手沈石溪和崔敏静双双参加了女子500米比赛,且表现不俗,沈石溪闯入了A组决赛,在竞争中不惜犯规,将中国名将范可新淘汰出局。由此可见,明年的平昌冬奥会,中韩间的争夺将进一步升级,等待中国短道队的将是来自韩国队的全面进攻。

中国花样滑冰包揽了双人滑金银牌,成绩在意料之中。自老将庞清/佟健退役之后,于小雨/张昊、隋文静/韩聪和彭程/金杨逐渐挑起大梁,形成了一定的集团优势,在亚洲占据着强势地位。亚冬会双人滑冠军于小雨/张昊组合在9个多月的时间里进步飞速,两人如果能够继续提高默契度和动作难度系数,将和隋文静/韩聪一起,成为平昌冬奥会冲金的主要力量。男单方面,小将金博洋的成长增添了冬奥会冲击奖牌的筹码。凭借超高难度的技术动作,金博洋初次参加成人组比赛就一鸣惊人。不过,相比日本选手羽生结弦和亚冬会冠军宇野昌磨,中国小将在舞蹈编排和舞台表现力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打磨。

中国队的单板滑雪U型场地和冰壶项目在本届亚冬会双双包揽了男女组金牌,书写下新的历史。明年的平昌冬奥会,这两个项目很可能为中国队取得新突破。

基础大项差距明显

一枚男子500米金牌,让人们记住了中国队19岁的速度滑冰小将高亭宇。他在本届亚冬会打破了中国速滑在男子短距离项目上多年的沉寂,从日韩高手包夹中脱颖而出,以刷新赛会纪录的成绩夺冠,表现十分抢眼。

不过,纵使有金牌入账,依然难掩中国速滑在低谷徘徊的窘境。本届亚冬会,在速度滑冰14个小项中,中国队只获得了1金1银3铜,成绩并不理想。其余的13枚金牌被日韩两队分得,其中日本队在中长距离项目上显示出了实力雄厚的集团优势。

在高志丹看来,速度滑冰和越野滑雪等冬季运动的基础大项,中国队在亚洲范围内的差距比较明显。本届亚冬会包括两个基础大项在内,中国队在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等雪上项目中的表现也没有多少起色。

中国冬季两项在本届亚冬会上没有金牌入账,主教练宋文斌表示,队员们已经尽了全力,由于高水平选手的极度匮乏,队伍中的两三名优秀队员不仅要应付密集的赛事安排,同时还要肩负起夺取奥运积分的重任。他说:“和别的项目不同,冬季两项每年都要打9站世界杯和1站世锦赛,来保证自己的积分和排名,哪站比赛都不能疏忽,不然会影响冬奥会积分。因此,每次参赛的基本就是队里水平最高的那两三名队员。”

冬季两项人才短缺、水平落后、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普遍存在于国内大多数雪上项目的发展中。

宋文斌说:“与20年前相比,我们很多冬季项目的发展速度要比日本、韩国慢很多。日本、韩国近些年的进步超出了想象,可能和这些年他们冰雪运动的发展战略以及韩国备战平昌冬奥会有关,同时,跟冰雪运动特别是冰球项目的职业化发展、基础设施的雄厚条件也都有关系。”他介绍说,日本有过举办冬奥会的经历,其冰雪运动的发展在亚洲一直处于领先位置,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项目的职业化,都很成体系。韩国由于要备战明年的平昌冬奥会,近些年加大了对冰雪项目的扶持力度,队伍的水平提升很快,“他们的做法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中国代表团秘书长任洪国认为,造成差距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国内冬季运动发展相对滞后且不平衡,“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吉林两省撑起了中国冬季运动的一片天,其他地区很少开展冬季运动。因此,冬季项目在人才储备和训练条件等诸多方面都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不过,这一切在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之后已经明显改善”。

未来需要恶补短板

中国冬季运动素来冰强雪弱,雪上项目存在的短板经过亚冬会一战更暴露无遗。按照高志丹的说法,“冬奥会1/3的项目我们没有开展,1/3的项目是跟在别人后面,只有约1/3才拥有一定的竞争力”。

“恶补短板”成为他总结中国代表团亚冬会表现时说得最多的词,“要从队伍建设、人才储备、硬件设施改善等方面全面发力,同时在基础大项上的攻坚也成为我们要完成的挑战之一”。他说,以速度滑冰为例,在冬奥会速度滑冰共有14个小项,虽然中国队在索契冬奥会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但有竞争力的也只是女子短距离项目一个点,“我们希望在未来能实现多个点的突破”。

札幌亚冬会,速滑名将李承勋独得四金,占到韩国金牌总数的1/4,可谓效率极高。任洪国说:“面向2022冬奥会,我们也要培养基础大项的高水平人才。”

去年,中国速滑队开始了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改变了过去松散的、一名教练带几个队员的训练方式,组建了超过百人的集训队伍,将后备力量集中在一起训练,希望能更好地借助团队的科研和保障力量,既着眼于备战平昌冬奥会,也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储备人才。高志丹说:“从亚冬会来看,效果并不明显,要总结原因,进行相应的调整。”他表示,展望2022年家门口举办的冬奥会,中国冰雪军团要全面走上舞台,必须要全面恶补短板。

首先是训练条件、基础设施的改善。高志丹说,过去我们只听说冬季运动训练很苦,但是到实地一看,才发现这种苦超出想象,“有的训练雪场从城市往返要8个小时,还没有缆车,得用拖牵的方式上山,运动员滑下来之后原本上山应该休息,但还得绷着劲,训练效果大打折扣”。

冰场方面,首都体育馆是中国队冰上项目的主要训练基地,但是那里已经不能满足队伍的训练需求。短道速滑队和花样滑冰队要错时训练,速度滑冰在北京找不到合适的训练场地。针对这一现状,高志丹表示,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方案,希望能利用首钢的原有厂房,建设新的国家冰上训练基地。新基地建成后,可以满足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速度滑冰和冰壶等多个项目的训练需求,极大改善冬季冰上项目的训练条件。

其次,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要不断突破思维和制度的藩篱。高志丹说:“今年力争把能建的队伍都建起来。越到后面,建队的难度越大,比如想建高山滑雪国家队,但是国内目前还没有适合队伍训练的场地,只能选一些有天赋的运动员,送到国外去,请外教来带。”

跨项甚至跨界选材,成为冬季项目储备人才的思路之一。宋文斌表示,目前队里的年轻选手有很多都是从田径队里面挑来的,“练田径的运动员爆发力好,很适合我们这个项目的特点”。

高志丹说:“有些冬季项目现在到技巧、轮滑或者田径去选材,我们也在考虑把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库打通,让选材的面更广。”将来体育部门可能会考虑借用外力,时机成熟的时候,到社会上去选材,比如冰球,就可以加大与地方、企业、社会的合作力度,借助体制外的力量发展。

高志丹说,申冬奥成功一年以来,国内冰雪发展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和国外很多冰雪项目协会建立了良好联系。去年,有30多位外教来中国队执教,单板平行回转、冰壶等已经取得成效。同时,许多队伍长期在欧美训练、比赛,“过去习惯于抓一些好抓的容易出成绩的项目,现在要勇于去‘啃硬骨头。落后的项目一定有其困難和原因,下一步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这些项目上”。

猜你喜欢
滑冰平昌中国队
滑冰大比拼
液压挖掘机改装抓木器的技术研究
小老鼠滑冰
中国队开门红
“滑冰”
2018年平昌冬季奥运会
走进平昌
一场比赛
滑冰
群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