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聪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畜牧兽医水产局 福建南平 353000
规模乳牛场布鲁氏菌病区域性净化措施探讨
陈 聪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畜牧兽医水产局 福建南平 353000
乳牛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侵害乳牛生殖系统的慢性细菌性传染病。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目前,我国已将该病列为优先防治病种。南平市延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结合当地乳牛养殖特点积极开展布鲁氏菌病净化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文中就乳牛布鲁氏菌病净化过程及体会进行探讨。
乳牛布鲁氏菌病净化
乳牛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以乳牛流产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细菌性传染病,主要侵害乳牛生殖系统。该病流行较广,严重危害家畜健康,威胁公共卫生安全,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该病也是目前世界上危害较大的人畜共患病之一。因该病对人畜危害严重,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通报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布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并列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优先防治病种。按照农业部乳牛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防治工作要求,南平市延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自2002年在全区开展布病检疫监测工作以来,结合当地养殖现状制定了以“检疫检测,逐步净化牛群”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在布病疫情的防控上取得一定成效。延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延平区某规模乳牛场布病净化过程进行为期一年的全程跟踪调查,现将就乳牛布病净化过程及体会进行探讨。
1.1 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方式规模化与集约化是延平区乳牛养殖的一个显著特点。目前,全区共有乳牛15 998头,其中约15 900头为规模化养殖,占比99.4%。据有关新闻报道,目前我国乳牛规模化比例为49%,呈现规模小、养殖分散、管理水平低等特点,容易导致疫病传播。因此,规模化是延平区乳牛养殖的一个显著特点。相对于散养模式,规模化养殖有诸多优势:第一,养殖场地理位置相对独立,能够严格禁止非生产人员和外来车辆进入生产区。同时,养殖场内功能区划定清晰,人、牛、饲料以及粪便有独立的流动渠道,从根源上降低了疫病传播的风险;第二,业主责任心强、技术人员的专业化程度高并且均接受过专业防疫培训,利于防疫、消毒以及定期检测等制度的严格执行;第三,规模化养殖场拥有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在有效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也能有效降低疫病传播风险。延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延平区乳牛规模化养殖的特点,严格按照农业部乳牛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防治工作要求开展乳牛布病净化工作。
1.2 坚持自繁自养,培育健康牛群自繁自养是延平区乳牛养殖的另一显著特点。繁殖过程是疾病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繁殖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疫病防治环节。在我国多数地区,很多小规模场或者散养户都是采取外调乳牛进行养殖的方式。南平市以及延平区的兽医主管部门均鼓励乳牛养殖场采用自繁自养方式,例如延平区畜牧兽医水产局在2016年3月25日召开会议,号召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提倡自繁自养的方针。目前,延平区所有规模乳牛场均自主购进健康无菌的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从而有效避免外调牛群将布病带入养殖场的风险,最终达到逐步净化乳牛场的目的。延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利用延平区乳牛自繁自养的特点,积极开展乳牛布病净化工作。
1.3 定期检测,净化种群定期检测是延平区乳牛养殖的第三个显著特点,延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辖区内的乳牛场严格执行“一年双检”的规定。根据农业部相关文件要求,乳牛场每年至少检疫2次(“一年双检”)。但是,很多小规模乳牛养殖场没有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少报、瞒报等现象较为普遍,这是乳牛布病蔓延与扩散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对规模化乳牛场采取抽检和乳牛场自检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一年双检”,该方法克服了乳牛养殖量大与技术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在检疫过程中,所有阳性病例一律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对延平区13个乳牛场连续进行了十七年的抽检,抽检结果全部为阴性。该检测结果表明,延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延平区乳牛布病实现了有效的防控与净化。
2.1 部分乳牛场主动净化的积极性不高延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乳牛养殖者对于乳牛布病净化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布病不易造成死亡,可防可不防,可控可不控。此外,由于近年来延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规模化乳牛场抽检的样品均为布病阴性,让部分养殖场主放松了对布病的警惕,不利于整个布病净化项目的顺利推进。因此,有关部门在今后工作中应加强对乳牛养殖者进行布病危害与防治方面的宣传与教育。
2.2 补偿机制不健全,补助标准低按照农业部有关文件规定,检测出感染布病的阳性牛必须进行扑杀,对扑杀的牛给予3 000元/头的经济补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养殖户对布病净化工作普遍存在抵触情绪:一方面,扑杀患牛的补偿标准远低于市场行情;另一方面,繁琐的申报手续常常导致补助落实不及时。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对发生布病的养殖户给予更接近市场价格的补助或其他政策扶持(例如收购牛乳时予以适当的政策补助),同时对阻扰扑杀工作的养殖户给予必要的惩罚措施。
2.3 工作上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持农业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把布鲁氏菌病列为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并对各省设定了区域性防治考核目标。这一规划的颁布对实施乳牛布病防治具有积极推进意义,但是没有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支持。我们还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目前无法实现对跨省调运乳牛的来源地进行有效监管,这样就存在乳牛从布病高风险区向低风险区调运的可能性,严重影响布病净化工作。因此,作为基层兽医工作者,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尽快出台与“规划”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以保证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目标的实现。
3.1 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养殖者主动净化的积极性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将养殖户参与乳牛布病净化工作的主动性与动物防疫合格证、种畜禽经营许可证以及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等相结合。例如,对积极配合实施乳牛布病净化的养殖户,政府相关部门应优先收购其生鲜乳,并予以适当奖励;对未积极配合实施乳牛布病净化的养殖户,政府相关部门应限制收购其生鲜乳或不签发动物防疫合格证及种畜禽经营许可证等措施,从源头上调动养殖业者参与乳牛布病净化的积极性。
3.2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各级政府和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将乳牛布病净化工作列入政府及政府部门工作议事日程,不断加大动物防疫财政经费投入,提高布病阳性牛的扑杀补偿标准,或给予政策扶持,这样才能减少养殖户对布病净化工作的抵触情绪。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应对达到净化目标的乳牛场给予适当奖励或政策扶持,这样能在减少养殖户抵触情绪的同时提高其积极性,达到加快净化乳牛布病的目标。
3.3 加快制定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国家层面应当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样兽医行政部门在实施布病区域化净化工作中能够有法可依。同时,还要对跨省调运动物的来源地实施严格监管,以达到限制布病从高风险区向低风险区转移的目的,从而逐步改善现状,达到真正的布病净化。
实施乳牛布鲁氏菌病区域性净化符合农业部《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的要求。延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延平区乳牛饲养集约化程度高、自繁自养以及定期检测的特点,制定适合我区乳牛布鲁氏菌病区域性净化措施及方案,并逐步推进区域性净化工作。目前,乳牛布病净化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我区某规模化乳牛场于2016年获得“福建省乳牛布鲁氏菌病非免疫净化示范场”,并且带动我区另外五家规模化乳牛场申报2017年乳牛布鲁氏菌病非免疫净化示范场。虽然延平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实行乳牛布病区域性净化过程中初见成效,但依然有诸多问题(如消毒不够全面、一线操作人员防疫意识薄弱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B
1003-4331(2017)02-0030-02
曲霉毒素中毒。雏鸭一般为急性中毒,该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鸭食欲迅速废绝,脱毛,常鸣叫不安,严重跛行。两眼流泪,面部、眼睑、喙部苍白。死亡时出现角弓反张姿势。其特征性病变是肝脏肿大,色泽呈苍白色或淡黄色,有出血斑,质地变硬,表面粗糙,有针尖至米粒大的灰白色坏死点。而气管和肺部无明显病变。由此可与本病相区别。黄曲霉毒素中毒无特效药物治疗,只能考虑选用优质玉米、无霉变饲料,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加以预防。(3)雏番鸭细小病毒病:该病又称“三周病”,是由雏番鸭细小病毒引起,多发生在8~20日龄的雏番鸭,而30日龄以上的番鸭极少发病,成年番鸭不发病。该病临床上也有腹泻、脚软、呼吸困难、张口喘气的症状。但剖检上呼吸道、肺部、气囊等处没有霉菌结节。其主要病变为胰腺苍白或充血,表面有数量不等的针尖大小灰白色坏死点。有的病例出现肠壁变薄,肠道内有腊肠样栓塞物的特征性病变。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只能用雏番鸭“三周病”高免蛋黄抗体来预防,1周龄内雏番鸭每羽注射0.5 mL。治疗量每羽注射1~1.5mL,次日重复注射1次,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