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油的研究方法与分布模式

2017-04-05 07:20:08杜怡奎
石油知识 2017年2期
关键词:分布模式质性宏观

杜怡奎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吉林松原 138000)

剩余油的研究方法与分布模式

杜怡奎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吉林松原 138000)

本文在对剩余油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较为流行的研究剩余油的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同时针对剩余油分布的一些共性可循的规律,建立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分布模式,为剩余油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剩余油;研究方法;分布规律

剩余油是指油藏在开发过程中某一阶段,仍保留在地下油藏岩石孔隙空间内,且通过提高地下地质体认识水平和改善采油工艺等技术措施后可以开采出的那部分原油,其数值上等于可采储量与累积产油量之差。目前我国大部分油田已处于中高含水开发阶段,油层水淹状况极其复杂,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注水开发中后期油田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优化注采井网、改善开发效果和提高采收率等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内外研究状况,针对不同地质体中剩余油存在的位置、形态、数量及变化规律等,可将其分成微观剩余油和宏观剩余油两类,本文重点针对宏观剩余油进行阐述。

1 宏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及其控制因素

宏观剩余油是指通过测井与岩心分析等手段进行研究的肉眼可识别的那部分剩余油。在油藏开发过程中,宏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受宏观、微观等多种因素综合控制。宏观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存在两种机制:一种是因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导致储层内部纵向上水驱油的不均一性及驱替过程的非活塞性,造成油和水在储层内交替分布,原油在储层较大孔隙空间中逐渐不占优势;另一种则是因多种原因,造成注入水前缘未驱替或驱替较少,原油仍在储层较大孔隙空间中占优势,从而形成宏观剩余油富集区。

本质上来说,将宏观剩余油的控制因素归结为油藏非均质性和开采非均质性两方面。其中油藏非均质性为内部地质因素,包括构造、储层及流体非均质性;开采非均质性为外部控制因素,包括井网部署、层系组合、注采对应等导致储层开采状况非均质性。

2 剩余油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外已经形成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研究宏观剩余油的技术方法,但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任何一种方法得出的宏观剩余油数值及分布认识,其可靠程度均有一定偏差,因此,应根据油藏的具体情况,需综合应用各种方法确定宏观剩余油的定性和定量分布,提高宏观剩余油的认识精确度。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总结出以下几种宏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方法:

2.1 地质综合分析法

地质综合分析法是研究预测宏观剩余油的有效手段之一。该方法在综合分析微构造、非均质性、沉积微相等地质因素的基础上,综合生产动用资料对宏观剩余油进行综合研究、预测剩余油分布。

2.1.1 微构造分析

因微构造的存在,使油藏被分割成多个微型圈闭,从而影响油藏中流体流动的方向和速度,控制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

2.1.2 非均质性分析

非均质性分析包括储层非均质和注采非均质两方面分析。储层非均质是指由于受储层分布及连通性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油藏内部储层性质产生不均匀变化,导致在油藏内部部分区域水驱效率低,形成宏观剩余油相对富集。注采均质性是指因注采井网不完善或注采制度的不合理,导致油藏内部部分区域不能被有效驱替。

2.1.3 沉积微相分析

相带的变化是沉积条件决定的,沉积条件和水动力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岩石组合,不同岩石组合具有很大的差异。对同一储层而言,微相在平面上的差异对驱油效率及剩余油分布有较大的控制作用,注水开发后就会形成特定的剩余油分布特点。

2.1.4 断层密封性分析

根据断层密封性,可将断层分为开启性断层和封闭性断层两大类,在注水开发后,封闭性断层两侧的油水井之间不能形成完善注采系统,则断层附近的原油不易被注水波及,而滞留于局部相对高部位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域。

2.2 生产测井分析法

生产测井是油田开发动态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利用各种仪器进行测试获取地下储层的各类信息。生产测井分析法主要是利用吸水剖面、产液剖面以及饱和度监测等各种测试资料,判断油层纵向动用和剩余油分布状况。在生产动用层段中,主要不吸水、不产液及剩余油饱和度高的层段则是储量动用最差,剩余油分布富集的层段。

2.3 检查井密闭取心法

在油田注水开发后选取有代表性的位置,对目的层段进行密闭取心,是获取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最直接的方法。通过对密闭取心化验分析得到含油饱和度数据,可以判断出油层在纵向剖面上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同时结合密闭取心井的位置,可以推断平面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并且能够通过后期逐段试油给予验证。

2.4 数值模拟法

数值模拟法是定量研究剩余油分布的重要方法。该方法是以地质模型为基础,利用油藏开发中各类静动态资料,通过历史拟合研究储层中流体变化规律,模拟各类开发指标,求得剩余油饱和度、剩余储量、剩余可动用油饱和度等参数,从而进行研究和预测不同开发阶段剩余油的空间分布。

2.5 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

油藏工程综合分析法主要是从统计规律方面对宏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主要依据油田开发过程中各类丰富的生产动态数据,通过长时间分析油井产量、含水率和压力等各项指标在平面、层间的分布变化,再结合静态地质特征,综合分析判断储层中油水运动状况和变化规律,了解储量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状况。

3 剩余油分布模式

剩余油分布模式主要受微构造、断层、相带、储层均质性及注采非均质性等多因素的影响和控制,类型复杂多变。不同类型的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会有明显区别,但大量的生产动态资料表明,剩余油分布也是有一些共性规律可循的,能够建立起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分布模式。

3.1 平面分布模式

剩余油平面分布模式主要受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及注采非均质性综合影响和控制,其特征如下:

3.1.1 微相平面变化与剩余油分布模式

微相平面变化包括微相的转变和相带内不同部位的储层物性的变化。不同微相和同一微相不同部位物性的差异,导致储层中流体出现流动的非均一性,注入水总是先进入物性好的部位,突进后再向边缘扩展,使物性差的部位水驱较差剩余油相对富集。

3.1.2 微构造区与剩余油分布模式

微构造与剩余油分布有密切关系,微构造高部位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域。在油藏内部,当注水井周围物性条件基本相近时,注入水受重力作用,向构造低部位采油井突进,先在构造低部位形成水淹区,这时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构造高部位。

3.1.2 断层封闭性与剩余油分布模式

断层封闭性对剩余油分布有明显的影响。开启性断层使流体沿断层运移至浅层储层中,但封闭性断层则遮挡油水向上继续流动,使它滞留于区域相对高部位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域。

3.1.4 井网不完善区与剩余油分布模式

井网控制差的部位地下注采关系不完善,生产井排两侧附近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域。

3.2 垂向分布模式

3.2.1 层内剩余油分布模式

层内剩余油分布主要受层内非均质性的控制,正韵律储层的中上部位剩余油相对富集,反韵律储层的中下部剩余油相对富集。

3.2.2 层间剩余油分布模式

在合注合采的情况下,动用的开发储层因物性的差异,导致注入水沿物性好的储层推进,动用程度高;而物性差的储层水驱效果差,动用程度低。在相似注采条件下,纵向沉积相变控制的层间剩余油分布。

4 结论与认识

目前国内外研究剩余油方法多种多样,但各有其应用的局限性。实际研究工作中,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将多种方法相结合,采用联合攻关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开展综合研究,使研究成果更精细与准确,为下步注采调整、措施挖潜以及井网调整提供有利指导。

[1]俞启泰。关于剩余油研究的探讨.石油勘探与开发[J],1997.02.

[2]贾爱林,程丽华.精细油藏描述程序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11.

猜你喜欢
分布模式质性宏观
颗粒肥撒施过程中的沉积分布模式研究进展
印度洋热液区贻贝及栖息沉积物中金属元素的特征分析
分析化学(2017年9期)2017-10-16 10:56:06
从量化机制到质性建构——情绪话语分析刍议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2:55
AIDS患者内心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天津护理(2016年3期)2016-12-01 05:39:52
宏观与政策
传统油气地质理论的突破与创新及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
宏观
河南电力(2016年5期)2016-02-06 02:11:23
基于TM遥感图像的农村居民点分布模式研究
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