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捷,甘俊伟
(1.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四川 成都 610100; 2.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基于SWOT分析的四川森林康养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马 捷1,2,甘俊伟1,2
(1.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四川 成都 610100; 2.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发展森林康养旅游是有效盘活林业资源,提升林业经济效益,助推新常态下我国林业改革的有效手段。在分析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的背景及必要性的基础上,运用SWOT方法系统分析了四川发展森林康养旅游所具有的优势、劣势和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建立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良性互动机制、整合区域森林康养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塑造森林康养旅游特色品牌、强化营销宣传以及推动人才培养等实现四川森林康养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森林康养旅游;发展路径;四川;SWOT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居环境不断恶化,区域性污染频繁发生,加之社会竞争加剧、工作压力增大,导致全社会对健康的关注前所未有。同时,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森林康养旅游。森林康养旅游是依托森林对人体健康的积极效应,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植被资源以及绿色的森林食品为载体,结合中医养生保健理念,延伸开展休闲养生以及医疗服务,将旅游与养生充分结合的新兴旅游形式[1]。发展森林康养旅游是有效盘活林业资源,提升林业经济效益,助推新常态下我国林业改革的有效手段。
森林康养最早起源于德国的森林浴,并在上世纪80年代流行于美、日、韩等工业发达国家。进入21世纪,在人口老龄化和亚健康背景下,我国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也开始逐步关注森林康养产业及森林康养旅游。孙抱朴(2015)认为森林康养产业是我国大健康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并提出推动森林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5条路径[2]。刘甜甜等(2013)系统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国内外学术研究进展,并提出森林养生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与建议[3]。丛丽等(2016)提出加强森林康养旅游科学性分析,提出理论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六大问题[4]。唐军(2016)分析了森林健康疗养产业与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相互关系,提出加强旅游与康养产业结合,助推林业产业提质增效[5]。就具体区域的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卢素兰(2008)以福建为例,研究了游客对森林养生旅游的态度和消费意向,并对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开发提出对策、建议[6]。陈亚云等(2016)以江西为例,分析了江西省发展森林康养旅游的制约因素并从政府引导、品牌打造、标准制定、资本运作、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7]。邓金春(2016)以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为例,分析发展森林康养旅游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1]。针对四川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苟景铭等(2016)分析了四川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优势、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的战略布局与方向[8]。唐建兵(2010)以四川省德阳市和新镇为例,提出基于森林养生旅游与健康产业相结合规划设计旅游景区[9]。实践层面,我国森林康养旅游起步较晚,仍处于满足感官体验为主的初级阶段。随着2015年中国首届森林康养大会和2016年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研讨会暨森林疗养技术培训班的召开,各级政府进一步提升了对森林康养旅游的认识并积极推动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四川省2015年启动了峨眉山七里坪在内的首批10个森林康养示范基地建设,湖南省成立林业森林康养中心,把森林康养产业作为推动湖南林业发展的四大新业态[10],并出台《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森林康养发展的通知》(湘政办发〔2016〕97号),提出打造国际知名的森林康养目的地和森林康养大省的目标。贵州以建设“全国森林康养胜地(基地)”目标,提出力争到2020年建成森林康养基地100处,年服务5 000万人次。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产业落地方面,当前森林康养旅游正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积极效果。然而现有研究多以其他省市森林康养旅游为例展开分析,较少系统分析四川省发展森林康养旅游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而针对性提出四川省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的 特色之路。因此,本文立足四川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实际,结合国内外先进发展理念与思路,对四川发展森林康养旅游进行SWOT分析并由此提出发展对策。
2.1 优势(Strength)
四川发展森林康养旅游的优势在于:第一,生态区位突出。四川处于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全国生态建设核心区和生物多样性富集区。四川特殊的生态地位决定了其在整个中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的重要地位[8]。第二,林业资源丰富。四川是全国森林大省,拥有森林面积3.6亿亩,居全国第3位,其中国有林和集体林各占一半;森林覆盖率35.7%,高出全国平均14个百分点;建成自然保护区123个、森林公园129个、重点森工企业28个,此外,尚有大量的适合发展森林康养的森林资源亟待开发,资源比较优势明显[11]。这为四川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起步较早,已积累一定的经验。四川较早在全国探索森林康养旅游发展模式,四川全省接近20年的森工转型之路中,旅游业一直是各森工企业主要选择。因此,四川各地在相关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第四,颁布《四川省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标准》,推进四川森林康养旅游发展规范化。第五,积极探索“互联网+森林康养旅游”。四川建成首个森林康养电商平台,推出康养宝APP,提供森林康养咨询、康养基地吃住行预定等服务。
2.2 劣势(Weakness)
处于起步阶段的四川森林康养旅游劣势在于:第一,部分林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尤其是国有林场大多位于山高、坡陡、谷深的沟尾,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较高,加之近年来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国有林场建设投入较少,基础设施改造滞后,成为林场转型发展森林康养旅游的硬件制约。第二,同质化竞争严重。区域内各邻近自然保护区缺乏特色,协调度不够,存在靠价格折扣吸引客源,未能实现差异化、一体化发展,缺乏品牌。第三,专业人才短缺。森林康养旅游作为新兴旅游业态,原有林业系统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无法适应当前康养旅游发展需要。第四,理念、观念认识不足。目前存在对森林康养理念认识不足、对森林功效的认知不充分,忽视森林康养的体验属性。第五,营销宣传不足。森林康养旅游作为新生事物,目前关于森林康养旅游及四川已有的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知名度不高。
2.3 机遇(Opportunity)
森林康养旅游是林业经济多元组合、相融共生的新业态,是“十三五”国家林业发展目标的最佳结合点[12],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第一,市场需求巨大。四川现拥有老龄人口1500万,占全省人口的1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5年这一比重将达到24%[8]。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健康产业作为四川省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市场需求巨大。同时,当前快节奏、高压力导致的亚健康广泛存在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高度重视,伴随着人们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健康中国”战略下,具有康养、休闲、旅游诸功能于一体的森林康养旅游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第二,政府高度重视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利好政策叠加。森林康养产业以新兴林产业态纳入国家林业局《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四川省养老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同时,2015年初四川就提出了“加快四川森林康养科学发展”的思路;2016年四川省林业厅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川林发〔2016〕37号),并且2017年四川省委1号文件特别提出“支持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加快建设全国森林康养目的地和森林康养产业大省”。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为四川加快发展森林康养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4 威胁(Threat)
四川发展森林康养旅游的威胁主要来自其他省市的竞争。目前湖南、贵州等临近省份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纷纷提出加快发展森林康养旅游。湖南省提出到2025年,形成集旅游、医疗、养生、康复、保健、教育、文化、体育等于一体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分期建设100个左右具有湖湘特色的森林康养基地。年服务人数达到3 0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1 000亿元[13]。贵州已完成全省森林康养规划和标准的编制,依托玉舍、龙架山、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和梵净山、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旅游品牌效应,力争到2020年贵州全省建成森林康养基地100处、年服务5 000万人次,建成森林康养品牌10个。周边省份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带来的竞争,迫使四川必须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形成特色,塑造品牌。
结合四川森林康养旅游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吸收国际森林康养旅游先进理念,融合中华养生文化精髓,充分发挥森林综合功能,以服务大健康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良性互动机制、整合区域森林康养旅游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塑造森林康养旅游特色品牌、强化旅游营销宣传以及推动人才培养等实现四川森林康养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
3.1 建立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良性互动机制
四川森林康养旅游开发应坚持保护至上、绿色开发的原则,牢固树立可持续开发的理念,建立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良性互动机制。一方面建立多类型、多层次生态公益林,并拓展丰富养生林及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发挥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核心作用。另一方面,充分考虑森林康养旅游资源的环境承载能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科学规划森林康养旅游开发的阶段、步骤与开发内容,做到有计划、有组织地合理开发,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三者和谐统一[14]。
3.2 整合区域森林康养旅游资源,错位发展
以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森林康养示范基地等为载体,系统推进四川全域森林康养旅游资源开发,不断优化全省森林康养旅游资源布局,形成环成都平原、秦巴山区、攀西地区和乌蒙山区四大康养旅游集聚区,重点发展雅安、攀枝花、广元、巴中、眉山等地,形成各主要发展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例如,根据气候条件,游客夏秋季节在雅安旅游度假较为舒适,而冬春季节较为寒冷。但此时距离雅安不远的西昌、攀枝花等地则阳光充足、气候宜人。因此雅安可与攀西地区的西昌、攀枝花等地开展跨行政区域合作,整合区域森林康养旅游资源,协同发展。
3.3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康养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调研、挖掘游客的森林康养旅游需求,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康养旅游产品开发相结合,分阶段、有计划地开展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近期,以增强景区可进入性与吸引力为导向,重点建设景区水、电、路、通讯等内部综合基础设施,以及道路、停车场、 厕所、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满足游客基本的旅游消费需求。中期,以打造康养旅游产品为主线,建设森林人家、森林山庄、森林茶馆、森林温泉、森林步道等,提供高端森林康养旅游产品。远期,建设森林医院,引进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养老基础设施,提供生态疗养、健康体检、美体康健等服务。此外,还可建设康养文化体验中心,满足文化消费需求。通过近、中、远期建设,以此实现四川森林康养旅游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并形成独具四川特色的森林康养旅游产品体系。
3.4 精准定位,塑造四川森林康养旅游品牌
围绕四川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部署,充分挖掘四川生态区位、地理区位条件以及森林康养旅游资源的独特性,突出熊猫文化、道教文化、佛文化、长寿文化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在全球视野下考虑四川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森林康养旅游目的地。目前,四川攀枝花依托丰富的阳光资源,提出打造中国阳光康养旅游城市;广元提出建设符合时代特征、区域特点、独具广元特色的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的目标;遂宁发起建设“巴蜀特色康养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汶川以“阳光谷地?熊猫家园?康养汶川”为主题,全力打造川西北特色生态康养目的地。四川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强化特色,正加快塑造四川森林康养旅游品牌。
3.5 依托互联网+,打造智慧旅游营销体系
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开展自媒体营销、互联网营销,构建智慧旅游营销体系,提高四川森林康养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自媒体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营销模式,包括微信、微博、博客等形式,具有“共享媒体”、无时空限制以及社交属性等特点[15]。四川森林康养旅游景区可构建微信、微博营销平台,积极挖掘游客旅游偏好,以话题为媒介,实现游客与景区互动,增强游客体验度。“九寨沟小萝莉”爆红网络,即为自媒体旅游营销的成功案例。互联网营销方面,可以积极探索与腾讯、百度、京东等合作,整合腾讯网、京东旅行、百度旅游等优质全媒体资源,通过全面、覆盖式传播渠道,将四川森林康养旅游资源优化组合,面向全国进行推广。同时还可通过成立四川森林康养旅游网络营销联盟、加强与阿里巴巴、携程网、去哪儿网等合作,推动四川森林康养旅游宣传工作。
3.6 引育结合,推动森林康养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森林康养旅游涉及林业、医疗、卫生、养老、旅游、教育、文化等。因此,对森林康养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需系统思考,多渠道并行,引育结合,全方位构建四川森林康养旅游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做好森林康养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顶层规划。结合实际,科学测定未来五至十年四川森林康养旅游人才的需求类型与需求人数,提出阶段性人才队伍建设目标。第二,加强与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护理职业学院等高校合作,引进相关专业毕业学生。同时,聘请相关学者、教授为顾问,指导四川全省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第三,加强现有员工的培训,使员工深化对森林康养理念、对森林功效以及森林康养体验属性的认知。第四,制订森林康养师、森林体验师标准,推动职业资格认证,促进专业人才培养。
发展森林康养旅游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林业多元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系统梳理了森林康养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现状,结合四川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实际,分析了四川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并从机制设计、资源整合、设施建设、品牌塑造、宣传推广和人才培养六个方面提出了四川森林康养旅游发展的具体对策。未来的研究中,如何实现四川各区域森林康养旅游差异化发展、如何实施“互联网+森林康养旅游”等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1] 邓金春.广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开发森林康养旅游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6,(05):102~105+111.
[2] 孙抱朴.“森林康养”是我国大健康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J].商业文化,2015,(22):82~83.
[3] 刘甜甜,马建章,张博,等.森林养生旅游研究进展[J].林业资源管理,2013,(02):130~135.
[4] 丛丽,张玉钧.对森林康养旅游科学性研究的思考[J].旅游学刊,2016,(11):6~8.
[5] 唐军.浅议森林健康疗养产业与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相互关系[J].绿化与生活,2016,(10):24~26.
[6] 卢素兰,刘伟平.森林养生旅游消费意向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09,(05):454~460.
[7] 陈亚云,谢冬明.江西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刍议[J].南方林业科学,2016,(05):58~60.
[8] 苟景铭,余雪梅.加快四川森林康养产业科学发展的思考[J].四川林勘设计,2016,(01):15~20.
[9] 唐建兵.森林养生旅游开发与健康产业打造[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04:74~77.
[10] 高慧.湖南森林旅游向森林康养转型[N].中国旅游报,2016-06-29(B02).
[11] 吴晓青,朱雪娟.浅析四川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优势[J].四川林业科技,2016,(04):43~46.
[12] 周亦波.森林康养旅游初探[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5):205~206.
[13]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森林康养发展的通知[Z].2016-12-15
[14] 袁境.四川雅安:康养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J].当代县域经济,2015,(07):23~25.
[15] 唐书转.基于自媒体的旅游景区营销策略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49~54.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Forest Health Tourism in Sichuan Based on SWOT
MA Jie1,2GAN Jun-wei1,2
(1.Sichuan Province 2011 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er-Tourism Industry of Sichuan Province and Tibet Competitiveness Improvement 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er,Chengdu 610100,China; 2.Sichuan Tourism University,Chengdu 610100,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health touris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vitalize forestry resources,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forestry,and boost the reform of forestry in China under the new normal conditions.The background and neces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rest health tourism were described firstly.Then analysis was made of the advantages,disadvantages,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health tourism in Sichuan by using the SWOT method.On this basis,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 health tourism in Sichuan,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development,integration of regional forest tourism resources,the forest health tourism infrastructure,building the forest health tourism brand,strengthening marketing and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Sichuan forest health tourism talents.
Forest Health Tourism,Development path,Sichuan,SWOT
2017-0216-
四川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一般项目: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及评价研究(17ZB0139)。
马捷(1988-),女,四川洪雅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森林经理学、生态旅游规划与评价。
甘俊伟(198-),男,四川仁寿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生态旅游管理、旅游物流。
10.16779/j.cnki.1003-5508.2017.02.027
F592.3;S757.9
A
1003-5508(2017)02-01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