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若干问题及应对建议

2017-04-05 01:52:42毛日昕陈罡张少强
防护林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树种

毛日昕,陈罡,张少强

(本溪满族自治县林业局,辽宁 本溪 117100)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若干问题及应对建议

毛日昕,陈罡,张少强

(本溪满族自治县林业局,辽宁 本溪 117100)

三北防护林工程自1978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历史和客观环境因素,随着工程建设的逐步推进,一些问题逐步显现。文章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并结合实际对下一步工程实施提出了建议,对未来三北防护林持续、稳定、高效地发挥生态作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北地区;工程建设

1 基本概况

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大部分地方过去曾遍布肥美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和肥沃的农田。由于过去过度垦殖、放牧、樵采、滥伐,以及战争、气候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进而严重制约着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面对我国三北地区长期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我国政府于1978年开始在该地区规划建设大型防护林带,即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新班乌孜别里山口,覆盖三北地区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总面积达406.9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42.4%,涵盖了全国约83%的荒漠化 土地、85%的沙漠化地和67%水土流失区域[1]。

2 取得成就

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3个阶段、8期工程进行,共需完成造林3 570万hm2。经过近40年的建设,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 647万hm2,区域内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3%以上,其中防风固沙林735万hm2,水源涵养以及水土保持林967万hm2农田防护林291万hm2。工程自实施以来三北地区的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水患或沙患严重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区域农村产业结构得以调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区域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2]。三北防护林工程所取得的经验及成就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战略发挥了重要的先导、基础和主体作用[3]。

目前,三北工程已步入了五期工程(2011-2020年)后五年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三北防护林建设中许多问题和困难日益显露。本文通过分析和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促进工程稳定和持续发展。

3 存在问题

3.1 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水平低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及生态系统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工程前期各地区营造了大量人工纯林,特别像杨树、柳树这样的成活率高或速生树种纯林能够给林业生产和经营带来诸多便利条件,但林分结构如果出现纯林多、混交林少,同龄林多、异龄林少的状态,会造成森林群落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稳定性差,森林的生态保护功能下降,抗性减弱,极易受到病虫害感染,而且一旦感染便会造成大面积损害[4],如甘肃的永登县自20世纪末以来,受天牛侵害影响累计砍伐杨树纯林多达13万株。

3.2 林分质量不高

受建设初期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制约,早期营造的防护林林分普遍质量不高,而且经营较为粗放。某些地方不从实际出发,不顾自然规律和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盲目追求造林数量而放弃了质量,导致随着时间的推移,林木受损现象严重,出现较多低效林、残次林。这一状况已影响到防护林整体效能的持续发挥。

3.3 林木生理过熟,林分老化

林分进入过熟期后,生长减缓,生理机能衰退,单位蓄积下降,防护效能不可避免的下降和衰退[5,6]。三北防护林工程从1978年开始至今,有相当部分林分林龄在20~30年, 成熟林、过熟林占有很大的比重。大面积成熟林、过熟林的存在,不仅造成了林分蓄积的消耗,而且很容易引发大面积的病虫害[7]。

3.4 违背适地适树原则

三北防护林工程受经营思想的影响,人们盲目追求林木的经济效益,忽视适地适树原则,营造效果不理想。比如:在一些干旱缺水的荒漠地区重乔木轻灌木,大量种植杨树、云杉。乔木较长根系吸收大量水分会加剧地区水资源短缺,较大的树叶也会增加水分蒸发面积[8],因而干旱缺水的荒漠地区大量种植乔术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树木很容易生长成为所谓“小老头树”。三北地区不少地方引种的欧美速生杨,由于土壤、气候等立地条件的不适应,导致树木生长不良,病虫害侵袭严重,防护效能不能很好发挥,林分退化[9]。

3.5 立地条件不良

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建设初期遵循着“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原则,随着造林工作的逐渐深入,大部分立地条件比较好的地块已经完成造林,剩下的大都是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沙漠源腹地的土壤贫瘠地区,自然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立地条件过差很容易导致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降低,林分生长缓慢,甚至导致林分退化。

3.6 忽视规范造林的重要性

三北地区某些地段林木种植设计不符合标准,甚至只是走个形式,树木成活率偏低,即便树木成林后,也不能发挥应有的生态功能,比如造林密度普遍偏大,林间透光度差。在干旱贫瘠的沙地上,过密的林木导致土壤养分供应不足,成活率偏低,即使能勉强生长,后期也极易形成低质低效林且容易遭遇病虫害侵袭,生态系统极不稳定[10]。

3.7 林木抚育与管护不到位

造林是基础,而管护和抚育是成林的关键[11-13]。三北防护林工程在造林面积、苗木数量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制度,轻视了抚育和管护工作,许多地方只造林不见林,林木成活率很低。部分地区的政府投资大多用在苗木上,管护经费不足,导致工程建设中配套设施、养护设备不完善,给工程后期管护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影响了工程建设效益的发挥。

3.8 人为干扰

树木郁闭成林发挥生态效益的时间至少5年以上,而人为干扰可以在短期,甚至1年之内就会造成土地退化[14]。三北地区尚有林木毁林开荒、乱砍盗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现象发生。这些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盲目开发活动,造成了树木生长不良,林分结构失调,林分质量下降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抵消着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果,对工程建设造成严重压力,人们对工程建设的思想意识还有待提高。

3.9 防护林经济效益低,缺乏吸引力

防护林属于公益林,没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林农大多优先选择收益大、见效快的经济林。三北防护林工程整体上是一项大型的公益事业,以防护林为主。因此,工程自身的经济弱质性与农民追求实际利益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更为突出[15]。

4 几点建议

目前,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已有较大改观。基于以上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尚存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三北工程今后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4.1 调整林分结构

新植林要侧重选用稳定性好的乡土树种,或引进生态位等价或相近的外来优良植物,作为乡土树种的重要补充,选择适当的树种模拟构建自然植被群落结构[16]。加大混交比例,增强林分的稳定性。树种配置要乔、灌、草结合,针叶与阔叶结合,一般树种与速生树种结合,乡土树种与引进树种结合,生态树种与经济树种结合。

4.2 提高苗木质量

苗木的质量直接影响造林成活率和成活后的生长量。选择成活率高且生长稳定,并能发挥良好生态功能的优良树种,在较差立地地区尤为重要。杜绝使用劣质苗木和带有检疫对象的苗木造林。

4.3 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遵循“宜林则林,宜荒则荒”的理念,不适合树木生长的地方不再强行造林。针对人为干预失当且具备一定自我修复能力的退化林分地段或者立地条件较差,但自然植被保存较好地段,可通过设立围栏、标示牌,通过人工管护、人工促进等措施对林地进行封育,利用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来提高林分质量,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节约成本。

4.4 加强抚育管理

目前,三北地区的防护林陆续进入了成熟甚至过熟阶段,加之外界环境各种不利因素影响,部分地区防护林退化、老化现象日趋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三北地区退化、老化的防护林已达300多万hm2,占到三北工程造林保存总面积的13%以上[13]。这些防护林质量低下、极不稳定,如果得不到及时采伐更新、病虫防治、林分修复、补植补造等抚育措施,将会很快衰败死亡。现有的防护林一旦衰败死亡,将会再次引发土壤沙化或者水土流失。

4.5 病虫害防治

对病虫害预防,坚持未病防病,早发现,早治疗。防治方法应以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生物防治或自然控制措施为主,以应急、短效的药物防治措施为辅,药物防治应选用对影响环境较小的药物。

4.6 增加科技含量

三北防护林工程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度越来越大,必须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来支持建设。建立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工程实施之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统一的技术培训,明确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避免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促进造林工作的健康发展。

4.7 发展林地经济

面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挑战,三北防护林工程要在继续搞好生态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建设区独特的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林业商品经济,达到既能改善生态环境,又能增强工程建设自身经济活力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发挥三北防护林的多种功能。比如林粮、林草、林药、防护林和经济林结合发展。通过适当的经济林产业和林下经济提高林农收益,增加林农造林的积极性。

4.8 其他措施

除以上列举措施,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良性发展还可以加强立法,建立造林检查监督机制和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设立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基金,通过社会各界的捐助进行集资,加强宣传教育,加大对破坏三北防护林工程行为的打击力度。

[1] 朱教君,宋立宁,闫巧玲,等.关于“三北防护林”一词的英文表达[J].生态学杂志,2009,28(9):1706-1711

[2] 秦秀忱.辽宁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就及展望[J].防护林科技,2004(3):36-38

[3] 张文明.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J].防护林科技,2000,4(10):22-24,46

[4] 高会军,姜琦刚.近3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沙质荒漠化动态变化[J].世界地质,2005(12):73-75

[5] 姜凤岐,朱教君.防护林阶段定向经营研究I.理论基础[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0): 1352-1355

[6] 王红春,崔式杜,寇文正.关于防护林的成熟概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22(3):81-85

[7] 戴国琴,褚卫东.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10,1(5) :27-31

[8] 孙桂丽,李晓娜,王东.“三北”防护林建设中若干问题的生态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7,26(3):217-219

[9] 卜军.辽宁省退化防护林现状及成因分析[J].防护林科技,2016,6(40):101-102

[10] 马文元.三北防护林林分退化及更新改造调研报告 (一)[J].林业科技通讯.2016,3:10-15

[11] 吕甲武.对甘肃三北工程建设的再思考[J].防护林科技,2014(11):33-35

[12] 李建东.关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思考[J].草业科学,2014(12):2195-2197

[13] 孙庆,卢佶.三北工程“十三五”期间建设重点及对策[J].防护林科技,2016,9(2):67-68,70

[14] 姜凤岐,于占源,曾德慧,等.三北防护林呼唤生态文明[J].生态学杂志,2009,28(9): 1673-1678

[15] 韩小红.关于构建防护林修复工程体系的几点思考[J].林业经济,2016,8(15):63-65

[16] 朱金兆,周心澄,胡建忠.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思考与展望[J].水土保持研究,2004,11(1):189-192

1005-5215(2017)10-0058-02

2017-08-30

毛日昕(1987- ),男,辽宁本溪人,大学,助理工程师,从事青山保护研究.

S727.2

A

10.13601/j.issn.1005-5215.2017.10.020

猜你喜欢
三北防护林树种
我的三北
三北工程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绿色中国(2019年19期)2019-11-26 07:13:16
三北工程:将沙海变成林海
绿色中国(2019年19期)2019-11-26 07:13:14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常绿树种在新疆的应用现状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35
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只顾眼前你就输了
一个树种的国家战略
珍贵树种红豆树生态位测定
云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重道远
云南林业(2014年4期)2014-02-28 21:2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