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集群发展与地方公共支出的互依性研究

2017-04-05 01:26马旭东孙洪杰
财经理论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资源型资本经济

马旭东,孙洪杰

(1.内蒙古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2.内蒙古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资源型城市集群发展与地方公共支出的互依性研究

马旭东1,孙洪杰2

(1.内蒙古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2.内蒙古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资源型城市发展并非一定产生“自然资源的诅咒”。本文以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为逻辑起点,利用1995-2014年城市面板数据和县域空间数据对资源型城市集群发展与地方公共支出的互依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看,资源型城市发展与地方公共支出具有显著的互依性。资源型城市的资金外流、技术落后和人才流失是导致“自然资源诅咒”的重要原因。摆脱“自然资源的诅咒”与地方公共支出存在显著的互依性,地方政府在资金集聚和技术进步方面的作用是资源型城市摆脱“诅咒”的催化剂。

资源型城市;地方公共支出;自然资源的诅咒

资源型城市是依靠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矿产资源的储量和规模决定了资源型城市的规模及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经济依赖性,使得矿产资源在短期内对城市经济具有显著的激励作用;但从长期来看,随着矿产资源开采水平的提高和资源储量的下降,矿产资源对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拖拽作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随着资源型产业“形成﹣成长﹣成熟﹣衰落或转型”的周期演变,资源型城市会出现“产业集聚、快速拓展、逐渐稳定、矛盾凸现、转型和衰落”的历史过程。

一、资源型城市集群式发展的前期研究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引起资源需求的提高。自然资源的需求拉动了资源富集地区的快速发展,资源型城市成为人力资本、实物资本、金融资本的集聚地和区域增长极,为当地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资源产品供求的变化,资源型城市出现了资源枯竭、经济持续衰退、生态环境恶化、收入分配差距增大、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外流等现象,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和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与挑战。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最早出现于Adam Smith(1776)的《国富论》,Thomas Malthus(1798)和David Ricardo(1817)对其进行发展,三位古典经济学家都认为土地是生产中对经济增长潜力存在制约的固定因素[1-3]。时至今日,土地作为自然资源仍然是固定的。随着其他要素投入的增长,土地带来的“悲观科学”时常发挥作用,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数名科学家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一书正是对Malthus理论的运用[4]。William Nordhaus(1992)对固定的土地投入和进步的技术之间进行了比较分析,被后来的经济学家称之为“增长的极限”报告,验证了增长的极限观点[5]。土地并非总量生产函数中唯一重要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能源同样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相对于土地而言,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自然资源随着开采量的不断增加,也预示着未来的投入能力将逐渐下降,自然资源对经济的“悲观”(拖拽)效应更为强烈,一些经济学家将其称为“自然资源的诅咒”(Ricard Auty,1993)[6-8]。Sachs和Warner(1995,1997,2001)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了开创性的实证检验[9-11]。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末期出现了关于资源型城市的早期研究文献。Harold Innis被公认为是资源型城市研究的开创者[12]。Robinson(1962)率先对加拿大的资源型城市进行全面评估[13];Siemens(1976)认为,规划是改善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14];Robert Lucas(1971)对单个工业区生活和工作模式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提出了发展阶段论思想[15];Bradbury(1984)在Lucas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型城市从刺激社会发展到拖拽社会发展的生命周期观点。这一时期的研究基本体现出“规划”和“生命周期”这两个关键词,体现了资源型城市研究的早期关键性认识[16]。Bradbury认为这一时期的研究,只是找到了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社会问题的结症,但并未对问题的结构性原因进行系统分析。因此,后来的研究者逐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资源型城市的生命周期与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等相关议题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逐步从关注个体的理论研究转向关注群体的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Bradbury(1984)分析了个别资源型城市在某个时期具有比较优势及其它补偿优势而形成的快速发展现象。发现随着环境变化,资源型城市受到资本积累的抑制,资本和资源将会转移到其他地区或国家,从而引起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衰落。Hayter和Barnes(1990,1992)从地方政府对跨国公司采取合作和支持的视角,认为通过鼓励资本、劳动力流向资源型城市,提供基础设施和适当的财政放权等方式,可以使生产过程和阶级关系合法化,促进资本的有效积累,形成资源型城市的合理转型[17,18]。

“荷兰病”(Dutch Disease)是指自然资源丰富带来的经济增长和拖累经济发展的经济现象,预示着能源开采带来经济快速增长或者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的危险性。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经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化历程,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变量,形成了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完善Denison和Kendrick等人对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基础上,Kuznetz(1971)提出了经济增长相互关联的六个特征[19]。Solow(1970)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首先将资本、劳动与技术进步纳入经济增长模型的分析框架内[20];Romer(1990)将经济增长理论向前推进一步,认为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从而将技术进步内生化[21];North(1971)认为引起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关键是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从而将Kuznetz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分析完善为完整的经济增长模型[22]。自Solow模型创立以来,经济学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论证并不断修改其形式,形成了更具解释力的增长理论,Sorensen和Jacobseb(2003,2010)将自然资源植入Solow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对不同时期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刺激和拖拽作用进行了理论建模[23]。

中国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李文彦(1978)率先对资源型城市进行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资源型城市研究主要集中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王艳阳,2001;郭海荣、白明英,2001;齐建珍,2004)、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转型与生态保护、就业结构、社会保障研究(赵天石,2001)和对策研究(张米尔、武春友,2011;张秀生、陈先勇,2011)。董锁成等(2007)认为资源型城市经济性转型正面临着重大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问题的挑战,就业压力、环境压力、社会保障压力使得资源型城市存在明显的经济增长拖拽,资源型城市为了实现未来的发展必须在经济转型的基础上进行战略创新。马克、李军国(2012)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经济转型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研究述评

国外文献研究资源型城市的成果并不多,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英国仅有少量的研究成果发表。中国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转型研究、发展模式研究、结构调整研究方面,但都没有形成独特的方法,从资源型城市群视角研究中国资源型城市动态发展的文献较少。传统的Solow模型对一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增长研究具有较高的适用性,相对于Romer模型,其更为现实的解释力备受学者的青睐。但当Solow模型运用于地区分析时,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因此,Sorensen等人提出了开放的Solow模型以适应于小国经济和开放经济的研究。资源型城市绝大多数是外向型经济,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无论是分析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还是阻滞问题,都不能用传统的Solow模型。

二、资源型城市集群发展的数理模型

在基本的Solow模型中,国内储蓄总量是一国(或地区)投资的唯一来源。只要资本流动规模较小,国内(或地区)储蓄作为投资的唯一来源就比较接近现实。然而,研究开放经济或者资本流动性较强的不同地区时,需要通过资本输入的方式为投资融资,或者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把部分地区的储蓄投资到其它地区。开放的Solow模型研究动态的财富积累如何受到资本流动的影响,为区域发展提供更为接近事实的分析工具。Solow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脱离了城市经济的本质。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自然资源是生产中对长期经济增长潜力存在制约的固定要素,新古典经济学家Nordhaus(1992)将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带入生产函数,构建起含有土地的Solow模型。因为进行资源型城市的建模研究,不可能忽略自然资源这样现实的约束。开展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贴近社会现实的研究,应该在开放的并含有自然资源约束的条件对经济增长进行探索。

(一)模型的构建

1. 模型的假说

在一个不受限制的资本流动经济体中,储蓄要么被投资于本地区,形成本地区的基本存量K(本地区资产存量),要么用于购买其它地区的资产F(其它地区资产存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地区代表性消费者的跨期预算约束为:

Ft+1-Ft+Kt+1-Kt=St

(公式1)

其中,S代表储蓄量;t代表时间。

令Vt=Ft+Kt,表示资本存量与购买区域外净资产存量,可将其定义为居民财富。

公式1可表示为Vt+1-Vt=St

(公式2)

2. Solow模型的修正

将Et=sERt,Kt代入公式3,可得Yt=(Vt+1+(si-1)Ft-sYt)α(AtLt)β(sERt)γ。

(公式4)

yt=[(1+n)vt+1+(si-1)ft-syt]α(At)β(sErt)γ

(公式5)

3.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路径分析

(公式6)。

(公式7)

(公式8)

表1 城市分类及经济增长特点分析

假说2: 时间上互依性。地方政府公共支出越多,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速度越快;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速度越快,地区更偏好于地方公共支出。从发展角度看,地方公共支出和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互依性。地方公共支出能够有力刺激区域经济增长,同时有利于资本积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技术进步是从A型向B型城市转变的“催化剂”。

三、资源型城市发展要素的空间计量分析:对假设1的验证

根据城市经济增长的特点和学者研究的变量选取,本文选择以下指标作为衡量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进行分析。

(一)变量选取

被解释变量,选取AGDP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指标。以衡量各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人们的富裕程度。

解释变量选取如下:

(1)用于交通的地方公共支出(单位:万元)。地方公共支出是衡量地方政府提供地方公共物品范围和数量的重要指标,用于交通的地方支出对于经济互联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人均用于交通的公共支出金额,作为当地政府的互联意愿指数。公共支出越高,说明本地区具有经济互联的意愿越强,记为RF。

(2)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万元)。投资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投资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产投资,对GDP产生影响的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本文采用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程度的衡量指标,按照人均收入的Solow方程,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解释变量,记为RC。

(3)劳动力(单位:万人)。劳动力是影响GDP的重要生产要素,本文采用人口增长率作为劳动力变动的衡量指数,衡量劳动力增长率对人均GDP的影响,记为RKZ。

(4)自然资源储量(单位:亿元)。采用SD储量计算法估计城市自然资源储量水平,由于地理相近性,对地区面积进行分解得到县域自然资源储量,并以基年价格核算自然资源储量价值,记为AREA。

(5)存款余额(单位:万元)。存款余额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比例和资金结构,可以聚集资金且稳定物价,对货币流通量的多少进行控制,对于县域地区能够较好的反映居民生活富裕程度,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对比可以反映资金外溢情况,本文采用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作为衡量指标,记为RCY。

(二)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

通过对2010-2014年黄河几字湾地区县域经济信息数据进行搜集和处理,运用Geoda软件绘制县域人均GDP空间分布图,如图1。

图1 2010-2014年黄河几字湾县域人均GDP空间分布图

由图1可知,黄河几字湾地区人均GDP存在显著空间集聚型,红、橙、粉、紫色地区均是人均GDP较高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呼包鄂、银川平原、陕北地区。这与GDP总量的分布趋势基本相符,同时也粗略的说明了黄河几字湾经济增长的显著空间性。

对黄河几字湾地区人均GDP的全局相关性进行统计,根据空间地图生成一阶Rook权重矩阵,分别对140个县、市辖区人均GDP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可得2010-2014年黄河几字湾人均GDP的聚集相关性。2011-2014年,Moran指数在0.3-0.5之间,说明区域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如表2所示。

表2 2010-2014年黄河几字湾空间自相关Moran’s I值

(三)局域空间自相关检验

对黄河几字湾经济集聚性进行研究需要运用局部空间LISA指标,统计局部显著性区域,图2表明人均GDP的显著Moran统计的位置。

有颜色部分局部空间聚类特征通过5%的区域显著性水平,表明存在空间集聚的特征。结合该地区行政区划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的显著集聚性。有色区域较为集中,且与全局自相关检验结果(图1)相似,证明全局自相关Moran统计值的准确性。

图2 黄河几字湾2012年-2014年人均GDP局部显著空间自相关

经济集聚可以分为四类:L-L区域为发展程度普遍较低区域;H-H区域为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区域;H-L和L-H区域为发展程度差异性较大区域,如下图3所示。

图3 2012-2014年人均GDP局域 LISA图

图2与图3中白色区域在5%置信水平下为不显著区域,且两图的区域基本一致。聚类图细化了四种不同种类集聚区域,能够更好地对结果进行分析。

根据表3结论可以推断2012-2014年黄河几字湾地区经济增长区域特征。能源开采较多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普遍的联动性,原有煤炭开采较好的山西省西部及北部地区经济增长普遍低迷。个别县城(L-H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周边地区缺乏带动产业,相邻地区难以带动当地发展。综合黄河几字湾地区,H-L地区较少,白银市和柳林县成为该地区具有较好协同效应的地区。综上,黄河几字湾地区能源腹地开采水平较高,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山西西部和北部煤炭产业已展开了恶性竞争,影响了山西西部和北部的经济增长。为促进发展可以考虑在H-H区域以外延长能源和资源产业链,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表3 黄河几字湾人均GDP局域LISA集聚情况

(四)OLS回归估计及结果分析

对(公式5)两侧取对数并进行差分,构建黄河几字湾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模型y=a+β1V+β2f+β3Z+β4C+β5n,其中,y表示人均收入;V表示人均资本投资;f表示人均财富;Z表示自然资源总量;C表示人均地方财政用于交通运输投资;n表示人口增长率。

利用Geoda软件发现,SEM模型优于SLM模型,由于数据可获得性,对2012年黄河几字湾地区140县、市辖区进行空间计量回归,如表4。

表4 OLS回归结果(空间误差模型:SEM)

从表4可知,人均存款余额的贡献率显著为正,而人均资本投资的贡献率显著为负,说明资源型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带来的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有利于资本的积累,而本地资本积累并不利于人均收入的增长,存在大量的资金外溢倾向。资金外溢对黄河几字湾的县域经济贡献率高于本地投资,这与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采有关,大量的资金流入使得本地居民更为依赖资本输出带来的AGDP。而用于经济互联的地方公共支出能够使得资源配置更为合理,能够提高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用于经济互联的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依性。

目前,黄河几字湾县域地区由于存在资源输出和资金输出的双输出,形成了资金与资本的共同外流。由图4可知,人口越是稀少的地区,资金外溢程度越大;资源开采比例较大的地区更为依赖地方公共支出,人均GDP越大对用于经济互联公共支出的依赖性越强,例如准格尔旗、乌海市、磴口县等。而人口较少的地区资金和资本的双输出为该地区大城市的人才集聚和资本集聚创造了条件,只有对资源和资本双输出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向B型城市转变)或允许人力资本流出(向C型城市转变)才能避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带来的危害。

图4 2012年人口和交通建设对人均GDP的影响

目前,黄河几字湾绝大多数县域以资源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主要特征,处于A型城市的发展阶段。而由A型向B型城市的转变,需要通过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才能消除资本积累对AGDP的影响,这需要挖掘黄河几字湾各城市的比较优势才能实现。过度的依赖交通投资和资源输出只能引起黄河几字湾县域步入C型发展模式,面临“自然资源的诅咒”。

四、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资源型城市发展与地方公共支出的互依性:对假设2验证

由于县域地区行政区划变动较大,因此以资源型城市1995-2014年的人均GDP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影响人均GDP的人均资本作为解释变量,将Solow剩余作为技术进步率,将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作为影响GDP增长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资源型城市发展与公共支出关系。将资本积累分解成为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政府公共支出两部分,构建城市面板数据的Solow 模型。构建资源型城市人均收入的回归方程:

yit=αit+β1kit+β2fit+ut

其中,k表示人均资本,f表示地方政府人均公共支出,y表示人均收入。

对1995-2014年黄河几字湾地区19城市的数据搜集和整理后,通过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发现,AGDP/AK/AF均为二阶单整,如表5所示。

表5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对AGDP/AK/AF进行Pedroni Residual Cointegration Test协整检验(如表6所示)发现,Panel v 和 Panel rho 接受不存在协整的原假设,Group rho 接受不存在协整的原假设;而 Panel PP 和 ADF 检验结果都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组间 PP 和 ADF检验结果都表明存在协整关系,当这 7 个统计结果发生矛盾时,检验结果以 Panel ADF 和 Group ADF两检验结果为主,说明变量人均GDP、人均资本、人均公共支出存在协整关系。

表6 Pedroni Residual Cointegration Test(面板协整)

根据Hausman检验(P=0.0191),利用Eviews8.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如表7所示。

从表7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临汾、忻州、延安的人均资本增加并不能显著的增加人均收入水平,这与三市的资本外流和较慢的技术进步有关;临汾、忻州和延安已经从A型城市转变为C型城市。除了大同、榆林和银川以外,其他城市的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对人均GDP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大同、榆林和银川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教育投资相对于其他地区较高有关。黄河几字湾地区,规模较大城市的银川、包头、大同技术进步率较快,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持。固原、庆阳、白银、乌海的人均资本对人均收入的作用不显著,但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对人均收入的作用非常显著,这是由于原有的经济较为封闭引致。其余城市的人均资本与人均地方公共支出对人均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资源富集和能源开采比重较大的延安、鄂尔多斯对公共支出的依赖性较高;规模较大城市且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的城市,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对人均GDP的影响较为显著。

由于人均GDP、人均资本、人均公共支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对三者之间进行Panel Granger因果检验,可得表8。

表7 基于城市面板数据的资源型城市发展回归结果

***为1%的显著性水平;**为5%的显著性水平;*为10%的显著性水平.

表8 Pairwise Dumitrescu Hurlin Panel Causality Tests(Panel Granger)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人均收入、人均资本存量与人均地方政府公共支出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即地方公共支出能够有效提高当地人均收入和人均资本的积累率,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具有双引擎作用:首先,地方公共支出能够刺激人均GDP的显著提升;其次,地方公共支出能够通过增加资本积累而提高人均GDP;而人均GDP的提升同样刺激地方公共支出和资本积累率的提高。

因此,为了保障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和健康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的初期选择合理的公共支出政策,并对区域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只有在引入投资的同时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才能避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带来的危害。资源型城市的技术进步是避免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带来危害的最有效方法,这一事实在包头、大同、银川等城市的发展中得到了印证。

五、结论与启示

资源型城市的集群发展需要地方政府发挥强大力量,地方政府的公共投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通过增加公共支出能够有效提高GDP和人均资本投资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经济互联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从而提高资源型城市的集群发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群,需要持续的创新、人力资本集聚、资本的流入和良性的区域分工,黄河几字湾地区应当在科技投资和人才内流方面进行更好的制度设计。

资源型城市发展模式的单一性决定了其未来转型的不确定性和集群城市的多向性。对于资金外流、技术落后且消费倾向较高的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征收自然资源税的方式截取一定的资金,作为技术输入、产业推动和政策调整的资金池。资源型城市在集群发展初期,需要地方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资源型城市集群发展的逻辑起点并非是以市场机制完全替代公共政策,而是需要合理的政策力和市场力的耦合点。在资源型城市开发的初期,资本向资源产业不断聚集,对资源开发的需求逐渐扩大,给非资源产业带来巨大的资本缺口。导致资本在产业结构中的失衡以及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引发资金的逆流动。随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政府截留资源型产业的利润并投向产业链前端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有效维持城市集群发展初期的产业平衡。

自然资源税收制度通过财税扶持、资金支持和项目引导等政策方式能够对资源型产业进行直接或间接援助;引导资源开采和相关产业的逐步退出,促进生产要素顺利地从资源型产业向非资源产业转移;缓解衰退产业退出过程中出现的工人失业、收入降低、社会动荡等各种矛盾。自然资源税能够有力支撑地方公共支出,能够促进资源型城市的非资源型替代产业发展,以摆脱对自然资源过渡依赖和自然资源的经济拖拽,从而形成资源型城市集群可持续发展。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 托马斯·马尔萨斯.人口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4] 德内拉·梅多斯,乔根·兰德斯.增长的极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5] Nordhaus,W.D,Lethal Model 2:The Limits to Growth Revisited.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J].1992,(2):1-87.

[6] Auty,R.M.,Resource-based Industrialization:Sowing the Oil in Eight Developing Countrie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7] Auty,R.M.,Sustaining Development in Mineral Economies: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M].London:Routledge,1993.

[8] Auty,R.M.,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9] Sachs,J.D.and Warner,A.M.,Natural Resource Abundance and Economic Growth[M].NBER Working Papers.5398,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Cambridge,Inc.1995.

[10] Sachs,J.D.,and Warner,A.M.,Fundamental Sources of Long-run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87):184-188.

[11] Sachs,J.D., and Warner,A.M.,Natural Resour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1,(45):827-838.

[12] Innis,H.A.,The Fur Trade in Canada:An Introduction to Canadian Economic History[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30.

[13] Robinson,J.L.,Geographical Reviews[J].American Geographical Review,1964,(2):289-291.

[14] Siemens,L.B.,Single-enterprise Communities on Canada’s Resource Frontier[A].Pressman N.New Communities in Canada:Exploring Planned Environments[C].Waterloo:University of Waterloo,1976:277-297.

[15] Lucae,R.A.,Minetown,Milltown,Railtown:Life in Canadian Communities of Single Industry[M].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71.

[16] Bradbury,J.H.,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Cycles in the Mining Sector:The Case of the Quebec-Labrador Region in Canada[A].Internati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84:311-331.

[17] Barnes,T.,Hayter R.,Grass E.,Macmillan Bloedel:Corporate Restructuring and Employment Change in The Corporate Firm in a Changing World Economy[M].London:Rout ledge,1990.

[18] Hayter,R.,Barnes T.J.,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 flexibility and recession:A British Colombian case study[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C:Government and policy,1992,(10):333-335.

[19] 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0] Solow,R.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 (70):65-94.

[21] Romer,D.,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5):1002-1037.

[22] North,D.,North,D.,and L.Davis,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merican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

[23] 索伦森,雅各布森.高级宏观经济学导论:增长与经济周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4] Heider,F.,Attiludes and Cognitive Organization[J].Journal Psychology,1946,(21):107-112.

[25] Harary,F.,On the notion of balance of a signed graph[J].Michigan Math Journal, 1953,(2):143-146.

[26] Cartwright,D.Harary, F.,Structure balance:A generalization of Heider’s theory[J].Psychological Review, 1956,(63):277-293.

[27] Moore,M.,An international application of Heider`s balance theory[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78,(8):401-405.

[28] Antal,T.,Paul Krapivsky,P.,Redner,D.,Social balance on network:The dynamics of friendship and enmity[J].Physica D.Nlnlinear Phenomena,2006,224(1-2):130-136.

[29] Randall,J.E.,Ironside R.G.,Communities on the edge:an economic geography of resource-dependent communities in Canada[J].Canadian Geographer,1996,(1):17-35.

[30] Jackson,R.T.,Commuter mining and the Kidston gold mine:goodbye to mining town[J].Geography,1987,(2):162-165.

[31] O’faircheallaigh,C.,Economic bas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northern territory mining towns[A].Resource Communities:Settlement and Workforces Issues[C].CSIRO,Australia,1988,211-236.

[32] Norcliffe,G.,Regional labour market adjustments in a period of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 assessment of the Canadian case.The Canadian Geographer,1994,(1):2-17.

[责任编辑:郭秀艳]

Research on the Mutual Depend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Based Cities Cluster and the Local Public Expenditure

MA Xu-dong1, SUN Hong-jie2

(1.School of Economics,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ohhot 010070, China;2.School of Account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ohhot 010070,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is not originated from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And there are some researches in the mutual dependence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cluster and the local public expenditure by means of urban panel data and county spatial data during the years of 1995 and 2014.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and local public expendi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and time dimensions. The outflow of capital, backward technology and talent drain of resources-based cities a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Local governments play a vital role in getting rid of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h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local public expenditure as well as in the aspect of gathering fund and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resources-based cities; local public Expenditure;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6-08-3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BJL087);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SY13193)

马旭东(1978-),男,辽宁沈阳人,内蒙古财经大学副教授,博士,从事博弈论、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经济学研究.

F124.5

A

2095-5863(2017)02-0056-012

猜你喜欢
资源型资本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资源型城市——湖南涟源市,未来可期
资本策局变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资源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
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将有大动作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