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哲 许梦雅(通讯作者)
1)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南阳 473058 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 郑州 450014
功能性电针配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功能障碍疗效分析
卢 哲1)许梦雅2)(通讯作者)
1)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 南阳 473058 2)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 郑州 450014
目的 分析功能性电针配合Bobath 技术治疗脑卒中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脑卒中伴功能障碍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Bobath 技术治疗,治疗组给予功能性电针配合Bobath 技术治疗。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功能性电针配合Bobath 技术治疗脑卒中功能障碍,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功能性电针:脑卒中;痉挛期;Bobath 技术;
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残率,患者功能异常常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面瘫等,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进而影响日常自理生活能力。Bobath技术作为一种常用的神经促通技术,是目前治疗卒中后功能障碍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功能性电针是在传统针灸基础上结合患者功能障碍,选取影响功能障碍的穴位,给予脉冲低频电刺激进而直接改善患者功能的有效手段[1-2]。本文选取我院2014-01-2016-01收治的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分析功能性电针配合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功能障碍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01-2016-01收治的功能障碍脑卒中患者,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处于偏瘫后痉挛状态,属于脑卒中恢复期。所有患者均意识清楚或意识表现为轻度障碍,病程均不超过6个月。排除合并严重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者,精神障碍、关节疾病、其他原因所致的肌肉病变者,严重功能障碍者,不愿配合本实验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8~73(63.1±2.7)岁;病程<1个月4例,1~3个月17例,3~6个月19例。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49~70(63.9±3.1)岁;病程<1个月2例,1~3个月28例,3~6个月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有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治疗,Bobath技术训练:利用Bobath技术对患侧肢体进行循序渐进的神经促通训练,对患侧肢体进行规范的体位摆放、进行抗痉挛模式训练,在治疗中主要是加强拮抗肌力量训练,抑制患侧痉挛模式,促进分离动作,加速自主运动形成。Bobath技术治疗2次/d,40 min/次。治疗组给予功能性电针治疗:采用脉冲电针仪(型号KWD-808Ⅱ)进行功能性电针治疗:在脑卒中痉挛期电针治疗,围绕功能选取拮抗肌的关键部位进行选穴。存在上肢内旋功能障碍的患者选取穴位天井和旋前圆肌的肌肉运动点的穴位,导线负极与天井穴相连,正极与旋前圆肌的肌肉运动点的穴位相连,在疏波作用下,作用时间为20 min/次,连续治疗10 d(为一个疗程),间断3 d,继续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存在屈伸手指困难的患者取内八邪、外关,将正负极导线分别与近端远端穴位相连,利用疏波治疗,以能观察到手指能够进行屈伸动作为治疗标准,具体操作时间和疗程同上。存在足内翻功能障碍的患者选取阳陵泉和胫前肌运动点的穴位,将正负极导线分别与近端远端穴位相连,利用疏波治疗,以能观察到足能够向外翻动作为治疗标准,具体操作时间和疗程同上。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对2组采用FMA(Fugl-Meyer-Assessment)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进行评价。
2组治疗前采用FMA评分、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FMA评分、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分)
脑卒中经过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后病情稳定,进入恢复期,常存在功能障碍,偏瘫侧肢体常出现痉挛状态。在脑卒中的痉挛期,患者上肢常呈屈曲状态,下肢常呈伸直状态。神经促通技术在痉挛期治疗中,既要抑制其痉挛模式,又要充分提高拮抗肌的肌力,尽早促进恢复正常的运动模式。在祖国医学中,针灸治疗卒中后遗症占有重要地位,针灸在治疗痉挛阶段的偏瘫肢体临床效果已被临床广泛确认。其治疗的原则是“益其不足而损其有余”,利用这个原理结合肌肉神经发展发育的规律,采取基于功能的穴位配合。患侧内旋困难选取天井和旋前圆肌的肌肉运动点的穴位、患侧手指屈伸困难选取外关和内八邪、患侧足内翻困难选取阳陵泉和胫前肌运动点的穴位,针刺以上功能性穴位使主动肌加强收缩,增强肌力,缓解痉挛,促使共同运动[3-4]形成。在针刺取穴基础上利用疏波电流刺激神经通路兴奋信号和抑制信号的协调,从而抑制痉挛的电信号增强,使痉挛肌放电频率得到抑制,进而抑制痉挛模式,促进共同运动的产生[5],使患者的实用功能得到提高。本文结果显示,采用功能性电针与Bobath 技术配合治疗,在改善运动功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充分说明采用功能性电针与Bobath 技术治疗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能力。
[1] 李雨峰,王芸,吴莹,等.电针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7(2):104-106.
[2] 庄艺,孙建华.针刺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6,5(4):3-5.
[3] 李伟,覃波.电针“百会”“大椎”对脑卒中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4,3(7):886-888.
[4] 汪峰,杨楠,王本国,等.电针督脉配合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再生的影响[J].中医学报,2013, 28(12):1 843-1 845.
[5] 盛鹏杰,王向荣,徐海玲,等.瞬时强电流电针刺激对急性脑梗塞偏瘫的即刻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5(9):46-48.
(收稿2016-11-14)
·用药与体验·
R 743.3
B
1673-5110(2017)06-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