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
一、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语文是伴随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最好学也最难学,最容易掌握也最难把握。技工学校的学生正处在身心成长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搞好语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技工学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却陷入困境,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许多老师不得其法地生搬硬套也让语文教学质量提高之路步入死胡同。语文教师应从教学现状出发,吸收好的教学方法,合理统筹时、序、点、法等要素,形成独具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充满个性化色彩,走出语文教学高质量之路。
1.语文学科的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首先,语文是每位学生一步入校门就必须学习的课程。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学生从亲人那儿学习说话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语言能力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其次,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传承文化的基础性工具,文学作为语文的灵魂也被称为人学,因而语文也具有浓厚的人文性。然后,语文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基础性的作用。试想,一个连语文都没有学好的人,怎么能理解其他学科的专业词汇和理论,怎么能学好其他国家的语言,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传扬文化的魅力和科技的玄妙。
2.语文教学研究进展
随着技工院校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再凸显。目前,学界有相当多的文章阐述了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其中多半是奋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借鉴,其中不乏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如:情感教学法、设疑教学法、剥笋教学法、规格教学法等等。这些方法的推广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唤醒了沉睡已久的语文课堂,为技工学校的教学质量低下问题提供一些方法和途径,但依然没从根本性解决问题。
3.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学模式简单教条,学生学习索然无味的状况。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字词等基础知识教学以及对课文内容的单一理解,而不注重让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和作者情感表达的细腻,更不用说揣摩文章主题的多样性了,以固有的教学套路应付所有体裁的课文。一些教师虽然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却完全陶醉在自我的世界里,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学生怎能有兴趣,教学质量自然不高。
二、语文教学质量低的原因
导致技工院校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从学生、教师和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而言也有因可寻。
1.学生角度
技工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条理性,而语文学科的学习又是一个需要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兼用的过程,学生很难把握其精髓,自然无法真正投入地去学习。特别是专业课程的设置,让学生的学习有所偏重,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即可,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不再重。加之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又有限,因此投入和产出经常不成正比的语文课自然最容易被学生忽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课堂不注意听讲,课后不注意练习,缺乏语文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那么语文老师有再高昂的教学激情、再高超的教学技能,也无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2.教师角度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激励、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反思学习,提高语文课文及课外读物的阅读兴趣,扩大语文知识面和运用能力,增强人文观念。课堂教学应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不能整节课满堂灌。也有些老师虽然能够照顾到学生的听课感受,时常和学生来些课堂互动,活跃气氛,但大都流于形式,为互动而互动,甚至提一些和文章主题毫不相干的问题。真正的互动应是顺其自然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与文章作者或是主人公心灵的碰撞和共鸣。有些语文老师缺乏教学经验,不能很好地驾驭45分钟的课堂,整节课漫无目的,教学重点不突出,胡子眉毛一把抓,导致学生理不清思路,跟不上节奏。其实语文老师每节课只要能突出一两个重点,并加以详解和强调,学生就能很好地学到知识并加以运用,学习语文也不会成为他们的心理负担,教学质量自然提高。
3.语文学科自身角度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不像其他学科,尤其是自然学科那样具有清晰的系統性,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学生可以按部就班,一环扣一环的去学习。语文课文篇目繁多,题材多样,知识点分散在一篇一篇的课文当中,而这些课文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需要师生共同去总结归纳整理。这样的特点经常让语文老师找不着教学思路,学生也没有办法系统的学习掌握。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有些人上语文课根本不听,自己看“闲书”,他的语文成绩依然很好,相反,有些人花大量时间来练习阅读和写作,考试不及格现象仍然频频出现,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有人大呼不公平,甚至放弃语文的学习,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糟。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学习方法不当之外,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也是重要因素。语文成绩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很难去把握这样一门学科背后的规律,它给我们的感觉是捉摸不透,虚无缥缈的。学生不知道语文课该学习些什么,哪些是有用信息,应该好好消化吸收,哪些又可以一带而过。
有时候甚至觉得从小学学到高中的语文课都差不多,无非是些字词句篇的老一套,考试时感觉对了就能回答得很好,甚至有时候瞎蒙也能答到要点上去。有人甚至觉得从没学习过语文的人,只要识字,给他一份语文试卷,照样能得分,而数理化和技能操作则不同,非得勤加练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有这样的想法也并不奇怪,因为语文学科确实是这样的,它没有显著的内在规律可以把握,没有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可以利用。只能靠师生合作探索,才能找到眉目和要领。语文学科自身这样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也束缚了老师,还限制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曾做过很通俗的释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为达到有效性教学的目标,作为课堂教学主导的语文老师责任重大,他们是连接学生和语文学科以及语文教学界的纽带,应当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和桥梁作用,从自身做起,全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那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作为主导的语文教师,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1.时:要把握教学时间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在于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所以重要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一节课,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大约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至25分钟,只要教师能充分利用20分钟的时间去告诉学生一篇课文的学习方法,并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消化吸收,这样的教学质量绝对比填鸭式教学要高得多。
例如,说明文《死海不死》的教学,与其口若悬河地讲解45分钟的死海面貌、成因、位置特征等等,不如先用一个新颖的疑问句如:“同学们在现实中见过有人可以不借助任何外力就能浮在海面上的景象吗?”这样的发问必定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让他们对即将要学习的文章充满兴趣。然后教师再简单地介绍一下说明文这种文体的特点和学习方法,提几个问题,如:海怎么会“死”呢,既然是“死海”为什么又说它“不死”呢,你到“死海”想做什么等等,这样的提问可能让学生脑洞大开,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海洋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序: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凡是认真负责的老师在上课前都会有一个教学安排,也就是所谓的教学设计,安排着教师整节课的思路走向。“语文教学设计是以教育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论与教学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和客观需要,制定语文教学规划。”如此而言,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便要努力避免,而学生的客观需要又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关键是叙述的顺序,可以先说结尾再依次展开,也就是倒叙,也可以先把高潮部分插入到开头,采取插叙的手法。具体如何安排,要视课文而定,万不可将语文课堂变成千篇一律的重复。对于学生这样一群充满好奇心,容易厌倦旧事物的群体,单调的教学程序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需要寓变化于教学。
对于文字比较浅显的记叙文或者散文的教学,教师需要明白的是故事情节是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可以从故事的高潮部分出发来引导学生学习整篇课文。例如,在教授朱自清先生著名的散文《背影》时,教师完全就可以先与同学们共同欣赏作者对于父亲“背影”的刻画,仔细品味作者的情感,然后再教学前面的内容,这种“倒叙”的安排,既优化了教学程序,又突出了教学重点,还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而对于古文的教学,这样的安排显然就不合适了,它需要教师按部就班地来梳理。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是每位教师在上每节课前都必须仔细揣摩的,要把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让语文学科真正成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3.点:突出强调教学重点
一节没有重点的语文课就好比“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的死水,课堂必然是毫无生气可言的。如前所言,面面俱到的结果只能是面面俱不到。教学重难点是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以课文为“例子”,落实单元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优化教学内容,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只会冲淡重点,游离要点。课文教学中所有活动都必须围绕一两个核心问题加以展开,才能体现语文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例如,对于古文的教学,毋庸置疑,知识和能力是首要目标,要抓住基础,努力培养学生对古文字词的认读掌握能力,从而可以阅读简单的古代文献;对于诗词的教学,情感观和价值观则是教学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人或者词人的心境和情感,从而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秀品质;而对于说明文、议论文之类的应用型文章,方法和过程则是教师需要强调的重难点。教会学生某一篇文章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学生便可以举一反三,轻松运用于类似文章的学习中去。
总而言之,教学重难点是一节课的灵魂,把握不到或者把握不好会严重削弱课堂教学效果。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重难点的难以把握性,需要教师在实践和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特点和需要,提炼出文章的重难点,并在教学中加以强调。
4.法:个性选择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的增多,使语文教学方法不断变化和增加,但“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后的‘这一种,而且应该是屡教屡改,越改越新。”具体的教学方法并不产生于教师对于一篇文章理解、掌握之前,恰恰是在这之后。因为当教师对一篇文章似懂非懂之时,他是理不清教学思路的,更谈不上抓住教学重难点了,那么他的教学也只能在生搬硬套中流于形式了。虽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因人而异,因文而异,这里的“个性选择”并不是说要教师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教学,每位教师都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现实教学条件选择最具个性的教学方法。三者需要兼顾,不可偏废。
四、小结
总之,语文作为基础性学科,是一门塑造人格的艺术,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着莫大的作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意义深远。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以人为本,合理统筹时、序、点、法等要素,从语文教学现状出发,吸收好的教学方法,避免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形成独具特色的语文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充满个性化色彩,走语文教学高效之路,让技工学校语文教学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蓬勃发展状态。
(作者单位:安徽芜湖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