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卫
一、基于产业引领优化专业设置
近年来,浙江省开化县大力推进“产业高新,小县大城,生态发展”之路,县域经济发展势态良好。随着开化县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明显加快,“小县大城”的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旅游业不断推进,带来一个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第三产业如茶艺茶文化、根雕艺术、生态农业等行业的迅猛发展。一个以硅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为主导,现代服务业相辅的产业链正逐步成熟,区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开化县职业教育中心针对性地设置了一系列适合当地经济特点的专业,如:旅游服务、电子商务、硅材料、茶文化专业等,概括地说,就是“特殊的产业导向、特色的专业设置”,走出一条富有开化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1.优化专业设置
2009年浙江省中职教育掀起改革浪潮,提出“错位发展,一校一品”的专业发展要求。经过充分调研,明确“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专业发展原则,学校提出了“撤销薄弱专业、做强主体专业、做大优势专业、拓展新兴专业”。学校对原有的十多个专业进行了“大手术”,撤的撤、并的并,形成了以茶为主的现代农业专业群和以硅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专业群,实施“小专业、大抱团”的发展策略,所培养出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赢得了市场和企业的认可。
学校上规模后,专业建设和专业整体实力也得到大大的提升,目前“茶”、“硅”、“根”三大专业均为浙江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及以上的在实训基地。尤其是“茶”专业建设在浙江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首先是专业链条最完整,从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艺表演,到茶叶电子商务营销网站。“茶专业”先后获浙江省示范专业、浙江省实训基地、浙江省骨干专业、浙江省产学研联合体、浙江省创业创新一等奖、浙江省手工制茶比赛一等奖、浙江省课改立项等成果,已成为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专业。
2.提高专业内涵
通过问卷,明确了提升专业内涵的重要途径是深度校企合作。
(1)办学目标达成方面,专业建设与企业需求要实现“无缝对接”。学校对特色专业班硅材料班、茶旅班进行了调查,调查要点为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技能等级证、基本能力及就业需求。在学生就本专业对县域经济作用的认可度上看,近一半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专业设置对服务县域经济的价值,另外有三分之一以上学生不愿在本地就业。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专业设置的目标认识不足,以及学生对家乡企业的认同感不强。学生对特色专业群的培养目标、课程实施及县域企业内就业的认同度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校在2015年曾要求每位新生可以体验所有专业,参加各专业实训操作,过程中还穿插学生参观企业、企业技能人才入校讲座等活动,这样就缩短了学生的专业与职业的距离,学生的专业意识与职业意识得到很好融合,自然地提升对家乡产业、企业的认同感。
(2)办学过程实效方面,校企合作要深度推进。学校还对开化茶场、硅厂进行了调查,要点围绕企业负责方对员工要求、茶叶专业技能要求、人才培养教学要求等。信息反馈为茶企业对员工的要求,特别是技能需求与学校茶艺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之间存在不一致性。如学校茶叶专业分茶叶营销与茶文化两方向,而企业方认为还应增加茶叶制作方向。
具体说,学校茶专业群涵盖了茶叶生产与加工、茶艺表演、茶叶营销等专业,其中茶叶种植与加工被评为省级实训基地,茶文化是省级示范专业。该专业群内涵丰富,不仅与现代化农业相关,还涉及物流业服务、电子商务、旅游业。为了建设好茶叶专业群,学校专业与实训基地建设也获得了本县茶企业在场地、技术以及师资等方面的全力支持。拥有自主产权的50亩生态茶园投入培育、采摘,茶叶生产校内实训工厂、评茶室进一步完善。在茶特色专业建设中形成了三对接:对接学校发展,形成内涵力;对接县域经济,形成服务力;对接边际战略,形成辐射力。学校在茶、硅、根特色专业群整合、优化的同时,大力发展烹饪、旅游专业,将这两个专业打造为服务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业的“金名片”。
3.提升服务能力
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应用人才”为己任,培养的数以万计的毕业生活跃在开化的各条战线上,有些已成其中的骨干力量。
学校利用师资和设施、设备上的优势,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的社会培训,每年培训突破4000人次,已成为开化县最大的培训基地。其中“农家大厨”、“乡村导游”、“茶艺师”的培训已成为省、市、县的品牌培训项目,受到广大受训人员的一致好评,还得到了省农办章文标主任、高启华副主任的肯定。
二、基于产业提升拓展實训空间
近年来,开化县“小县大城”的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旅游业的不断推进,带来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开化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千余年的文明积淀,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饮食文化。2014年5月初,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记录了开化青蛳这一名吃,并冠以其“最好的螺蛳”称号。此外还拍摄了清水鱼、马金藏制豆腐等可开化特色菜。之后,开化美食受到热捧。学校依托茶文化专业与旅游专业,将烹饪专业融入旅游专业群,以烹饪专业带动旅游专业提升,成为服务开化生态旅游一张金名片。
1.打造“开化农家大厨”
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2》,让开化青蛳成为中国“最好的螺蛳”,开化美食也声名鹊起。
为顺应社会对旺盛的乡土烹饪人才的需求,提升开化本地“土色土香”菜肴制作水平,学校自2012年起,在开化农办的支持下,与开化餐饮协会合作开展“农家大厨”培训。目前已覆盖全县所有18个乡镇,培训人数达2000多人,得到省、市相关领导关注和好评,成为省农办重点推广“一县一品”的品牌培训项目。2014年《“农家大厨”社会培训工作创新实践》被评为“市教育局亮点工作”。
目前,《舌尖上的开化之土菜系列》培训教材已编出,并推出第一期微电影《舌尖上的开化》。农家大厨培训经验也在2014年5月12目的《中国教育报》上刊出。
2.启动798文化美食苑工程
在开化县委县政府及教育局的关心下,学校于2014年启动了“文旅实训基地项目”,拓展旅游实训空间。该项目是在学校附近芹阳办事处桃溪村横坑口学友制笔厂的原址上进行旧房改造,原建筑多为一层建筑,整体风貌协调;基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有较好景观资源,一条水系在地块西侧穿过,且水体质量较好。基地占地面积13亩左右,引进“798文化创意”设计理念,推行旧房改造,简练朴实;通过就地改建,即可投入使用,讲求功能最大化
该项目包括五大方面:一是打造“开化土菜”菜系整理与开发基地。二是打造“开化大厨”培训和实训基地。三是打造“开化土菜”服务窗口基地。四是打造“开化土菜”文化展示基地。五是打造开化美食文化的交流基地。
此外,文旅实训基地建成后将采用“三位一体”模式运营,致力于形成开化生态旅游业的一张“金名片”:一是住宿餐饮服务。通过文化创意苑建设,为全国各地来开化采风的文化人士提供“吃、住、休闲”一条龙服务,向来开化旅游的游客提供餐饮服务,展示餐饮文化;二是餐饮培训服务。提供农家大厨培训、开化菜系整理、开化特色食材的物流和配送等服务;三是高山特产营销。依托钱江缘网销工作室,将开化茶叶、山茶油等高山特产宣传融入山区生态旅游开发中。
三、基于产业发展释放课改活力
开化职业教育中心有幸成为课改首批试点学校之一。半年多来,我们在积极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形成了如下特色亮点:
1.“长短交替”设置:了解产业体验专业
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学生来说,中职学校的各种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学习和生活方式等等都是陌生的、全新的,很难在中考填报志愿时就能明确选择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因此近五年来,我校对每年入学的新生都安排为期两周的职业体验,时间基本定在8月中下旬(约2周),相当于长短学期制中的短学期。通过这一短学期的学习、了解、沟通、交流,学生基本上对学校、专业、课程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结合自身实际作出初次的专业选择。
学校结合企业的需求,将学期设置与产业对接,采用“长短交替”交替的形式。第二学期开学后正直阳春三月,是开化龙顶茶采摘的季节。3月13日,茶艺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加了“2015开化龙顶茶开茶节”的采摘活动;3月17-18日,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5个茶馆代表和五湖四海的茶友相约在开化5A景区根宫佛国,举行了以茶为媒,天地为席的最美野茶会,与知名茶人、茶界权威进行了面对面探讨交流。目前,茶艺专业的学生已奔赴到相应的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茶叶采摘、加工、冲泡等教学实习。真正实现教学模式上的“工学结合”。
2.选修课程设置:注重产业特色
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学校非常重视区域的优势与特色。如重点打造地方特色教材《根雕艺术与制作》《开化龙顶茶手工制作》《茶文化艺术》《开化土菜烹饪》《开化导游》等课程的设置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并且又深受学生喜爱。
3.選择性课程实施:注重企业行业的空间利用
在推进选择性课改中,需要更多的教室,根据现实情况,学校统一购置塑料整理箱,人均一只,用于整理置放教辅物品,既操作简便,又解决了走班过程中物品放置和管理问题。
教学实施中学校聘用了行业、企业、及兄弟学校等多位教师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授课,逐步解决师资问题。同时利用就近资源,将教室搬到景区,如5A景区——根宫佛国、3A景区——桃溪村等与学校毗邻,一方面缓解教室紧张问题,同时又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总之,基于产业驱动,提升职业教育内涵是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路径。学校将依据地方产业大力发展专业,“努力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制度”,提升服务区域经济能力,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获得良性协同发展。
(作者单位:开化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