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图景中的差异性选择

2017-04-05 20:38朱向欣
艺术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全球化

朱向欣

摘 要:本文分析了“全球化”图景中东西方艺术文化的差异性对比,指出在艺术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应该重新审视身份,改变传统的观念。面对西方艺术家的策略调整,中国艺术界有必要在弘扬传统艺术文化的同时,积极参与到世界艺术体制中,从而将中国当代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

关键词:“全球化”;当代艺术;差异性选择

0 引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各国不得不重新调整国家战略,以适应社会的现实需要。尤其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促进了新的经济政治形态的形成,使以往的集团内部经济转化为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竞争,从而推动全球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在意识形态竞争中,突显出来的是文化定位,每个国家都开始对本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为了艺术的发展,作出差异性选择的策略性定位。对于制定游戏规则的西方艺术界而言,为了继续主导文化艺术的规则,不得不放弃单边主义思维,力求多元化发展。而对于已在边缘化的非西方国家,面对差异性选择时,必须果断应对,才能在全球化的艺术体系中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对于中国艺术而言,面对如此形势已无法回避,以本体结构为基础,重新确定艺术发展策略成为经济政治全球化下的首要任务。

1 “西方”与“东方”历史身份界定

在全球化图景中,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西方”,“什么是东方”,这不仅是经纬度地理位置的界定,更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较量。全球化發展至今,不得不承认,现代西方思想已侵入东方,并严重影响了东方思维的主体,尤其是针对边缘思维国家,在思想形态上如果不坚持主见,作出差异性选择,将很快被同化。

18世纪的中国曾经引起西方世界的重点关注,并且对西方的政治、哲学、艺术、文化等内容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这与西方国家的多数哲学思想是完全对立的,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都是当时很有名的哲学家,但不论是对东方的赞美还是批判,都是西方站在新的历史转型的基点上从本位立场选择东方的一种方式。因此,在“东方热”的时代背景下,也促进了东西方的对话与谈判,但仅限于西方思想的“滔滔不绝”。所以,当西方转型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东方已无法与西方抗衡。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到来,西方已开始全面推行强权主义,并意图将其政治思想植入东方国家,也就是所谓的殖民统治。这也充分反映了西方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深刻认识,正如赛义德所言,“是西方控制、改造和役使东方的一种方式”,他称之为“东方主义”。这种形态也决定了西方对东方身份的认定,是在西方价值观全球化的同时确定了东方形态的西方观念。在东方人看来,这是进步与强权、奴役与反抗所交织的思想。

鸦片战争后,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同时也把进步、文明、屈辱、奴役带到了中国,迫使中国对外界回应,迫使对几千年的思想文化进行回应。在这种回应中,有些是对西方的强搬硬套,有些是传统思想的升华,但都是中国人民不得已的行为;在极力诉说自身痛苦的同时,用行动抗议对外来入侵进行反抗,表明中国还在,中国人民还在。这是混杂着中国近代史中的痛苦不堪与传统抉择之间的矛盾。由此,近代东方是被掠夺、被奴役、被殖民、强权与科学、民主、现代的统一,构成近代东方特有的魅力。此时的西方思想已深深植入东方人的头脑中,让其爱之深、恨之切,虽然一直在坚持与西方作斗争,但是在思维方式、文化理念中已留下了西方的影子,成为身份确认的一种参照。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80年代西方形式主义的全面操演、90年代东方文化符号的再演义,还是现代社会大批青年留洋海外,都表现了东方对西方的回应,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西方都成为先行条件,都是东方选择的条件之一。

2 全球化与本土意识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全球化已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发生在身边的具体事实,全球化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球发展,在历史进程中,全球化给本土产业既带来了发展机会又带来了挑战、危机。在文化层面,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快速发展,对东方文化的进攻在所难免,美国电影所弘扬的个人英雄主义、乡村音乐,还有可口可乐、牛仔裤等都代表了美国的文化特色,已经对中国文化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意味着中国文化正面临着西方化的危机。全球化意识早在现代主义就已开始,由于当时技术水平落后,媒介传播受到限制,意识形态仅在比较小的范围扩散,但世界差异化、多元化趋势已突显出来。

法国学者哈斯纳提出:“这让人类社会面临悖论:世界越是趋于一致,受到威胁的差异就越是趋向强硬和反抗;越是一体,就越是要重新创造一些边界;越是演进加快,就越是造成寻根,由此而导致了身份、宗教或文化重要性的加强,以及各种传统复苏的趋势。这有可能导致种族战争,或以更宏观、更全面的方式,导致文化冲突。”这种本土意识充分反映了当今本土文化正在脱离全球化的趋势,是东方群体自我身份危机意识的体现。经济一体化和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国际文化全面渗透,这种结果可能会导致一个民族文化的消沉,甚至是国家的分裂。全球化所带来观念、意识、符号等内容都来自于西方,而西方在创造意识形态时仅以自我意识为中心,并非是对全世界的解读,在世界历史中占据文化霸主的地位,同时全球化本身也制造了差异性空间,使非西方本土观念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求生存、寻发展,这才是本土强大的战略性意义。

3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策略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更快、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社会中,促进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而增强了国际竞争力。但同时,由于我国近百年艺术发展历程中更多的是对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受西方强势思想的压迫,迫使我国文化产生两极对立的趋势,一方面在西方文化的侵略下,造成传统文化的丢失与断裂,现代文化的形成以西方价值观为基础;另一方面又以中国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为骄傲,形成狭隘的民族主义,以“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妄自尊大。这两者都是极端的民族观念,前者已被西方同化而失去自我价值,而后者则脱离了世界发展趋势,一味强调本土价值。

对于我国本土文化的发展,要尽力融入国际艺术交流中,认清文化历史发展形势,在大趋势中保持自我,真正认清中华民族文化的现实性与历史性,对艺术理念的构建不断散发自有的魅力,从而影响并改变国际艺术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构建与中华文化相关的全球化文化结构与体制。在这一过程中,会无法避免对“身份”的认定,要做到临危不乱,坚持提升自我价值,不为了迎合西方而委曲求全。中国近代虽然屡遭欺躏,但是在文化视角上始终要保持个体的独立性,无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还是后来的中西之争;无论是鲁迅的“拿来主义”,还是林风眠的“调和中西”,都是立足自身的本位文化建设。中国民族文化固然重要,但是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任何民族都不可能脱离世界,尤其对具有悠久历史、独立品格的民族而言,我们有能力培养和重建全民价值观,从屈辱的历史中走出来,迈向自信的未来。这是中国当代的艺术策略,同时也是中国艺术界应在全球化图景中表现的愿景。

参考文献:

[1] 刘康.谁在主导全球化[N].环球时报,2000-03-24.

[2] 许江,高士明.“全球概念”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境遇[N].美术报,2000-04-29.

[3] 王大兵.西方现代艺术批判[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全球化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日本当代艺术的“三剑客” 下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