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情怀在军旅舞蹈编创中的介入

2017-04-05 20:16樊双金云琴
艺术科技 2017年1期

樊双+金云琴

摘 要:历史情怀在军旅舞蹈编创中主要通过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来展现。本文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大型音乐舞蹈的研究,分析历史情怀在军旅舞蹈编创中的介入。

关键词:历史情怀;音乐舞蹈史诗;编创

艺术需要抒发情感,军旅舞蹈编创也需要集中体现一段时期的情感体验,来阐发军人铁血生涯中振奋人心的战斗激情,以及那些激励人们团结奋进的建设梦想。通常,展示历史情怀的舞蹈作品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是联系在一起的。音乐舞蹈史诗是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根据统一的主题思想和完整的艺术构思,以音乐、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一个特定历史阶段中具有史诗意义的生活内容,并艺术地再现历史生活的某些场景,使观众可以从形象的图景中增长历史生活知识以及接受审美教育。

1 1964年作品——《东方红》

这部音乐舞蹈史诗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由我国著名诗人、音乐家、舞蹈家、舞台美术家集体创作的作品(舞蹈编导组由胡果刚、查列、金明、王世琦、李群等30多名编导人员组成),于1964年9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参加演出者达3000人之多,其中包括五大军区的文工团、北京的所有文艺团体,以及数百名工人和学生业余合唱团的成员。《东方红》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生活的场景和时代发展的概貌,热情颂扬了毛泽东思想的胜利,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革命历程浓缩成一部丰厚的历史教科书。《秋收起义》《遵义会议放光芒》《陕北会师》《飞夺天险》《雪山草地》《百万雄师过大江》《欢庆解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百万农奴站起来》等舞蹈作品都是以历史事件为主题内容创作的,形象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表达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决心战胜一切困难,同世界人民并肩携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

这是一次体现音乐舞蹈艺术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成功实践,也是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舞蹈发展繁荣的最佳纪录,它将艺术与革命的主题完美结合艺术发挥到了极致。《东方红》以豪迈、磅礴的革命气势和雄伟壮阔的图景,形象地概括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程,是一部历史性和政治性都较强的作品。陈亚丁曾对《东方红》作了这样简练而概括的说明:“光辉的毛泽东思想是全部史诗的灵魂,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斗争是史诗的骨干,各个革命时期的最强音是史诗的基调,工农兵的革命形象是史诗生动的体现者和主人翁。”

2 1984年作品——《中国革命之歌》

参加这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演出的有来自全国68个文艺团体的1400多名创作、表演人员。创作演出领导小组组长由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担任,而副组长由侣朋、魏风、乔羽担任,李瑛、时乐濛、胡果刚、王心刚为领导小组成员。从创作到演出,历时两年多,最终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为祖国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中国革命之歌》中,军队演职人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动员了第一线的组织、创作、表演人才参加了从总体构思到调度的一切工作。其中,参加演出的单位有总政治部歌舞团、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空军政治部歌舞团、海军政治部歌舞团等,派出人员达300多人。作品反映了从鸦片战争以来140多年间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斗争史、革命史、建设史,在艺术表现上以音乐舞蹈为主,综合运用了诗歌、绘画、电影、戏剧等多种形式和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性表现力。作品试图对现代人进行一次民族精神艺术化的历史教育,诗化的风格、鲜明的时代感、浓厚的历史感、崇高的民族感是这部作品创作的艺术宗旨,强大的历史衬托、深厚的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人文情怀共同创造了出色的舞台成绩,达到了“精、新、美”的艺术高标准。

《中国革命之歌》通过再现领袖人物和人民群像,营造了史诗般的意境,展示了许多既有典型意义又有强烈时代感的人物形象。其中,在王曼力、赵宛华编导的《白花舞》中,白花变成了汹涌的海浪,群舞的形式表现了人民对不幸事态的情感反应,编导通过对历史的概括,营造了特殊的艺术氛围。在由黄素嘉编导的舞蹈《海底焊花》中,鱼类和珊瑚仿佛都有了人类的思想感情。该作品的另一大尝试是将一批领袖人物的艺术形象呈现在舞台上,出现了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伟人形象。同时,舞美设计利用了当时的高科技手段,使用了能够自动推、拉、升、降的剧场机械舞台、立体声环绕的现代音效、卷面幕等,拓展了观众的视野和想象空间,使观众进入了史诗般的意境,全情投入到了演出中。

3 1996年作品——《红军之歌》

《红军之歌》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的舞蹈作品,是海军政治部歌舞团1996年作品。导演:霍向东;撰稿:王持久;服装设计:陈爱萍;舞美设计:林安康、丁和平;灯光设计:孙建章;道具设计:王龙启。

人民军队建立于1927年,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和发展,最终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走向胜利。在人民军队取得了辉煌胜利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它曾经历的严酷考验,其中最为震撼人心的就是红军伟大的战略转移——长征,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长征期间,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25000千里。

红军的长征是极其艰苦的,当时队伍身后有飞机大炮追击,战士们还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过没有路的“路”。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一些难能可贵的品质:第一,人本精神。对人自身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尊重以及对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坚信,坚信人类有把握自己、把握历史和命运的能力。红军在长征过程中面临生死考验,最终在内外夹击、重重压迫的险恶情况下争取到了生存的机会,不仅把握了自己的命运,还改写了中国的历史。第二,智慧之勇。真正的勇士,敢于自我批判和自我反省。长征开始于红军的第5次反围剿失败,当时面对党内的路线错误和思想,我们党深刻反省并一直坚持同错误作斗争,是直面现实、忠诚灵魂的智慧之勇的体现。第三,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发展强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我们党在历史赋予的重任面前,义无反顾,卧薪尝胆,终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走完了充满艰辛坎坷的漫漫长征路,带领中国革命和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这样满含历史情怀的舞蹈作品透过长征的历史,展示了红军曾经面临的险恶的生存状态,刻画了红军战士的高贵品质。作品既站在了一定的历史高度,也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提升了军旅舞蹈编创的整体创作能力。

此外,《伟大长征》《祖国颂》《军魂》等纪念型晚会中的舞蹈作品,也都是以历史情怀为创作基调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历史人物和事件组成了以时代为背景的真实厚重的大情怀,展示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以及民族文化欣欣向荣的生命力。这股强大的生命力正是中华民族在遇到艰难万险时能够化险为夷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全民族面对生死考验时最终能够屹立不倒、勇往直前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刘敏.中国人民解放军舞蹈史[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1.

[2] 刘青弋.中国舞蹈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3] 冯双白.中國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