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兆鹏
摘 要:马丁·布莱斯特导演的电影,无论是动是止,是闹是静,都有着特别的味道。这种味道形而上地说就是“电影韵味”。呈现电影韵味的方式可能有许多种,在马丁·布莱斯特导演的作品中,其“电影韵味”的呈现总是和电影中的“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运动”在他的电影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文即从“运动”的角度出发,以《午夜狂奔》中“动作场面”为例,解析马丁·布莱斯特导演电影“动作场面”中的“运动”对电影韵味的呈现。
关键词:马丁·布莱斯特;“动作场面”;运动;电影韵味
电影中的“运动”,是指一种抽象的概念,是对“电影是由充满‘神韵的活动影像构成的‘活动性”的概括,是电影中所有具体运动的本质属性。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徐辉根据吉尔·德勒兹关于电影镜头的思想提出,电影中运动的“四重面貌”:“具象运动”,即以影像或元素等为载体的“位移运动”;“纯粹运动”,即通过移动镜头或蒙太奇单元呈现出来的所有影像及元素共有的“纯粹活动性”;“规范运动”,即始终按照“感知—回应”模式循环延伸,间接呈现电影“神韵”的影像运动;“脱轨运动”,即脱离了“感知—回应”模式,让电影“神韵”自主直接呈现的“影像运动”。[1]这“四重面貌”也可以这样理解:电影中的运动有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微观指的就是电影中的“具象运动”,宏观上指的是由“具象运动”综合而成的整体的“影像运动”,而整体的“影像运动”又可以根据其是否迎合“感知—回应”模式分为“规范运动”和“脱轨运动”。无论是电影中的微观运动还是宏观运动,其本质都是由“纯粹运动”决定且在电影中“释放”着“纯粹运动”。但是,电影绝不是为了“纯粹运动”而释放“纯粹运动”,而是为“电影神韵”释放“纯粹运动”。[1]
本文即从这样的“运动”理论基础出发,以《午夜狂奔》中“动作场面”为例,解析其“动作场面”中的“运动”对电影韵味的呈现。
1 整体上看《午夜狂奔》中的“运动场面”
《午夜狂奔》作为一部公路片,“动作场面”在电影中更是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影片的推进,影片“具象运动”呈现的规模越来越大,其综合而成的“影像运动”所释放的“纯粹运动”的强度也越来越强。换句话说,随着影片的推进,“纯粹运动”在不断地增殖。而当如此的增殖,逼近或超越我们的感官习惯的界限时,就会造成“感官震撼”。[1]很明显,《午夜狂奔》中的“动作场面”的目的就是在于一步步冲击观众的感官界限,为观众提供“感官震撼”。
这里要指出的是,这部20世纪80年代的影片,对于当今的观众来说,肯定没有那么强烈的震撼感觉。近几年,3D/IMAX技术的出现,使得观众的感官界限早已被拓展。感官习惯没有一个稳定的界限,而是不斷变动。但笔者相信,80年代观众观看这部影片时,一定对其中的“动作段落”感到“震撼”。
此外,电影中的“运动场面”,除了给予观众充满刺激的“感官震撼”之外,这其中还隐含着一种生命意志的张扬,甚至还有更多说不出来的韵味。在《午夜狂奔》这部电影中,杰克人到中年经历了失败的婚姻,现在穷愁潦倒,过着刀尖上舔血的生活,他也“感知”到了自己的生命困境,他要对此做出“回应”。于是他接受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路上经历着各样的困难,也就形成了电影中各样的动作场面。在最终,他将任务实际地完成了,因为道义原因而主动放弃,却因此获得了一笔横财,真正地实现了对自己“感知”到的人生困境“回应”。在这样一个“规范运动”中,体现的是主人公“生命意志”的张扬。
2 具体段落分析:公路旷野大追逐
《午夜狂奔》中最激动人心的动作段落自然是93分00秒至96分37秒这近3分半的公路旷野大追逐。男1号带着男2号开着偷来的车先后在公路、旷野上逃避警察的追捕。凭借出色的车技和不怕死的精神,男1带着男2成功地躲过了警察的追捕,但是却被他的竞争者马文轻松地抢去了男2费尽辛苦想要保住的“10万块钱”。
在这一段落中,“追逐”的戏码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这一次追逐场面较之前的追逐场面更加复杂多变,追逐的对象不仅包括汽车与汽车,还有直升机。参与追逐的汽车,不仅数目众多,型号也不同,并且来自不同的阵营;追逐的地点先是在车况复杂多变的公路,后又发展到路况艰难的旷野。所以,在追逐中有着更多惊险场景的出现,在短短的近3分半里,男1开的车总共有11次急转,5次跃起,3次飞速下坡,3次漂移,2次急刹,1次严重撞击。至于参与此次追逐的警车更是跟着主人公的车跃起、降落,更是因为车型和车技的限制,在旷野追逐的时候上演了一番惊险刺激的群车大乱战,最终损失惨重。
当然,也应该看到,在这一段落中,镜头设计和剪辑在呈现惊险动作场面中的作用。首先,移动镜头和剪辑的数量与密度上的增加,带来了影片节奏的提升,紧张感的增加。在这近3分半的时间里,总共有114个镜头,其中移动镜头有70个,包括摄影机移动和摇镜头,平均每1.85秒就有一次镜头切换,每3秒就有一个移动镜头。甚至有些段落中几乎全是移动镜头,在剪辑上也几乎就是近景和全景的反复快速切换,让观众从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感受这段公路追逐的刺激、惊险,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这刺激感觉“根本停不下来”。其次,一些别具匠心的镜头和剪辑设计,同样加深了这一段落的惊险刺激感觉。在这一段落中,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是公路追逐,后一部分是旷野追逐。在公路追逐上,几乎全是移动镜头,而这些移动镜头也几乎全是架在飞驰汽车之上的镜头。在这样的镜头中,要么呈现的是主人公恐惧、紧张的面容,要么就是汽车扭曲变形的飞驰,而在他们旁边则是因为镜头快速移动而虚化了的景物。更刺激的是,甚至会突然插入一些主观镜头,将观众代入影片中,给予观众强烈的刺激。而在旷野追逐中,固定镜头的数目明显增加,并且固定镜头的角度多变,有平视、有俯视、有仰视。尤其是低角度的固定镜头,让汽车在镜头上部飞驰,使得汽车显得又大又快。
在剪辑上,多数按着“感知—回应”的模式,将“动作场面”进行细致而有条理的切分,加强剪辑的准确性,使得影像进行着“规范运动”,呈现“感官震撼”的电影韵味。
3 结语
电影中的“运动”有四种面貌:“具象运动”“纯粹运动”“规范运动”和“脱轨运动”。在电影的实际创制中,一部影片的创作者会根据自己对“电影韵味”的追求去使用和调整这四种面貌,任何一种面貌都可以成就韵味无穷的电影。本文通过对《午夜狂奔》“动作场面”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马丁·布莱斯特在“动作场面”的整体创作上是一位优秀的导演,他所导演的动作场面富有动感,充分地给予了观众感官上的震撼;第二,在“动作场面”中,马丁运用“运动”不仅呈现了感官上的“震撼”,而且也展现了人物身上的生命意志、喜乐忧伤乃至道德情操,甚至还有一些说不清的情韵。而这些都是导演运用电影中的“运动”呈现的“电影韵味”。
参考文献:
[1] 徐辉.电影中“运动”的四重面貌[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5):10-17.
[2] 徐辉.电影镜头的内蕴[J].郑州大学学报,2011(1):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