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鸟朝凤》谈中国传统技艺的囹圄

2017-04-05 19:18李永文
艺术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百鸟朝凤

李永文

摘 要:文章以逼仄的视角对电影《百鸟朝凤》进行解读,主要集中表现为传统技艺和德行的传承,并由此展开来谈中国传统技艺所面临的囹圄。

关键词:《百鸟朝凤》;传统技艺;德行;囹圄

时下的电影市场千姿百态,不同类型的电影丰富着我们的影像世界:有明星脸谱化的青春片《左耳》《怦然心动》《致青春 原来你还在这里》等;炫酷的动作电影《寻龙诀》《九层妖塔》《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根据著名小说改编的文艺片《推拿》《黄金时代》《百鸟朝凤》等。若青春片看的是明星,动作片看的是炫技,那么文艺片看的则是情怀。然而,却鲜有人为情怀买账。2016年5月,《百鸟朝凤》的制片人不惜以下跪的方式来请求院线增加排片量引来无数争议,但成功挽救了票房。水源木本,要从电影本身谈起。

1 《百鸟朝凤》梗概

“百鸟朝凤”是流传于鲁、豫、皖等地的优秀民间唢呐乐曲,因曲中多有模仿鸟鸣之声而得名。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百鸟朝凤》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成,主要讲述了在无双镇吹唢呐这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其绝不止于娱乐,更是在办丧事时借以此曲对已故者人生的一种评价,德高望重者方有资格被吹颂“百鸟朝凤”。在当时,会吹奏和被吹奏“百鸟朝凤”都是一种荣誉。而唯一会吹“百鸟朝凤”的焦三爷对于收徒并传承其技艺有严格的标准,他的焦家班不乏吹唢呐的人才,在聪明伶俐的蓝玉和朴讷诚笃的游天鸣之间,焦三爷最终选择了游天鸣继承“百鸟朝凤”,并成立游家班。受社会的变革、外来文化的渗入、价值观的更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唢呐这一技艺逐渐式微,而两任班主却努力坚守技艺传承。

有人说它剧情老套,不合时宜,拍摄技法平庸,与同期上映的美国大片画面效果相去甚远。然而,真正的艺术通常不会只停留于故事形象本身,满足表面的视觉需求,更是对现实生活的影射,是对深层次意识形态问题的探究。影片没有时下大热的明星脸,没有震撼的特效和奢华的画面,但以朴实而犀利的视角剖析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中所面临的窘境,引人深思。

2 《百鸟朝凤》引发的反思

2.1 技艺的传承

影片中,唢呐只是其叙事寓意的载体,一个写实主义的缩影。它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民俗技艺。这个技艺最初受人尊重,焦三爷坐在太师椅上吹奏《百鸟朝凤》前会受东家的“接师礼”,即叩拜礼。可谓是风光无限,这也是游天明的父亲希望游天明学唢呐的主要原因。此技艺一生只传授一个徒弟,焦三爷对前来拜师的学徒的选择尤为苛刻。有人崇尚礼遇时的风光,有人则鄙夷卖弄技艺的低微。游天明在河边练习吸水时,两个路人的对话不经意表露出世人对于“传统技艺”的态度。在传统社会里,乐户本是“贱民”,这种思想上固有的成见为后来唢呐技艺的没落埋下伏笔;外来文化的冲击,洋气的西式乐队和时尚的美女赢得青年人更多的关注和喝彩;时代变迁,在微薄的吹奏费和生存的压力下,焦师傅的弟子们纷纷外出打工,游家班逐渐解体,没有人愿意继续吹唢呐,唢呐成为街头乞丐的求生工具,最终又被文化局看中,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影片中,吴天明用写实的手法和独特的视角审视着这一切,勾画了唢呐技艺式微的过程。

影片之外,是唢呐所代表的传统技艺面临的复杂的“现代性”。“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反观当下,许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技艺的发展也面临同样的窘境,面临失传的囹圄,究其原因,大抵和影片中的唢呐命运类似。

首先,多元文化的交匯在拓宽人们视野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中国式的感知大体属于波的层面,较关心能量及其转换的动势,而非形体与粒子。物质或能量、粒子或波动,代表对同一个世界的两种不同的感知方式。”[1]若把“波”理解为文化场域,形体与粒子是具象,能量及其转换的动势则是抽象,这种从范畴到概念,从复调到和声的思维逻辑有着“泾渭之隔”。我们附着在时代的关系网下,总是喜欢追求各种新鲜事物,而传统技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帽子下却渐行渐远。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讲述了会皮影戏的乡下杨老头,与国外归来的“洋孙子”之间的观念碰撞。这个“洋孙子”爱吃汉堡包,爱玩蜘蛛侠,对中国的文化一无所知,对爷爷的独门技艺——皮影,更是不解。反思当下的孩子不也是爱吃汉堡包、爱看蜘蛛侠吗?甚至都快分不清何时吃汤圆、何时吃粽子了。极少亲眼领略过皮影戏,面对这些陌生的技艺好似博物馆里的吉光片羽。其次,这种窘境从现实上探究是生存和技艺的矛盾。影片中,学徒没有经济来源,学成后还要看消费者愿不愿意买账,而熟练一项技艺,是需要不断地锻炼与坚持的漫长过程,单靠有国家的扶持并不足以满足一个普通学徒的生存条件,文艺和技艺的传承也需要物质条件作为支撑。再者,传承模式的单一。“‘唢呐一响,百鸟为王,一生只传一人。”这种单一的模式束缚了传统技艺的发展,如南京的绒花,靠赵师傅在十几平方米的房间里制作和教授制作知识,这种小作坊的模式并不利于多人的学习与参观。最后,思想观念的偏见。在古代,匠人地位低微,拥有某种技艺被认为是“奇技淫巧”。《周书·泰誓下》中曾记载:“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韩非子·饰邪》中有:“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志,惑乱之道也。”[2]《庄子·马蹄》更是把工匠称之为是“残害自然的罪人”:“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3]《庄子·胠箧》提出:“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3]“工倕”指的就是“巧匠”,意思是毁掉工匠的工具,乃至工匠的手指,可见对匠人的排斥与否定。虽时移世易,但中国是个讲究“血统”的“宗法伦理道德社会”,在宗法思想传统中,知识文化的唯一用处是“读书做官”,即“学而优则仕”,唯有读书才能做官,唯有做官才能“荣宗耀祖”,才能有“面子”,这就从知识文化层面“规定”了“从政”是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几千年的宗法伦理道德教育和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使中国的“文化人”绝少有立志以“技术”为终身研究或终身职业的。[4]

2.2 德行的传承

雄鸟为“凤”,五采而文,首文曰“德”,百鸟之王。影片中所要表达的另一个维度便是“德”,也是精神。一方面焦师傅对于所收之徒,必须有“德”,两个徒弟中,一个是天资聪慧的蓝玉,另一个是表面笨拙,秉性淳朴的游天明。最终他选择游天明作为继承人,因为传统行当有它的伦理和规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德行高于技艺,所谓“立德天地,以为不朽”。也正是这种德行,使得天明一直坚守对师傅的承诺。另一方面,是唢呐匠自己的德行。在电影中,只有生前德行极高的亡者,方可被吹奏《百鸟朝凤》,作为普通民间匠人的焦师傅,通过所持的技艺掌握了“生死盖棺定论”、道德评价的最大权力。开篇,焦三爷拒绝了在农村里占据着庞大政治、经济权势的小农宗族势力的重金酬劳,坚决不吹“百鸟朝凤”,不为金钱诱惑,是谓立德。末了,焦三爷拼尽最后一口气,即使吐血,宁可自己一死,也要为带领大家打过日本、剿过土匪、修水库却被压断肋骨的老人吹奏一首“百鸟朝凤”,不因性命所限,是谓立德。这便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讲究的德行,知行合一,惠泽被于无穷。焦三爷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别盯着钱,盯着唢呐。”因为真正的艺术,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听的,不谄媚于他人,不屈服于时代。影片强调的是人的精神,追求应高于现实,不局限于现实的束缚,这便是匠人的德行。当焦三爷得知文化局局长邀请天鸣录唢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立即要求徒弟去,并卖牛让天鸣置办“新家伙”,如影片中所说的:“既然是匠活,就要有人担起责任,把这活传承下去。”这是对技艺的德行——热忱的坚守。

古人看德重于艺。《乐记》重德,“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5]是说德是人性的根本,乐只是德的形式。《礼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5]也强调德高于艺。面对当下资本裹挟、效率至上的现实,我们更应该传承匠人的德行,传承传统技艺。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一群人专注于打磨自己的技艺,几代人倾尽心血做一件事。负责木器修复的屈峰老师说,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进行感悟,他已经把自己融入其中。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正是他们对技艺的这份坚守,才使得我们看到令人喟然长叹的文物,更看到了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在日本电影《红鳉鱼》中,表述了与《百鸟朝凤》相似的故事,片中立川谈春拜立川派的立川谈志为师,学单口相声,经历种种困难,终于学有所成,最终得到观众认可。《入殓师》中失业的大提琴师偶然当上了一名葬仪师,通过他超凡的化妆技艺,最终赢得他人及家人的认可。他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手工制品的美在于它们是融入日常生活,理所当然存在的东西,一直舍弃不了的东西,你从不愿放弃的东西。”[6]传统技艺也如此,它需要有德行的传承。虽然当下有诸多传统手艺的再创造,不失为传承文化的途径,但大多是以设计师为主导,手艺人只是从旁协助,技艺知识与当地文化结构逐渐剥离,技艺传承者最终沦为传统形式的生产工人,丢失了传统技艺文化的韵味。比如,近年来苏州镇湖苏绣的绣娘,随着市场的发展,她们变得与批量生产产品的工人无异,其作品早已不再是纯粹的匠人创作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3 结语

看电影,也是个寻根的过程,有些电影是一副光怪陆离的浮华表象,有的电影是一场快餐消费的角逐,而有的电影则发人深省,《百鸟朝凤》则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契机,新时代宏阔的文化背景下,我们面对传统技艺的式微,該何去何从?“技艺,是人在宇宙中为自己找到的位置。”对于电影,导演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却遭受了观众的诟病,你可以不支持,但请不要谩骂。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其编制的“意义之网”所用的材料和方式都不同:有人用权力,有人用金钱,有人用色彩,有人用声音,有人用语言……而对于传统文化技艺,我们需要传承与坚守,也需要观众,你可以不讴歌,但请不要亵渎。

参考文献:

[1] 关于感知[DB/OL] . http://www.weibo.com/p/1001603773194950575267?mod=wenzhangmod.

[2] 韩非子.贾太宏译[M].西苑出版社,2016:125.

[3] 庄子,思履.庄子[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92,95.

[4] 刘道广,许旸,卿尚东.图证《考工记》[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

[5] 朱彬(清).礼记训纂[M].中华书局,1998:582,567.

[6] 赤木明登(日).造物有灵且美[M].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22.

猜你喜欢
百鸟朝凤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看淡形式传统创新
莫让《百鸟朝凤》下跪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