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海城高跷秧歌主要行当“老?”的表演特征

2017-04-05 18:23孙艺
艺术科技 2017年1期

孙艺

摘 要:海城高跷秧歌是一种深受民众欢迎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是集音乐、杂技、戏剧、舞蹈为一体的艺术,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海城,无论是祈福祭祀,还是赛会迎神、节日、庆典,都需要高跷表演,由此可见海城高跷秧歌在海城具有重要的地位。探析海城高跷秧歌主要行当“老?”的表演特征十分重要,有利于促进海城高跷秧歌的发展。

关键词:海城高跷秧歌;“老?”;表演特征

0 前言

“老?”为东北方言,是老伴、老太婆的意思,在海城高跷秧歌中,“老?”是彩旦形象,是海城高跷秧歌中的典型形象,具有重要的地位,担负着传承文化、体现文化价值、彰显文化内容的重要作用。基于此,研究海城高跷秧歌主要行当“老?”的表演特征,根据表演特征研究“老?”在海城高跷秧歌中的价值至关重要,有助于海城高跷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提高海城高跷秧歌的知名度,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

1 海城高跷秧歌典型人物的形成与发展

高跷秧歌是在东北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双腿上绑上高跷,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深受群众的喜爱。在一般情况下,海城高跷秧歌主要由14~16人组成,是迎神赛会、节日庆典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1]随着海城高跷秧歌的不断发展,其独特性日益凸显,海城高跷秧歌的独特性主要在于典型人物的形成与发展,下面进行详细阐述。海城高跷秧歌典型人物的形成具有阶段性,最初,秧歌本身没有典型人物,人物也没有典型个性,都是清一色的扮相,除了外貌与性别,没有其他差别,也无人物扮相的区分,更无法展示人物的个性。简而言之,当时高跷秧歌还未发展出典型人物特征,都是清一色的人物形象。之后,受到戏曲对秧歌的影响,高跷秧歌中逐渐增加了典型人物的扮相与表演,使海城高跷秧歌更具特点,人物特征更加明显。此时,人物扮相主要借鉴了戏曲行当中的扮相。

“老?”主要形容男性的老伴,是彩旦打扮,老太婆形象,在众多曲目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通常较为诙谐、幽默,主要代表作《王婆骂鸡》《铁弓缘》中的王氏与茶婆形象。[2]海城高跷秧歌典型人物的发展,尤其是“老?”的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第一阶段,清咸丰十年至清光绪十六年。此时期,海城高跷秧歌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数由十余人增加到三十余人,并在早期秧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秧歌艺人,促进了海城高跷秧歌的长远发展,并在长期发展与实践过程中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形成了多元化的表演性艺术,以便适应市场化需求,促进技术的多样化发展,方便传统秧歌文化的传承。此时期,秧歌的形式主要是舞蹈。在表演中,歌唱表演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舞蹈比重越来越大,构成了相、逗、浪、扭等技法要素,展现出了高跷秧歌的表演特色。第二阶段,建国以后。建国以后,文化艺术得到了复兴与大力支持,海城高跷秧歌也迅速发展,并且不断进行创新与改变,丰富了艺术形式,使得舞蹈气氛更加火爆,更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第三阶段,新世纪开始,海城高跷秧歌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 “老?”在海城高跷秧歌中的主要价值

“老?”的形象来源于东北农村,是东北农村保媒拉线、说长道短的老妇人形象,较为风趣幽默,形象活泼生动,是农村老太太的生活写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是海城高跷秧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典型人物“老?”在海城高跷秧歌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凸显地域特色,“老?”作为稳定的人物,囊括了丰富的人物性格,是当地人民的真实写照,不仅具有海域特色,还是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体现,是海城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域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传承舞蹈文化,海城高跷秧歌艺术是以民俗舞蹈为底蕴的,因此其有效地传承了舞蹈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舞蹈的多样性,增加了舞蹈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海城高跷秧歌主要行当“老?”的表演特征

3.1 形象特征

“老?”是海城高跷秧歌中不可或缺的典型人物形象,虽然在秧歌队伍中没有固定角色,但是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形象特征如下:“老?”的形象特征主要以《王婆骂鸡》的形象为典型代表,诙谐、幽默,手持棒槌或者烟袋,表演夸张、表情丰富、扮相奇异。由于“老?”形象能够极大引起观众的兴趣,因此可以在队伍中随意走动,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老?”的人物形象来源于东北农村老太太,其人物形象的核心就是保媒拉线、说长道短。

3.2 动作特征

“老?”的舞蹈动作与东北秧歌动作差不多,扭法是一样的,夸张而不丑,带着一种喜庆的感觉,能够带给人喜悦的感受,主要特征就是大扭大浪。“老?”在风格处理上独具特色,时而嬉皮笑脸,时而羞羞答答,风格变化大,形象丰富。“老?”的动作多为十字步以及走圆场,静止时多为小碎步,手指动作多为手绢花,似女子舞蹈时的表演形态,较为妩媚。“老?”的动作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第一,舞蹈动作多为表演型舞蹈动作,以扑蝴蝶为例,从发现蝴蝶到小心翼翼地靠近蝴蝶,再到去捉蝴蝶,一系列动作都具有表演性。在戏剧中会呈现出层次性,一波三折,再加上“老?”表演中到位的表情表演,从没捉到蝴蝶的沮丧到捉到蝴蝶的开心,表情到位,具有一定的表演特性,情节丝丝入扣,表演惟妙惟肖。

第二,棒槌的舞法与执法,首先握住棒槌,其次反握住棒槌,之后捏住棒槌,之后经过单指棒、双指棒、分指棒、双抱棒、双掐腰等动作完成棒槌的舞法与执法,体现出“老?”的动作特征。[3]

第三,烟袋的执法与舞法,首先端烟袋,其次夹烟袋,表演者用右手的虎口夹住烟感的中端,之后绕烟袋花,端着烟袋做挽腕儿,最后端着烟袋用手腕划八字,以上就是烟袋的执法与舞法动作要领。

4 结语

海城高跷秧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海域特色,不仅继承了东北秧歌的精髓以及表演风格,还构建了丰富的典型人物形象,增添了艺术气息与文化价值。由此可见,研究海城高跷秧歌主要行当“老?”的表演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欣欣.探析海城高跷秧歌典型人物扮相“老”的表演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02).

[2] 张淼.辽南高跷秧歌与人物扮相的溯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03).

[3] 王昕.广采博收 神韵依存——浅析李瑞林、战肃容教授东北秧歌教材建构的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