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尔逊别克·热合买提汗
摘要:研究定植密度对不同生育期油葵产量的影响。2015年6月选取早熟、中早熟、中熟和晚熟四个杂交油葵品种进行试验,每个品种分别设计四个不同的定植密度,对比每一个油葵品种最适合定植密度。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四个不同生育期的油葵品种,最合适定植密度分别是早熟品种每亩定植4466株,中早熟品种每亩定植3706株,中熟品种每亩定植密度3173株,晚熟品种每亩定植密度为2780株。不同生育期的油葵品种获得最高产量的定植密度是不同的,在具体生产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种植密度,这样才能保证获得而高产。
关键词:油葵;定植密度;生育期;产量;影响
近些年,新源县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作业补贴、农机科技项目,加强重点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结合各乡镇产业结构调整,在哈拉布拉乡建立了万亩机械化油葵示范区,油葵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为更好促进油葵产业向前发展,本文探究了定植密度对不同生育期油葵产量的影响,现将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选取
本次试验于2015年6月在哈拉布拉乡建立了万亩机械化油葵示范区捏内进行。供试土壤为弱酸性,有机质含量2.4%,全氮含量为0.118%,全磷和全钾含量分为为0.74%和1.76%。实验品种为当地农业科研单位提供的油葵品种。其中早熟油葵品种为新葵16号,中早熟油葵品种为F51,中熟油葵品种为S606,晚熟油葵品种为CX118。所有品种均为杂交油葵品种。
1.2 试验设计
本次试验过程中分别设计了五个定植密度处理区域,分别为每亩4446株、3733株、3173株、2780株和2466株,各个定植密度相对应的株距分为25 cm、30 cm、35 cm、40 cm和45 cm。各个区域的处理行距均为60 cm,每个处理区域小区长度为6 m,6行区,重复三次,处理区域随机排列。在播种过程中每亩施入磷酸二铵10 kg作为种肥。不同处理区域除了种植定植密度不同之外,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均应该采用统一化措施进行,避免引入其他杂质。油葵进入现蕾期之后,每亩追施尿素15 kg。各个处理区域油葵成熟之后,分别收获第三行和第四行中中间的20个成熟油葵进行晾晒,清选之后计算单产,然后实际收获产量计算小区产量。
1.3 测定和分析方法
土壤样品按照《土壤农化分析》进行分析,土壤的pH值采用电位法确定,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采用加热法确定。土壤中纯氮、氧化钾和五氧化二磷采用凯氏定氮法、高氯酸消化、钼锑抗比色法、氢氧化钠熔融、火焰光度计法、碱解扩散法、碳酸氢钠提取法进行测定。
1.4 数据统计
本次试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收集,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分析
籽粒产量的高低是衡量油葵产量和经济效益极决定性因素之一,对表1数据分析发展,不同生育期的油葵品种,其籽粒产量随着定植密度变化的趋势也是各不相同的。
对于早熟油葵品种为新葵16号来说,当定植密度为每亩2466株时,其小区产量为5.50 kg,随着定植密度的增加,小区油葵的产量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当定植密度为每亩4446株,其小区产量为9.74 kg。
对于中早熟油葵品种为F51来说,当田间定植密度在每亩2466株时,其小区产量为6.65 kg,随着定植密度的增加,小區内油葵产量呈现升高趋势,当定植密度达到每亩3733株时,产量最高,为9.80 kg。当定植密度进一步增加到每亩4446株时,产量下降。但产量仍然高于每亩2466株的定植密度。
对于中熟油葵品种为S606来说,当每亩定植定植密度为2466株时,小区产量为6.76 kg,随着定植定植密度的增加,小区产量也在显著增加,当定植密度达到每亩3173株时,产量最高,为9.71 kg,随后随着定植定植密度增加,产量进一步下降,但都高于最低定植密度。
对于晚熟油葵品种为CX118来说,当每亩定植密度为2466株时,小区油葵产量为7.53 kg,随着定植密度增加,产量也在增加,但当定植密度达到每亩2780株时产量最高,为9.94 kg。当定植密度进一步升高,产量逐渐下降,当定植密度为每亩4446株时,产量低于最低定植密度,为5.52 kg。
3 结论
定植密度是影响油葵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定植密度的变化极显著的影响着油葵产籽量。不同生育期油葵有自己最佳的种植密度。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生育期的油葵品种的产量对密度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不同生育期最佳定植密度也存在很大不同。早熟品种应该密植,晚熟品种应该稀植。在具体种植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科学选择合适的定植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