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昌+陈韵+彭雅莉
摘 要:吴川飘色是雷州半岛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当地文化的剪影。本文对吴川飘色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其造型艺术上的魅力,提出了从飘色原型符号、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色彩服装等方向进行拓展和延伸,对其观赏旅游模式进行补充,使其能够在湛江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上开辟新的路径。
关键词:吴川飘色;造型艺术;旅游工艺品;飘色艺术
飘色是一种融服装、技艺、戏剧、色彩、藝术、宗教信仰于一体的南方传统民俗艺术,是雷州半岛极具代表性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如今已经成为吴川当地人春节期间最热闹的年例①活动。飘色是当地文化和民间艺术的瑰宝,它扎根于民间,深受当地人的喜爱,是湛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符号。湛江作为旅游大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本文将从造型艺术和文化的角度去挖掘飘色艺术在旅游工艺品中的融合和发展。
1 吴川飘色中的造型艺术
飘色起源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广东省吴川市,是吴川民间艺术“三绝”(飘色、泥塑、花桥)之一。吴川濒临南海,自然灾害频繁,以捕鱼为生者众多,群众信仰佛教诸神、道教俗神、地方保护神,崇拜北帝、妈祖等海神。飘色兴起于民间,是当地人祈求神灵庇护、企盼丰年的祈福活动。在现代,吴川保持了举办年例祭祀仪式的传统,飘色就是其中极具影响力的年例活动之一。“飘色”一词取自广东白话,是经过了精心设计装饰、以隐蔽色梗支撑人物凌空的造型艺术。[1]最初,飘色与游神赛会相关,经历了从神灵神像出游,到抬化装为神圣人物的儿童出游,进而发展成为民间游艺活动的过程,其已成为吴川市元宵巡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现代的飘色(如图1)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色柜、色梗和色芯。[2]色柜是飘色中人物造型的支撑台架,扮演者定型凌空而飘,下面的人物叫“屏”,上面的人物叫“飘”,“屏”与“飘”靠一根隐藏的色梗,将人物安稳地固定在色柜上。这些色梗通常由钢条、铁管焊接而成,色梗之所以看不见,其实并非消失,而是被巧妙地隐藏在服饰、羽扇、刀枪、鸟兽之中。由于色梗“伪装”得甚是巧妙,一般人很难看出其奥妙何在,被誉为“东方的隐蔽艺术”。[3]它运用力学知识巧妙地支撑人物重量,使造型人物凌空而起,极具震撼性。而色芯,就是“屏”和“飘”的扮演者“色仔”和“色女”,他们大多是7~9岁的童男童女,不仅经过了严格选拔,还必须容貌俊俏、机灵乖巧,需要在游行过程中保持姿势和动作不变。
每一个飘色艺术造型都结合戏剧舞台,以无声的定格造型叙述故事,以鲜艳的服装、惊险而飘逸的动作、丰富的人物表情赋予造型神韵,以韵动人、以势感人,极具生命力和艺术渲染性。
吴川飘色产生于晚清,成熟于民国至解放初期,没落、沉寂于“文革”时期,复苏、发展、繁荣于改革开放以后,由原来的“转色”演变为“板色”,发展到现在的“飘色”。所谓“转色”,就是在长方形的台上装一张可以转动的板凳,化装好的儿童坐在中间,由四人抬着游行,不时停下奏乐唱曲,将板凳转一周。“板色”,则是以木板制作色台,色台上放着由纸扎成的花木亭台,一名手抱琵琶或胡琴的歌妓坐在中间,由人们抬着游行,经过社庙就奏乐唱曲。而如今的“飘色”作为民间艺术被延续和保存下来,成为吴川重要的年例活动,它是当地民俗文化风情的一个缩影。随着飘色从最初的祭祀目的逐渐转向面向大众的游行庆祝活动,飘色的道具和制作技巧、服饰等都有了较大的改观。在当地,飘色已由过去的“一屏一飘”,发展为现在的“一屏多飘”,甚至“多屏多飘”,不仅如此,还出现了“水上飘色”“多层飘色”等。[4]这种“多屏多飘”气势庞大,层次感更强。
2 飘色艺术与旅游工艺品的结合
飘色兴起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是湛江本土最具影响力的民俗文化艺术活动,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艳丽的服装、定格的惊险姿势、新颖的造型、丰富的表情和人物以及具有移动性的戏剧舞台,无一不昭示着它的艺术魅力。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鲜明的民俗文化、丰富的滨海资源等促进了湛江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而湛江作为旅游大城市,若要展示本土的特色文化,飘色艺术就可以成为其中的代表。这些年,湛江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为湛江的文化创意产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是城市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飘色是湛江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资源,它能够提升湛江的知名度,提高湛江的旅游经济质量。
随着旅游成为家庭消费中的重要一环,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大特色。但是,湛江的旅游平均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仍停留在粗放的游、逛、吃、住等传统模式上。飘色造型艺术除了吸引大众的眼球外,还应从自身出发,衍化出更多的旅游产品,给消费者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对广大游客来说,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购物,在游览过程中选购一些当地的传统工艺品作为纪念,是一种旅游的乐趣。
飘色作为当地民俗艺术活动已经闻名中外,挖掘它的内涵进行文化创意,开发旅游工艺品极具前景。旅游工艺品是当地民俗文化风情的浓缩,具有文化性、艺术性、实用性的旅游纪念品能够体现湛江本地的文化特色,能够丰富旅游经济的发展模式。
3 飘色艺术元素的应用构思
飘色原本作为一种祭祀祈福活动,是当地人民生产活动中的精神寄托体现,是吴川本土特有的文化符号;作为一种民俗艺术,它又极具艺术魅力,是一个移动的戏剧舞台,拥有独一无二的形象,是显性艺术和隐性技巧的完美融合。
飘色民间艺术活动最让人感触的是它给人的视觉冲击力,人物的造型动作和组合在整个游行活动中都由真人装扮,并始终保持一个姿势和动作。它既像传说中的武艺高强者,能凌空而飘,又像是神佛派到人间的仙使,来播撒甘露。其中,亭台、人物、服饰、故事、制作技巧、造型等元素都能进行挖掘,使其与旅游工艺品在工艺上、艺术上、文化上实现高度的融合。这样,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既能弘扬传统文化,拓展飘色旅游的广度和深度,又能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辟新的传承之路。本文将从艺术审美和文化的角度两个方面提炼飘色的原型符号,构思文化创意方向,为旅游工艺品开发服务。
3.1 形的移植
飘色中“屏”和“飘”形成的支撑结构,使人物能凌空而起,极具震撼力。将此结构进行抽象提取并移植到日用产品上,有利于设计开发出蕴含飘色意蕴的旅游纪念品。
双层烛台(如图3),以“屏”和“飘”、色梗的结构进行移植和演化,上、下两部分之间以旋转的钢结构支撑;以红色的耐高温玻璃作为灯罩,灯罩与灯座之间进行卡扣连接,以方便拆卸。这两种产品设计都是以飘色的“形”的特点,进行抽象创意而来。
3.2 动人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飘色中的“色仔”“色女”,按照舞台戏剧进行精心设计和装饰,人物表情极为丰富,它以真实的人物呈现定格的故事情节,给人以无限的视觉冲击和联想。飘色表演以人物造型为表现形式、以故事傳说为主要内容,通过站立或坐在色柜上的扮演者托起一个或多个凌空而起的扮演者来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5]。例如,《八仙过海》中的人物腾云驾雾地飘在空中,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飘色,犹如一个个流动的舞台,表演着一幕幕精彩的悲欢离合,令人唏嘘不已。这些人物形象和造型可以进行微缩,制作成玩偶和公仔,也可以融合为展示陈列品。
3.3 华美的颜色和服饰
飘色中的颜色深受粤剧的影响,服饰华美而艳丽。“屏”和“飘”、色柜、道具等主要以红、黄为主要色调,间以其他艳丽的颜色辅助,塑造了节日的喜庆、热闹的游艺氛围,具有极其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了吴川当地人对年例的热情和重视。为了扩大知名度和弘扬传统文化,每年吴川市都会举办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民间艺术游行活动,通过类似的颜色和特定环境设计合适的旅游染织用品,这同样可以丰富游客的消费方式。
4 结语
飘色艺术作为吴川雷州半岛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从晚清发展至今,历经兴衰,如今作为吴川当地人民的一种年例活动被延续和保留下来,它不仅在粤西,甚至在整个东南亚都享有盛名。飘色是被精心设计装饰的艺术品,它以惊奇的造型、绚丽的颜色、丰富的人物表情映射出当地厚重的民俗文化。本文通过对飘色造型艺术的分析,试图挖掘飘色在湛江旅游产业上的作用,提出从飘色原型符号、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色彩服装等方向进行拓展和延伸,对其观赏旅游模式进行补充,以飘色的艺术文化元素,设计湛江的旅游工艺品,从而扩大飘色的知名度,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注释:①年例是盛行于粤西地区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所谓年例,即年年有例。在粤西岭南一带,有一个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参考文献:
[1] 湛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湛江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4:1787.
[2] 雷芸.民族的瑰宝——湛江吴川飘色艺术探究[J].作家,2013(08):249-250.
[3] 袁浩鑫.湛江傩文化研究之吴川飘色造型艺术[J]. 2015(08):224-225.
[4] 罗佳.民俗艺术文化空间保护的调查与思考[J].大众文艺,2015(04):39-40.
[5] 谭桂琴.精彩绝伦与巧夺天工的民间艺术——论以戏剧情节和扮相为载体的吴川“飘色”[J].艺术研究,2011(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