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筹办婚事,因为两家天南地北,担心结婚的讲究不一样,就问未来的岳父母:“提亲需要什么礼数?”岳父母回答得很客气,大意是不讲究那些俗礼,怎么办都行,按你们的办法来就好。朋友很感动,但毕竟是大事,还是想办得周到些。就没让未婚妻知道,托人去打听娘家当地的规矩。打听出来,十万是一个比较体面的数字,朋友就如数备齐了。岳家当然高兴,整个婚事办得很顺利。
这让我想起一个听来的故事。曾经有一个年轻人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丈人家也是一样客气,礼不礼的不重要。年轻人也想表现好些,就跟未婚妻商量:“老人家那么说,我该做的还是要做到,你觉得彩礼给多少合适?”未婚妻想了想说:“十万吧,我们那边过得去的家庭都给十万。”这个年轻人愣了一下,嘴上说好吧,但是心里忽然就有些不乐意。
钱虽然多,他家也不至于出不起。可是掏了钱,心里还是有点别扭,就觉得岳父母挺虚伪:“反正是要钱,装什么大度呢?”但这点小疙瘩又说不出来,因为老人家确实也没有张过口,是自己要主动表现好的,怪谁呢?
其实这件事上,他跟前面那个朋友的情况几乎没有不同,只是顺序不一样。一种情况是,先把錢数定下来,再收到岳家的反应;而另一种情况是,先问到岳家的期望,再按照期望给钱。这么一个细微的差别,心理感受便有极大的不同。这个未婚夫若是世故一些,就不该直接去问女方,而应自己做出判断。未婚妻如果机灵一些,也不用老实回答,只要说:“给多少都可以,你看着办。”这件事就会有皆大欢喜的结局。婚是怎么都会结的,彩礼高低未必有多重要。愿意出几十上百万呢,显出的是夫家的诚意;一万两万,那就是女方的宽和。
中国人有这样古老的智慧。事先办着,话不能说。说出来就不对了。你找人帮忙,拎着礼物,张嘴就是:“哎,我求你办点事。”谁敢帮你?除非是明码标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正确的说法应当是:“有空吗?请你吃个饭。”
在我的老家,常常有这样的情况:请客吃饭,有几个不相干的人作陪。主人介绍:“这是老张,这是老王,这是老赵,我们几个当兵的时候就在一起。”
他们不是特意来干吗的,很可能就是来吃个饭,顺便把大家都陪得很开心。这也是一种特别的能力。哪里都少不了他们,是万金油一样的存在。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吗?仿佛也没有。但是遇到事情了,这样的人就管用。
一个人有求于另一个人,往往就托中间的朋友:“你认识某某吗?帮我约他出来坐一坐?”这样就够了,朋友就会帮忙张罗,而不必追问:“你找他有什么事?”也许确实有事,但未必要大张旗鼓地谈事,更何况有的事也不可能大张旗鼓。就是坐一坐嘛,能有什么事?
你看,这就是顺序的重要。“坐一坐”是人情,“什么事”则是交易。从我问“什么事”开始,就已经显得没有情分了。
有人在进入一个行业以前,必须先规划出自己的生涯路径:“我适合做这一行吗?怎么做才能最成功?”这就像在考试之前,考虑“我能考上清华北大吗”一样没有意义。且不说无法未卜先知,就算我们真的预知了答案,再做一遍明知结果的事又有什么意思呢?一个男孩预测“哪个女孩我最有把握追到手”再去追那个最有胜算的女孩,这段感情的价值又有几何?
总有些事,要像制定彩礼和请人吃饭一样,先做起来,再看结果吧。
(张秋伟摘自作者的新浪博客 图/孙小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