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平
(四川省甘孜州人民医院皮肤科,四川 康定 626000)
祛疣汤治疗扁平疣风热蕴结证52例
彭水平
(四川省甘孜州人民医院皮肤科,四川 康定 626000)
扁平疣又称为青年扁平疣,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是生长在皮肤上的病毒性、实质性赘生物,其形态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扁平隆起性丘疹,好发于青少年的颜面、手背及前臂等处[1]。笔者自拟祛疣汤治疗扁平疣风热蕴结证5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共52例,均为2015年5月至2016年10月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男20例,年龄16~53岁,平均26.2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16.5个月;女32例,年龄15~57岁,平均23.6岁;病程15天~8年,平均12个月。
诊断标准[2]:符合风热蕴结证。症见皮疹淡红,数目较多,或微痒,或不痒,病程短;伴口干不欲饮,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
用祛疣汤(自拟)。马齿苋20g,野菊花10g,板蓝根30g,大青叶15g,防风10g,白芷6g,赤芍15g,木贼30g,香附15g,薏苡仁30g,甘草6g。瘙痒酌加地肤子、白鲜皮,病程较长、皮损颜色较深酌加玄参、牡蛎、浙贝母,夜寐不安、失眠多梦酌加珍珠母,酸枣仁,夜交藤,大便干燥加火麻仁、柏子仁。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连续服药4周,每周复诊1次。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治愈:皮损消退,无新发皮疹。显效:皮损大部分消退,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皮疹较前变平,消退30%以上或有少数新疹出现。无效:皮疹无变化或消退不足30%。
治愈15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2%。
杨某,女,24岁,2015年8月20日因颜面及双手背散在扁平丘疹3年余就诊。无明显诱因颜面及双手背出现扁平丘疹,瘙痒不明显,逐渐增多,曾于多家医院(具体不详)就诊,诊断为“扁平疣”,行液氮冷冻、阿昔洛韦注射液皮损下注射、包埋等治疗(具体不详)无效。既往史无特殊。诊见颜面及双手背散在褐色粟粒大小扁平实性丘疹,表面光滑,高出皮肤,触之碍手,边界清楚,互不融合,瘙痒不明显。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口干、口苦,纳眠可,二便正常。诊断为扁平疣。辨证为风热蕴结证。用祛疣汤(自拟)。马齿苋20g,野菊花10g,板蓝根30g,大青叶15g,防风10g,白芷6g,赤芍15g,木贼30g,香附15g,薏苡仁3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服药10天后轻微瘙痒,皮损轻微发红,部分皮损变薄。治疗20天后瘙痒消失,皮损基本消退,仅有部分色素沉着。上方加二至丸,连服2周,停药后一切如常,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扁平疣属中医“扁瘊”范畴。古代医家对疣早有认识,但多未将扁瘊从疣中单独列出讨论。中医认为本病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或脾失健运、湿浊内蕴、复感外邪、凝滞肌肤所致[4]。本病的发生与皮肤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有关,主要由HPV1,4,3,10,27,41等引起。
祛疣汤方中马齿苋、野菊花清热解毒利湿,板蓝根、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防风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白芷祛风燥湿,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木贼、香附疏肝解郁散结、清肝明目,薏苡仁健脾、除痹止泻,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表,解毒散结之功。经临床多次验证,祛疣汤治疗扁平疣风热蕴结证疗效满意。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1.
[2] 李曰庆.中医外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68.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61.
[4] 欧阳恒,杨志波.新编中医皮肤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74.
R275.925.2
B
1004-2814(2017)04-0368-02
201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