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仔鸡传染性矮小综合症的防治

2017-04-04 12:15刘国信马海军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
兽医导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呼肠肉用仔鸡

刘国信 马海军/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

肉仔鸡传染性矮小综合症的防治

刘国信 马海军/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

肉用仔鸡传染性矮小综合症是引起肉用仔鸡严重生长抑制的传染性疾病,因此又称为鸡传染性发育障碍综合症、营养吸收不良综合症、苍白鸡综合症、直升飞机病、骨脆病等等。由于该病发生原因错综复杂,在临床诊治上比较棘手,近年来对肉鸡养殖业危害较大,给养殖场户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一、发病原因

1978年本病率先在荷兰发现,随后欧美、澳大利亚、日本、南非等国也相继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也有本病报告,之后发病范围不断扩大,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到肉鸡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该病发生原因复杂多样,目前业界尚无一致的看法,仍未鉴别出确切的病原。多数研究认为病原可能是呼肠孤病毒,因为经人工感染一日龄雏鸡可引起轻度症状,若用克隆化的呼肠孤病毒,可使之发生中等程度的症状。也有人认为可能是多病原,即除有呼肠孤病毒外尚有更重要的致病因子,或者空肠变形杆菌也起着一定的致病作用。还有的研究人员分离到类似肠道病毒的颗粒,也有人分离到细小病毒、嵌杯样病毒和禽反转录病毒等多种病毒,但是这些病原微生物经人工感染雏鸡,均未获得明显的佐证。

近年来临床诊疗和进一步研究表明,VD和钙的缺乏对本病也有加剧作用。还有的研究指出,患病小鸡多来源于小母鸡或开产过早的青年母鸡。种蛋的质量、大小以及孵出最初几天的调养管理,都直接影响该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如果拥挤、育雏温度改变,较小的雏鸡得不到充足的饲料与饮水,营养缺乏,个体会更小,而这些仔鸡更容易感染发病。因此,业界倾向认为该病有可能是一种或多种病毒性病原与环境、管理或营养性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效应而引起。

本病以消化道水平感染为主,小鸡可因误食病鸡的粪便及受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发病,同时通过种蛋垂直感染的可能性也存在。发病日龄最早可见于3~7日龄,发病率可达5%~20%,6~14日龄死亡率最高。另外,本病在流行病学上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在一定地区内持续存在,有的每批雏鸡都可发生,有的周期性地出现,而且其严重性和流行频率在各鸡场之间表现也不一致,因此给临床正确诊治带来一定困难。

二、临床症状

本病可发生于肉鸡、蛋鸡和火鸡,但以肉鸡发生严重,特别是3周龄以内的幼龄肉用仔鸡常见多发,最早可发生于3~7日龄,最初症状可见发育不均,一般4日龄时即可见到,1~2周龄时更为明显,典型病例全群约有20%发育停滞。

临床上以个体矮小瘦弱,精神倦怠,羽毛蓬乱,生长停滞,发育受阻,腿部疾患为特征,素有“小僵鸡”之称。急性病例突然表现两翅下垂,啄食粪便,饮欲增加,水样腹泻或排出棕黄色黏液性粪便,体重迅速下降,有的两腿抽搐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而死。多数病鸡可转为慢性,食欲尚可,但腹部胀满、下垂,羽毛发育异常,失去光泽,头颈部常留有未褪的绒毛,主翼羽换羽延迟,羽毛蓬松不整,时有断裂,形象如直升飞机状;4周龄时病鸡体重仅为健康鸡体重的一半左右,3周龄以上病鸡骨变化较明显,表现站立无力或瘸腿,嘴、脚苍白,色素消失。部分病鸡4~5周龄康复,但7~8周龄仍小于健康鸡。

三、剖解变化

剖解以消化道的变化最为明显。小肠和胰腺是受侵害严重的靶器官,导致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明显低下,当胰腺严重受损时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导致脂溶性VA、VE、VD3和VK等缺乏。剖解可见,整个肠道贫血、苍白,扩张,大肠有大量的消化不全的食物。盲肠充满黄色带泡沫样物质,胰腺早期病变见于小叶边缘,特别是十二指肠近端变圆,腺体缩小,苍白、坚硬。法氏囊和胸腺萎缩,腺胃肿胀,胃壁增厚有炎性反应。股骨、胫骨发育迟滞,骨变形、肋骨头肿大,呈佝偻病念珠样变化,大腿骨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或断裂。

一般根据特征性的临床与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以致不同的鸡群中所发症状也不一致,临床上应与肠毒综合症、低血糖尖峰死亡综合症、球虫病、腺胃型传支等病相鉴别。

四、防治措施

由于病原还没有完全弄清,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定期全面消毒,保持舍内空气流通,降低饲养密度等有可能减轻本病的危害;而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有助于控制本病的发生、传播与流行。

总结临床经验得知,本病发生有几个特点:即温度低的比温度高的易发病,光照短的比光照强的易发病,饮水不充足的比饮水充足的易发病。肉用仔鸡对生活环境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其既受温度、营养的影响,也受光照、空气湿度、密度、卫生等方面的牵连,所以在管理方面要尽可能给其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注意改善其生活条件,这对于防控该病意义重大。

1.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适宜的温度。温度对于肉用仔鸡的生长、饲料摄入量和躯体的构成来说是重要的因素。在对肉鸡日常管理中,既要格外注意鸡舍的保温,又要加强舍内空气的流通。雏鸡出壳时的体温较高,一般达到39℃~41℃,当外界环境温度与雏鸡体温相差悬殊时,容易发病造成雏鸡死亡。

由于前两周龄雏鸡的体温调节机能很不健全,这个时期主要依靠环境温度的适宜来保障生理的需要,来保证体温调节机能的健全发育。雏鸡出生后一周龄时期要求有较高的环境温度,特别是双脚和胸腹接触面的温度,这时期适宜的环境温度应为35℃左右,以后随着日龄的增长,环境温度逐渐减低,如果此时期温度过低,则容易发生矮小综合症。

2.严格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定期全面彻底消毒。为防止病毒的传播,平时要搞好环境卫生,定期全面消毒,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要求每批鸡进出前后,都要在密闭条件下,用福尔马林对栏舍、饲养用具等进行彻底的熏蒸消毒,同时更换消毒过的新垫草。有试验证明,鸡舍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后,病鸡淘汰率可由7%下降到1%左右。特别是对感染过的鸡舍和饲养用具等经过彻底冲刷后,再以10%的福尔马林液喷洒消毒,可明显减少本病的发生。

3.将患鸡分成小群饲养,全群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硒。鸡的营养状态与免疫机能密切相关,将患病小鸡分成小群饲养,提高饲料营养水平,病情则会明显好转;同时在饲料中添加硫酸铜、微量元素硒,增加VA、VE、VD3的用量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可抗应激,有助于缓解病情,促进康复。

4、实施免疫预防,发挥交叉保护作用。矮小症的发生原因错综复杂,可能是多病原引起。特别是呼肠孤病毒虽然与矮小症有一定的关系,但呼肠孤病毒究竟是继发病原,还是原发病原,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尽管如此,实践证明,肉用种鸡在产蛋前接种呼肠孤灭能疫苗,对子代商品肉鸡仍能发挥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使发病率下降;对于商品肉用仔鸡,在一周龄接种呼肠孤疫苗也可提供一定保护。

猜你喜欢
呼肠肉用仔鸡
呼肠孤病毒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肉仔鸡腹水的诱发因素与防治
肉仔鸡的生产特点及饲养管理
现代化养殖场肉用牛饲养管理要点解析
兽用陈皮口服液对肉仔鸡生长抑制治疗效果分析
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肉仔鸡皮下水肿型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简述猪呼肠孤病毒感染防治
草鱼呼肠孤病毒096 vp4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肾细胞中的表达
季节和体重对肉用绵羊超数排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