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对园林景观规划的影响初探

2017-04-04 13:45王胜永
山东林业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儒家文化规划设计园林景观

王胜永,倪 欢,李 蕾,徐 杨

(山东建筑大学 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1)

1 儒家文化的生态环境与生态美学思想

儒家文化中的生态环境思想最早便是由孔子提出的,其独特性和开创性都为我们今天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依据,是当代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的有益参考。孔子从社会环境中体会而得出的文化理念都是从实际出发,应用性强,不仅具有合理性客观性,同时还存在着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到的联系,从仁爱角度提出人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孔子虽敬重天地,但也不以其为所有,他相信人与天地自然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孔子提出了天地自然是客观实在的存在,“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天命》),自然界(天)并无神秘性。正如其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论语·阳货》)自然之天虽不曾言说,但天命的客观必然性的存在和作用则是毋庸置疑的。孔子不认为天地是神的存在,提出了其是有着四时变化规律的自然规律。四时运行,万物生长都有着起特定规律,这便是不可逆的自然规律。如果违背天命,抗拒自然规律,使四时逆转,万物夭逝,这无异于自取灭亡,所以“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孔子提出天命观,要知天畏命,强调智者不应违背四时规律,应顺应天地变化之意,不逆自然而行进,从而可以无大过,从心所欲不逾矩[1]。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越发的重视生态问题,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值得借鉴的思想理论。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并流传至今,其自身魅力与价值毋庸置疑。多数人认为儒家文化中重点讲求人伦关系,而忽视了儒家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2 儒家哲学意识对园林景观规划的影响

2.1 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具备的儒家生态哲学意识

现代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现代化科技的日益普及,但是,人们在享受科技进步使生活日益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文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却以伤害自然为代价,这是最不应发生的。有些伤害是不可逆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应反思自身,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哲学观念,这种理念,早在先秦的儒家文化中已经得以体现。儒家文化提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认为人在自然中地位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无权成为自然的主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协调关系。

儒家哲学是以人为出发点考虑问题,从源头思考,一步步深化扩大起理论范围,不止关注实际问题更关注人精神层面的,以充盈其文化内涵。儒家的生态哲学对规划设计有着极其深刻的指导价值。

2.2 儒家的哲学意识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2.2.1 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内涵

儒家文化的哲学意识可谓是景观规划的思想源泉,正如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体现了规划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应静态的思考,应用流动的眼光看问题[2]。这样,设计的各个环节都应流动性而穿插起来,使其更具流动性和连贯性。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体现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

2.2.2 儒家的想确立了园林景观设计中人的主体性。

“仁、义、礼”是儒家文化中所包含的三个主题内容,其中,“仁”讲求尊重他人,敬爱他人,同时包含了安人之道,这便使儒家思想的仁学确立了人在天地间的主体性。孔子在其著作论语中提到“仁”不下上百次,这就致使人们能够全面理解“仁”的不同层面不同含义。“仁”字的定义非常之多,它具有活动性和无限性,而且具有其独特的审美性。当然,因为人在其中的主体性,这些都是以人为出发点的[3]。儒家思想中以“仁”为基础的思想理论美学思想浓厚,同时带有民主性和理智性。他引导景观园林规划设计者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从“仁”学角度出发,同时,以人为基础考虑艺术性与功能性的结合问题。

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目的是更好的为人服务,同时满足生态性,这就要求其具有综合性、包容性和主观能动性。儒家思想以其哲学意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更加突出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展示了人在历史的发展中的主导型和引领性,这种哲学理论恰好迎合了景观规划设计所应具有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明确了规划设计也是一个具有流动性的灵动的过程。儒家文化中“仁”学文化不仅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也提出了人的社会性。人在社会中的主体性和引领性毋庸置疑,因此,在园林景观规划中也应具有符合社会道德伦理的观念体现。虽然儒家文化有部分过分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却没有注意到人的情感心理的个人需求,相对片面不够民主,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儒家文化中所强调的人所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确是我们所缺失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于园林景观中的方面。所以,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对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着与众不同的现实指导意义[4]。设计者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时,应遵循儒家文化,其中,“仁”学思想所要学的道德伦理层面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的主体性地位是应被合理应用以及不断传承的。设计者明确自己规划设计的目的和初衷,才能早就更具时代意义的作品。

2.2.3 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德”思想

“天人合德”思想也是儒家文化中人们需要学习遵循的一个重要部分,他强调人是规划设计的主体,具有引领性和主观能动性,但是,人不是世界的主宰,不能随心所欲的为所欲为,人需要尊重自然尊重天地,了解世界万物的自然规律并适应它遵循它而非改变它,,这便是自然的生态伦理。人不是衡量世界的唯一尺度标准,自然之大万物为生,应从人、社会、自然三点协调考虑,寻找其最协调的统一点,使其具有系统性。这种系统性就是设计者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所应注重的,从整体的视角全方位的系统性的考虑问题,注重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性。小的方面就是建筑、水体等各个园林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大的方面就是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协调性。“天地合德”的思想就是注重这种协调性,把各方面系统的统一起来,使其完整且和谐。所以,学习弘扬儒家文化,并把它应用到园林景观中,对园林景观的推陈出新不断完善有着不可代替的指导意义。

2.2.4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整体思想

儒家文化强调系统性的同时注重整体性,这并不是简单反复的强调,而是不同意义的明确概念。“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从人与自然为一体的基本理念出发把世界万物归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提出整个自然界个元素合一构成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孔子的仁德思想不仅仅是对人,更是对世间万物,它注重生态注重和谐注重统一性,而后的孟子荀子也是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主张,明确的提出生态与仁德并重的整体性。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应学习应用儒家文化中的这些哲学理念,在设计时统一考虑,注重园林景观的整体性,使设计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3 中国园林景观植物设计中儒家文化理念探析

植物是园林的一大重要构成要素,园林规划设计中的植物配置能很好的体现设计者的理念。儒家文化在植物景观配置中的应用,使得植物景观更具灵性,对园林景观的艺术造诣和审美层次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3.1 “美善相乐”之美

园林植物配置的审美艺术能很好的体现儒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者需认定美与善是具有联系且密不可分的,美与善的结合是一个生命的完整表现,两者相辅相成。儒家文化中的美学思想讲求美与善的结合,即美善相乐,其最高境界是尽善尽美,这也是每个规划者所追求的。园林景观的审美不仅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美学思想,更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美对生活的追求及热烈的期盼,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儒家文化中的 “美善相乐”正好迎合了这一点。园林景观规划追求美的境界,力求在满足人们物理需求的同时更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即能做到尽善尽美[5]。儒家文化的美善思想不是空口奇谈,这都是建立在道德伦理的基础上的升华,美的事物不仅仅是浮于表面,更是内里的优化,赋予园林景观以深度。

在儒家文化的理念中,美与善同为道德伦理的审美准则。善是为人之本,是人对社会对社会所应具备的人性要求,而美,绝不仅仅是外表的美丽,更是一种美德,是心灵是精神层面上的美的要求。美与善都是一种感性的精神境界,需要景观规划者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展现,不同的植物有着自己不同的韵味,不同的组合形式能展现不同的效果。园林景观植物配置需遵循“美善相乐”原则,展现更深层次的魅力。

3.2 “比德与比兴之美”

园林景观的本意是在服务于人的同时制造美,让人们感受到美,以满足人们的精神审美需求。君子比德,欣赏的不仅是自然美景,更是精神层次上的学习感受,让欣赏美景变成一种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方式,从而培养高尚的品质,这便是儒家文化中的“比德”理念。儒家文化的“比德”思想,提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其蕴含的道德伦理的深层含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相辅相成,与人心亦是如此。君子比德,山水之间感受美矣。

“比兴”也是儒家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道德理念,也是一种审美理念。“比兴”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善用的一种艺术手段,即是一种表现手法。它将人的情感赋予于花鸟草木,使其仿佛富有灵魂,会有喜怒哀乐,同时,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属性赋予不同植物以不同象征意义,让人们通过这些不同象征含义来完成不同目的[6]。“比德”与“比兴”之美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个方面,其为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决定了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

3.3 “中和之美”

儒家文化讲求中庸之道,这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表现为“中和之美”。这一理念使得园林植物与社会风尚相结合,不单单只是植物景观,而是富有深意的情感表达。“中和之美”的文化理念源远流长,对园林造诣影响颇深,中国著名的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中均有体现。它明确了园林植物的文化价值,使其在符合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更具时代意义。

4 儒家文化对现代园林景观的影响

4.1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

儒家文化的诸多理论即使在现代也有相当的应用价值,如孔子的生态理论突破了原有的社会到的瓶颈,将“仁”政扩展到世间万物和谐了人与天地间的关系,提出了大爱的理论,使人们用平等的眼光重新对待世间万物,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7]。当今时代,虽然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的生态问题却尤其突出,种种环境问题都不容忽视。然而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还不够强烈,弘扬优秀儒家文化,从文化视角让人们理解生态的重要性,从心底开始作出改变,树立环保意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4.2 儒家文化的新进展

传统的儒家文化虽优秀且耐人细琢,但由于但是社会的闭塞科技的不发达和认识的不开阔,尚存在着一些不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代代儒家文化传承者的继承和发扬,儒家文化有了新的进展,理论体系跟家明确,从生态意识到审美观念都有了新的升华,使之更符合时代的要求,从当代的新视角看问题,更符合时代的潮流,使得历史悠久的儒家文化即使在21世纪也不会落伍,反而更具指导意义[8]。近年来儒家文化的发展推动自身文化传承又使得生态美学等优秀理念深入人心,赋予园林景观以深度,唤起人们对园林景观的尊重和热爱,影响了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为园林景观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5 结语

儒家思想讲求仁爱之心,对待世界万物均是如此。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者应学习这些优秀的儒家文化,将它应用到园林景观中,使园林景观在满足人们物理需求的同时跟能满足精神需求,又符合生态要求,具有可持续性,使得园林景观具有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郭长华.试论孔子的生态伦理智慧及现代意义[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3]杨志勇,易先林.孔子与庄子的自然美观及其影响[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4]王春阳.从《左传》“雩礼”看春秋时期的生态变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1).

[5]鲍延毅.孔子的生态伦理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中华文化论坛,1995,(3).

[6]蒙培元.孔子天人之学的生态意义[J].中国哲学史,2002,(2).

[7]唐凯麟,张怀承.成人与成圣——儒家伦理道德精粹[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8]佘正荣.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儒家文化规划设计园林景观
规划设计作品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游览中华大地,体会儒家文化(二)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汉服形制研究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生态环境建设与园林景观结合初探
浅析竹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论生态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