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怡雯,杨德钱,石立鹏,胡雪松,王皓霖,郭 凯,赵凤林
(1.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208;2.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 垫江 408300)
中医治疗心房颤动研究进展
杜怡雯1,杨德钱2,石立鹏1,胡雪松1,王皓霖1,郭 凯2,赵凤林2
(1.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208;2.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 垫江 408300)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因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所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可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者,正常人也可见。因心房附壁血栓形成,可出现脑动脉栓塞、周围动脉栓塞、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目前,西药治疗房颤取得明显疗效,但因难以避免的心律失常的毒副作用,有其局限性。中医药特色防治房颤的优势性日渐凸显。房颤没有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因患者发病时多以心慌、跳动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多从“心悸”、“怔忡”辨证论治。199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1]正式将房颤定名为“心动悸”。
房颤的发病诱因主要为体虚劳倦、情致内伤、外邪侵袭及药食不当。病位主要责之心,亦与肺、肝、脾、肾密切相关。病理性质主要包括虚实两方面,虚责之为气、血、阴、阳诸不足,脏腑功能失调,致心失所养;实者多因痰火扰心,水饮上凌,或瘀阻心脉,致气血运行不畅,心神被扰。虚实之间也可相互夹杂或转化,病性大多不是单一的。各医家对房颤的认识,百家争鸣。“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房颤起病急,病情进展变化快,段文慧等[2]认为这正好与“风邪”致病特点相似,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可因风邪夹痰、夹瘀上扰心神所致。徐浩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此病虽然复杂,但其根本乃本虚标实之证。心之气阴亏虚为其本,气不行血,因虚致瘀,瘀血为其标。并根据房颤的特点,提出内风的概念[3]。刘如秀认为房颤的病位在心,其根在肾,病机为心肾不交,阴阳不相顺结[4]。曹洪欣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房颤发生的根本是心阳不足[5]。黄志英[6]认为气虚体质的人,阳气虚弱,心下空虚而形成悸动是房颤的主要病因病机。
房颤发作时,不仅出现心律、心率和心音的改变,脉象亦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为脉率快慢不等、脉律绝对不规整、脉势脉位变化不一。历代医家各执一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创炙甘草汤方中写道:“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自此后世中医学者多将房颤脉归为结、代脉范畴。李冬梅等[7]通过对100例房颤患者的脉象进行研究,并与中医历代脉学著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房颤脉属于常见28病脉中的散、涩(短)脉及怪脉的解索脉。脉率大于100次/min的快速性房颤,对应散(涩)脉和解索脉;脉率60~100次/min的慢性持续性房颤,对应涩(短)脉;脉率小于60次/min的房颤,对应涩结脉或涩结代脉等。涩脉是常见的复合脉,属于28病脉之一,涩短散止等诸脉可以并见,前后各医家亦认为涩脉有“迟细短散止”的特点,金栋[8]结合自己西医的观点和阅读历代医家的脉学著作,得出涩脉为房颤脉的结论。
王祎晟等[9]以生脉散为基础方加减创养阴益心方,将61例气阴两虚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以养阴益心方加胺碘酮治疗,对照组单用等剂量的胺碘酮,通过6个月的治疗,发现治疗组的房颤发作次数更少,症状改善和临床疗效比较均优于对照组。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实生脉散通过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缺氧,保护和修复受损心肌细胞而起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王立玉等[10]以温阳活血、化痰安神为立方原则创益心汤(黄芪、桂枝、赤芍、郁金、半夏、瓜蒌皮、珍珠母),治疗组以益心汤化裁联合常规西药,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在较短疗程内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显著减少,而且治疗组的炎症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氧化应激指标NADPH氧化酶(NO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得出益心汤延缓房颤的发展与抑制其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逆转心房重构相关。王天锡[11]用桃仁红花煎(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延胡索、香附、青皮、当归、生地)联合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中医辨证血瘀证型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中医证候改善明显,并对患者肝肾功能、血液检验指标及临床总体出血事件等均无明显影响,不良反应少。徐晨等[12]观察胺碘酮联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化裁(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西洋参、五味子、麦冬、玄参、丹参、苦参、甘松)治疗心阳不振型房颤,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治疗前后24h平均心室率减少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的西药组,说明中西药联合应用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马英明[13]通过解读《黄帝内经》,发现乍数乍疏乃房颤的典型脉象,得出房颤脉属脾病范畴,并属脾真藏脉的结论,并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等经典中,挖掘出了新的诊疗思路和方法。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心尖搏动处为“虚里”,是胃之大络,为胸中宗气所出。宗气由谷气与自然界之清气相结合而成,与脾胃的运化转输功能密切相关。马英明用培补中气、升提宗气、温中化饮三法,论治脾胃。培补中气参考补中益气汤意立“培土散”,由炙黄芪、党参、炒白术、高良姜、炒麦芽、山药、茯苓、当归、陈皮、法半夏等组成。升提宗气效法升陷汤义,创升陷加味汤,由黄芪、高丽参、生麦芽、柴胡、升麻、桂枝、当归、干姜、半夏组成。温中化饮从五苓散、甘草附子汤、人参汤中取温补脾肾以行水之法,设化饮散,由炮附子、干姜、桂枝、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枳实、陈皮、党参、淫羊藿等组成。每临床应用取得较好疗效。心之主宰影响小肠功能,同时心的清灵需要保持小肠泌清别浊功能的正常。陈光等[14]指出若房颤伴见便秘、心烦、大便黏腻、易受惊吓者,分别予以涤畅小肠气机的药,如槟榔,宣利五脏壅滞;导邪外出之品,如火麻仁、肉苁蓉之类;降气安神定魄之药,如琥珀。调气、通便、安神之法可做为治疗房颤的另一途径。
中成药治疗房颤以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为代表药物。房颤以气阴两虚兼淤血阻滞心脉证临床多见。党参、三七、黄精、甘松、琥珀五味中药是稳心颗粒的主要组成,党参、黄精益气养阴,甘松、三七活血化瘀通络,与房颤常见证型相符合,可广泛应用于房颤治疗。杜浩等[15]对13个稳心颗粒治疗房颤实验的Mata分析得出,稳心颗粒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能更快更有效的降低心室率,提高药物转复率,不良反应发生少,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的结论。细胞水平研究发现,稳心颗粒通过抑制AngII对心房肌细胞膜钾、钙离子通道电流发挥作用,减轻钙、钾电流的下降密度。另一方面,稳心颗粒可以抑制大鼠的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这种机制呈典型的浓度依赖型,并且大鼠的心室肌瞬时外向钾电流也可被显著抑制,其结果使动作电位的时程延长,兴奋性折返的发生减少[16-17]。稳心颗粒从多靶点作用治疗心律失常,为房颤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王卫卫等[18]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参松养心胶囊主要通过调节心肌细胞钠、钙、钾离子通道的转运,参与调节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恢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具有快慢兼调的双向调节作用。Wang AH等[19]通过对34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的临床观察,治疗组用参松养心胶囊联合普罗帕酮,对照组单用普罗帕酮,结果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治疗组的中医症候改善优于对照组。
夏元石等[20]将快速房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内关、 郄门穴治疗。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52.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杨志新等[21]选穴时通过辨证,选取内关透外关、郄门透三阳络、合谷、神门、大陵、太冲,针刺得气后均施捻转补法,合谷、太冲施捻转泻法,补虚泻实。显示针刺“相对穴”转复心律、控制心室率、改善心功能及预后效果显著。龚世刚等[22]通过电针刺激成年犬合谷穴观察电针刺激“合谷穴”对心房颤动的影响结果显示电针刺激“合谷穴”可抑制心房快速起搏6h导致的ERP、ERP离散度和AFWOV指标的变化,使房颤转复窦性心律。针刺相应穴位,针感沿着经络传导至心脏,可以缓解房颤的症状。黎滔等[23]认为,针灸预防房颤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神经通路的信息传递相关联, 尤其与脑内递质的多维整合和神经信号的双向传输关系密切。另外,针刺信号还可能通过影响某些细胞内信号的转导,从而影响细胞基因的表达,并通过体液、内分泌乃至心脏局部的多重调节综合影响而发挥作用。
虽然房颤的中医辨证分型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几个证型相兼出现,但中医药治疗房颤,对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等多种类型的房颤均有作用。治法上多以益气、养阴、通阳、活血为主,从整体上调节气血阴阳,标本兼治。中医药治疗在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并可减少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毒副作用,未来应更好的发挥中医药特色,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期望进行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和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找到中西医结合最优化的治疗方案。目前,对房颤疗效的评价多局限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而对其作用机制研究较少,因此应采用前沿的科学技术,强化理论研究,深入机制探索。
[1] 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中医病证治法术语[S]. 1997.
[2] 段文慧,史大卓. 从“风邪”致病谈阵发性房颤的中医临床治疗[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3):1558-1559.
[3] 高翔,于美丽,李金根,等.徐浩教授从“虚”“瘀”“风”论治阵发性房颤经验浅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15):1813-1815.
[4] 刘金凤,陈靖,童建霞,等.刘如秀治疗心房颤动经验解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15,25(12):1646-1649.
[5] 郑德俊. 曹洪欣教授以温阳益心安神法治疗房颤的经验[J]. 黑龙江中医药,2006,35(4):19-20.
[6] 黄志英. 中医体质学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4,9(11):250-251.
[7] 李冬梅,杜宝良,高海华,等. 房颤脉的中医相关脉象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963-965.
[8] 金栋. 涩脉探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2):1101-1103.
[9] 王祎晟,徐瑛. 养阴益心方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31例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2012,11(53):1835-1837.
[10] 王立玉,沈雁. 益心汤联合常规西药对心房颤动患者炎症及氧化应激影响的临床观察[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11):36-40.
[11] 王天锡.桃仁红花煎联合华法林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血瘀证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3(3):30-32.
[12] 徐晨,徐京育. 胺碘酮合加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心阳不振型房颤32例[J]. 湖南中医杂志,2016,32(5):46-48.
[13] 马英明. 从脾病论治房颤的尝试初探[J]. 环球中医药,2016,9(3):342-344.
[14] 陈光,王阶. 房颤辨治新论[J]. 中医杂志,2016,57(16):1367-1370.
[15] 杜浩,戴小华. 稳心颗粒治疗心房颤动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J].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6):27-30.
[16] 晋军,黄岚,张殿新. 稳心颗粒对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膜钾、钙离子通道改变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7,48(2):122.
[17] 王晞,王鑫,唐艳红,等. 稳心颗粒对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影响[J].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17(1):60-63.
[18] 王卫卫,王天红,袁静,等.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观察[J]. 疑难病杂志,2014,13(9):939-941.
[19] Wang AH,Pu JL,Qi XY,et al.Evaluation of shensongyangxin capsules in the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a randomized,double- blind and controlled multicenter trial[J].Zhonghua Yi Xue Za Zhi,2011,91(24):1677- 1681.
[20] 夏元石,葛芳,邱型豪. 针刺治疗阵发性快速房颤50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8):83.
[21] 杨志新,王继东,王佩威,等.针刺“相对穴”治疗心房纤颤28例[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1):57-58.
[22] 龚世刚,丁世芳,包明威,等.电针刺激合谷穴抑制急性心房颤动的实验研究[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3,27(6):383-385.
[23] 黎滔,胡志华. 针灸内关对心房颤动复律的研究[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9):71-72.
R256.214.175
A
1004-2814(2017)03-0339-03
2016-11-15
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支持(国中医药办人教发〔2015〕25号);重庆市卫计委中医药重点学科心病学。
赵凤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