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兆忠,郑伟然,王振中 ,萧 伟△
1.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2.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 222001)
·方药纵横·
从“截断扭转”理论分析热毒宁注射液的组方*
韩兆忠1,2,郑伟然2,王振中2,萧 伟2△
1.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0193), 2.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 222001)
热毒宁注射液处方的设计,从温热病一般临床特点出发,依据当代中医学家姜春华先生提出的“截断扭转”理论,大胆地突破了明清温病学家对温热病的常规治疗法则的限制,经临床和试验证明,治疗外感发热性疾病疗效确切。该处方是对传统中医理法方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热毒宁注射液由青蒿、金银花、栀子三味中药材经现代工艺提取精制而成,具有清热、疏风、解毒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先后被国家卫计委、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列入治疗外感发热、流行性感冒、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疾病的临床治疗指南和中医临床路径,在对温热类疾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地位。热毒宁注射液之所以具有较好的退热、抗病毒作用,除了与其科学的工艺设计和严格的质量控制有关外,研究人员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依据姜春华先生提出的“截断扭转”理论进行科学合理地组方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1 温热病传统治则理论创新的必要性 温热性疾病传变多遵循“卫之后方为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传变规律,在自明清时期温热学派的兴盛至今,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治疗上也是按照“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原则辨证施治。后世医家多将这一治则奉为圭臬,不敢越雷池半步,唯恐“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叶天士《温热论》)。”
但是在实际临床实践中,一方面,温热病的传变并不完全遵循卫气营血的规律,特殊情况下病邪会直入营血分,卫气营血没有明确位置区别的;另一方面,温热病多传变迅速,中药起效相对缓慢,如果疾病在卫只用卫分药,在营只用营分药,既不能达到应有的药效,也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快速传变,这一传统治则不符合中医“治未病”理念。《内经》关于治未病的思想,旨在注重防病于未然,若已病之后,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疗时应把握疾病传变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疾病传变特点是由表入里,由小到大,由轻到重,由局部到全身的渐次发展变化。病既已成,治必及时,才能防止病变的不断深入和扩散,如坐失良机,病入晚期,则预后不良。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就是强调对疾病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不失“治未病”之义。
2 “截断扭转”理论是对传统温病学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开始在国内较为广泛地应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给中医药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冲击,也产生了一些对中医药疗效方面的偏见。有年轻的西学中的医师按照卫气营血理论治疗急性传染性疾病,认为中医药的疗效不如抗生素,从此不再使用中医药。针对临床中出现的这一现象,姜春华先生认为使用抗生素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实际上就是一种“截断扭转”的方法。姜老进一步指出,中医药同样可以很好地治疗急性感染性疾病,而且具有调节整体机能和增强抗病能力等方面的优点,其疗效不亚于抗生素。而发挥这些优势的关键是不要“囿于故知”,不要把叶天士治疗温病的理论作为不可改变的规范[1]。
鉴于此,姜老提出,治疗外感发热性疾病时,应在辨病辨证基础上掌握“截断扭转”疗法的学术观点[1]。“截断”实际上就是在疾病的早期准确地判断疾病的传变,采取果断的措施和具有特殊功效的方药及时治疗,以期在疾病早期就控制病情,防止逆传。尤其是对于来势凶险、传变速度快的急性传染病,在治疗上更不能按部就班,要及时果断地采取措施,迅速祛除病原,杜绝疾病传变。“扭转”是指使凶险的病势得到扭转并向好的方向发展。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判断病情下一阶段的演变趋势,先证而治,对病邪迎头痛击,在施治的过程中始终掌握主动。对于病邪而言,重点在于“截断”,拦截病邪急速传变;对于病势,要力求“扭转”,即控制病态的发展趋势,使病势得到挽转,脱离危重病情[2]。姜师还生动地形容“截断”好比摧陷廓清,扫荡涤穴,顿挫病邪;“扭转”恰似逆流挽舟,峻峰急迴,纠正颓势,化险为夷。在临床上,两者常常相携并用,协同互补,是截断病邪、扭转病势、迅速纠正病理状态、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方法[3]在熟悉疾病的特异性和病理实质,并准确判断疾病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这种有预见性地抢先一步,先证而治的思想,既阻止了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同时也保护了正气不被消耗。这 一理论是对明清时期温病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可以很好地指导当代医家治疗急性传染性、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杂病[4]。
3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急性外感发热性疾病的处方分析 治疗急性外感发热性疾病时应审时度势,在温热性疾病早期及时使用苦寒攻下之品,重用清热解毒,以求凉血化癖,防止疾病逆传[5]。研究人员运用这一理论研制出热毒宁注射液处方,应用于临床。实践证明,本方可起到快速扭转病势,阻挡病邪深入的作用,是治疗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热毒宁注射液,由青蒿、栀子、金银花三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疏风,解毒的作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外感风热证)所致的高热、微恶风寒、头身痛、咳嗽、痰黄等症。本方所治高热之证,从卫气营血辨证来看,是由外感风热邪毒侵犯肺卫,致卫阳被遏,营卫失和,正邪相争所导致;从三焦辨证上看,肺位最高而开窍于鼻,“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从温病学常规治则来看,“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选药多为轻清宣散之品如桑叶、菊花、薄荷等疏散风热以清利头目,如若疾病有所传变,再辨证施治,亦未为迟。
然而温热邪毒往往来势凶猛,致病急骤,逆变也速,对于邪盛证实者,必须迎头痛击,重用清热解毒,及时地采用攻下、凉血化瘀等方法才能加强对病原的截断。在辨病的基础上,从温疫病因的特异性出发,灵活掌握不同重症温病的病因病机和传变趋势,前瞻性地先发制证,先证而治,就能在控制病情发展趋势上取得主动,从而阻断疾病的逆变,争取早期恢复[6]。热毒宁注射液处方虽小,但从大处着眼,既立足于疾病本身,选择甘寒苦寒之品直折热势,又兼顾温热病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清热凉血,可有效预防疾病向营血分的传变,全方充分体现了“截断扭转”的治疗法则。
青蒿味苦、辛,性寒,辛可发散,苦寒清热,故能透散风热邪毒从肌表而解。此外本品清热凉血及透阴分伏热之作用,对未及从表而解之入里热邪仍有透散作用。《本草正义》云:“能散风火,善解暑热,气味清芬,则宣利血滞而清血热尤为专长”。前人更有经验说“青蒿为清热凉血退蒸之良药”。且青蒿降中有升,具有良好的清热作用,对多种疾病引起的发热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此用量最大,既可先清里热,药先于证,直折瘟毒。亦清热凉血,及时凉血化瘀,以在气分营分就截断病邪,使之不再深陷搏扰血分。金银花自古被誉为清热解毒的良药。它性甘寒气芳香,甘寒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既能宣散风热,清解血毒,又可辟秽化浊,在透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易蕴结成毒及多夹秽浊之气的特点,同时金银花还具有透营转气之功,故用为臣药。栀子苦寒,归心、肺、胃、三焦经。有清热解毒,凉血及泻火除烦之功,既能清泄心、肺、胃、三焦之火热而除烦,佐助君臣清热解毒之力,又先凉血分之热而防传变,故用为佐药。
纵观全方有以下特点:第一,邪在卫分即重用清热解毒的青蒿、金银花、栀子,从而有效快速地截断病情,把好气分关。邪未入营即已选用栀子、青蒿凉血之热,并未等入血分再凉血散血,这也可以截断病变,避免血分危证的出现;第二,从剂量上来看,三味药物用量均较大,从而达到对温热邪毒的迎头痛击,加强对病原的截断扭转。
总之,热毒宁注射液处方确有先证而治、直达病所、快速控制传变发展之势、缩短病程的作用,是对温病发热性疾病传统治法的合理继承和发展,其理法思想对温病的治疗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 姜春华. 时代要求我们对治疗温病要掌握截断方药-答复沈仲圭先生[J]. 新医药学杂志,1978,(12):3.
[2] 贝润浦. 论中医截断扭转之法(上)-姜春华临床经验撷菁[J].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469-471.
[3] 杜 松,曹洪欣. “截断扭转”疗法对温病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5):340-341.
[4] 张国良,聂 广. “截断扭转”在急性重症传染病早期干预中的应用与意义[J]. 世界中医药,2008,3(2):76-79.
[5] 贝润浦. 论姜春华“截断扭转”与“先证而治”的辨证思想[J]. 北京中医药,2010,29(8):586-589.
[6] 高文英,廖若莎. 探讨“截断扭转法”在治疗儿科急性病中的应用意义[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5):239-240.
(收稿:2017-02-19)
*科技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项目 (2013ZX09402203)
@热毒宁注射液 @截断扭转 青蒿 金银花 栀子
R289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7.05.057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