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华,王 云,唐 茜,毛建辉,蒋立茂,段新友,何中全,王 鹏,唐晓波,马伟伟
(1.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农业大学,成都 温江区 611130;3.四川省农业厅,四川 成都 610041;4.四川省农机鉴定站,四川 成都 610036;5.四川省农机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
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四川千亿茶产业工程
李春华1,王 云1,唐 茜2,毛建辉1,蒋立茂4,段新友3,何中全1,王 鹏5,唐晓波1,马伟伟1
(1.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农业大学,成都 温江区 611130;3.四川省农业厅,四川 成都 610041;4.四川省农机鉴定站,四川 成都 610036;5.四川省农机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6)
四川省茶叶创新团队于2008年10月成立,是我省首批启动的两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之一。重点针对我省茶产业链上的茶树特色新品种的引选育和应用、茶叶安全无污染绿色防控技术、茶园降耗节能机械化生产技术、保绿增香茶叶加工新工艺新技术、区域大品牌培育打造等技术瓶颈开展创新攻关。设立有岗位专家7位,主要分布在省农科院、省农机院、川农大、省农机鉴定站等单位。创新团队有协作科研人员43人,示范基地4个。
2.1 茶树资源和品种创新突出
9年来,收集茶树野生品种资源1878份,研究筛选育种新材料37份,建立茶树品种资源圃10.67hm2,建立天然、人工杂交试验园各1个,新建品比园7个,新建良种繁育基地93.33hm2,选育茶树新品系88个(南江5号、6号、7号、12号等),其中:鉴定新品系6个,选育国家级审定品种2个——特早213和天府茶28号,省级审定茶树新品种21个——宜早1号、云顶早、云顶绿、乌蒙早、川沐217、川茶2号、川茶3号、天府1号、天府2号、天府3号、三花1951、川黄1号和川茶4号、峨眉问春。其中突破性新品种6个(天府28号、乌蒙早、宜早1号、特早213、川茶2号、川农黄叶早),并先后被列为四川省主导品种,其生长势、香气、早发性、适应性和抗性等性状均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这些品种具有发芽早、芽头壮、产量高等特性,适合加工优质名优绿茶。另引进省外茶树新品种99个(春兰、佛香3号、紫鹃、瑞香、紫玫瑰等)。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三等奖共3项。
2.2 技术集成研发成效明显
9年来,团队创建和推广各种技术集成模式21种、运作模式5种,制定茶叶技术标准45个,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其主要工作及成效如下:
2.2.1 茶叶安全、高效、省力化生产技术研发 研究筛选对蚜虫、小绿叶蝉、茶赤叶斑病等主要病虫害有良好防治效果的生物农药5种、植物农药1种。优选采茶机6项、修剪机7项、中耕管理机7项,开发电动采茶机、中耕机、茶叶烘干机等新产品7项,获得农机推广鉴定证书5项。新建茶园无污染无公害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管理示范基地15个。研究制定茶园生产栽培关键技术5套,其中3套(茶叶绿色防控技术等)被列为四川省主推技术。制定标准2部(《四川省有机茶主要病虫害防控集成技术》和《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2项。
2.2.2 研发的茶叶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水平全国领先 研发和示范推广了重大茶叶加工关键和共性技术7项,其中2项被列为全省主推技术。制定技术规程30个。建立名优茶及大宗绿茶加工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线11条,示范推广茶叶生产机械设备40880台套,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计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
2.2.3 成果转化及示范推广效益显著 团队专家长期深入企业及产业基地开展新品种、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等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9年来,团队岗位专家及成员到基层指导技术、品牌及新产品开发共计6242次,各种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新模式的示范面积累计1.71万hm2,产量提高15%。示范区内化学农药用量比现有生产水平减少40%,病虫危害损失在现有基础上挽回55%,辐射推广面积达20.47万hm2。研制省级以上获奖名优茶产品35个,指导开发生产名优茶产品270万kg,销售均价提高了30%,新创产值累计10.84亿元。
团队先后开展各种规格、各种规模的现场技术观摩会、交流会、展示会及培训会60余次。其中主要有:
——2010年7月22日,四川十大产业创新团队工作会议在雅安召开。茶叶加工岗位专家与茗山茶叶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发建立的名优茶及大宗茶加工全程机械化、自动化、清洁化生产线作为茶叶创新团队核心示范基地,被省农业厅作为全省技术示范典型,迎来了与会全体领导和专家共计200余人的现场参观。同时,在大会上,茶叶首席兼加工岗位专家李春华研究员应邀作了典型经验发言,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2014年4月19日,省委书记王东明等4位省领导及市区领导在省茶叶创新团队顾问王云研究员、岗位专家唐茜教授的陪同下前往名山区中峰乡牛碾坪考察省茶叶创新团队名山茶树新品种选育基地。王书记一行先后视察了茶树新品种选育种质资源圃、杂交园、品比园、区试园、展示园和良种示范茶园等,他们一边走一边看一边问,省茶叶创新团队顾问王云研究员逐一仔细回答了王书记等省领导的不时询问。最后,省领导对茶叶创新团队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赏。
——2011年10月17日,“全国茶树新品种推介现场会”在乐山市沐川县隆重召开。与会人员参观了四川茶叶创新团队布局在沐川县的新品种试验示范场、乐山市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和沐川县一枝春茶业有限公司。来自省内外科研院校负责人、专家、教授和四川省12个产茶市和28个茶叶主产区县农业局、乐山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省内15个茶叶龙头企业共计12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2016年8月,全省科技扶贫示范现场会在广元旺苍召开,四川省茶叶创新团队顾问王云研究员在现场向参会领导和代表介绍了茶树新品种、新技术科技示范情况及作用。尹力省长出席会议,来自全省7个市州、8个厅局及13个区县主要负责人共计90余人参会。此次现场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2.4 产业指导卓有成效 一是解决生产技术难题。9年来,体系专家主动到茶区或应全省茶区要求,90余次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解决茶叶品种、栽培、植保、加工、包装、市场、品牌、管理等系列技术难题,特别是56次及时处理了省级相关部门和茶区交办的应急任务,得到了相关部门、企业家及茶农的好评。二是咨询参谋工作。茶叶创新团队先后主持、参与或协助各级政府部门制定了多部茶叶发展规划和区划,如:协助省农业厅制定了《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茶叶发展规划》、参与了省科技厅制定的《城乡统筹科技支撑行动方案》,主持制定了《南江县茶叶发展规划》《成都市现代农业(茶叶)发展规划》《宣汉县茶叶发展规划》《邛崃市临济镇茶叶发展规划》等各类茶叶产业发展规划10多部,撰写调研报告24部,向各级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134条。其中受到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批示33项,报送信息652条。
2.2.5 协助政府打造川茶品牌成绩显著 协助政府和企业培育中国驰名商标7个(峨眉雪芽、花秋、巴山雀舌、论道、叙府、蒙顶山茶、文君),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竹叶青、仙芝竹尖),国家级龙头企业6个(花秋茶业公司、文君茶业、叙府茶业、巴山雀舌公司、蒙顶皇茶公司),“中国十大公用区域品牌”1个(蒙顶山茶),国家地理保护标志认证6个(“国胜茶”、旺苍“米仓山茶”、“蒲江雀舌茶”、“宜宾早茶”、“巴山雀舌茶”、“南江富硒茶”),四川省著名商标10余个,培育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6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及“四川十大名茶”10个。
2.2.6 扶贫工作 9年来,茶叶创新团队专家先后在万源、旺苍、马边、屏山、古蔺、雷波等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开展了大量的扶贫攻坚技术服务工作,建示范基地6个,示范面积超过去333hm2,指导开发名优茶新产品20余个,开展新型主体和农民技术培训次数共计647次,培训人员6500余人(次),帮扶户数306户。召开扶贫攻坚技术示范现场会7次。
2.2.7 知识产权成果丰硕 9年来,先后获省级以上成果奖11项。其中:获农业部丰收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市厅级一等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发表论文116篇,其中SCI论文6篇,出版专著9部。撰写调研报告24部,向各级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134条。其中受到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批示33项,报送信息623条。
2.2.8 人才培养(训)贡献突出 体系专家先后共开展地方性、全省性各种规格、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培训班共计186余次,培训各类人员48867余人次。其中,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22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3名、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省政府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正高职称5人、副高以上职称12人。创新团队顾问王云研究员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被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授予“四川省首批十大技能大师工作室——王云茶叶加工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2.2.9 茶叶创新团队运行新模式探索 茶叶创新团队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模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2.2.9.1 专家+企业 如直接与竹叶青、叙府、龙都、茗山茶叶公司、花秋茶叶公司、文君茶叶公司、巴山雀舌、绿昌茗等企业的合作。
2.2.9.2 专家+专合组织+企业 如与峨眉山市普兴乡茶叶专业化合作社和仙芝竹尖茶业公司的合作。
2.2.9.3 专家+协会+农户 如与宜宾市、邛崃市、蒲江县、都江堰市等茶业协会的合作。
2.2.9.4 专家+政府部门+农户 如与省农业厅相关部门、名山县农业局、茶叶局、乐山及峨眉山市农业局、蒲江农发局、北川县农业局、汶川县农业局、都江堰市农业局、万源市茶叶局等政府部门的合作。
2.2.9.5 建立茶叶科技专家大院 如在邛崃市文君茶业公司和蒲江县、旺苍县、犍为县等建立的科技专家大院。
2.3 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是茶叶技术创新团队紧紧围绕我省“三农”发展和农民增收这一主线开展工作,注重实干和实效,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车间内和茶杯中。
二是积极有效地开展与示范基地的经常沟通和合作,紧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体系科技人员经常深入第一线开展调研、技术研发、生产指导、技术培训和咨询决策工作,特别与基地主管部门及企业合作十分紧密,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使体系工作做到了求真务实和发挥最大工作效率的工作方法。
三是体系内工作坚持责任分明,分工协作,取长补短,相互配合,紧密联系,整体运作,达到了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优势互补的作用,发挥了整体的倍加效应。
四是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开门开展体系工作,对外广泛开展学术与技术交流,广结朋友,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体系科技人员创新素质和战斗能力。
(1)进一步加强茶树特色新品种的引选育及良种茶园示范和推广工作。
(2)进一步加强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试验与示范,开展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有机茶害虫防控新技术研发和示范。开展有机茶园重大病虫害危害特点等试验研究和防控技术要点编写等工作。
(3)进一步开展茶园生产机械化、省力化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研发,尤其对采茶机、修剪机技术性能进行提升改进,使之更加适合我省茶园使用,加快现有良种茶园改机采茶园的步伐。
(4)加强名优茶及特色产品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提高川茶品质,开发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产品,为品牌打造打下良好的品质基础。
(5)进一步加强与基地的对接和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整体效应。
(6)加强培训,注重宣传,充分展示体系的工作成绩和专家风采。
(7)积极撰写生产技术、市场、政策等方面建议报告,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智囊作用。
2017-09-05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茶叶创新团队2008~2016年创新总结。
李春华,女,从事茶学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