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笔小尖椒
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最初认识拾荒老人韦思浩是在一则新闻里,那则题为“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拾荒者看书前自发洗手”的新闻,是这样写化名为章楷的韦思浩老人的:
生于杭州乡下,曾任村干部和民办教师,退休多年,儿女在外地,靠退休金和拾荒为生。
“他绝不是来看热闹的,因为楼下的报纸杂志已够多,没必要跑到三楼的文献区。”
每次看书前都会将手洗干净,“不能把书弄花了。”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
腿受伤了为了节省医疗费,他在书店自查医药书籍,购买绷带消毒药品自我医治。
韦思浩老人是怎么“沦落至此”的呢?直到两年后韦思浩老人在过马路时被出租车撞倒,抢救无效去世,答案才被揭晓。
老人是上世纪60年代老杭大(现在的浙江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退休前是中学的一级教师。
老人住的房子是教育系统统一分配的房子,至今是毛坯房,除了一张木板床没有任何家具。老人每个月有5000多元的退休金,还有三个女儿。按理说,老人吃喝不愁啊,可是为什么执意选择拾荒呢?
原来老人省吃俭用,将钱都捐助给了贫困学生。
整理老人的遗物,没什么值钱的东西,只有泛黄的捐资助学凭证、希望工程的捐助报名卡、扶贫公益助学金的捐助证书、受助孩子的来信,以及老人在十几年前就签署的遗体捐赠志愿表。
这让我想到了另一位老人:白芳礼。90岁的白芳礼老人,支教18年,蹬三轮车56年,捐款35万元,资助了近300个贫困大学生……
他们原本可以过得很好,但是他们选择的却是另一条路。
在老家我有一个长辈,今年已经60多岁,从我记事开始,他就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上下班,坏掉了修理,报废了再换一辆。他穿的衣服都是最便宜最普通的,住的小区也是二三十年前建的老小区。
不认识他的人,可能以为他就是辛苦讨生活的普通老头儿,实际上他是我们当地最大的一家工程预算公司的老总,身家几千万,他们家族的小辈们基本上都被他培養成了出色的造价师。
有人和他开玩笑,说你就不能买几件像样的衣服!他说,衣服保暖就好了。直至现在,他仍然还是骑一辆自行车上下班,早晨第一个到傍晚最后一个走,中午吃最便宜的街边餐馆。
大部分的人缺乏判断力,所以借由“外物”来判定一个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车子、房子、钱、衣着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但如果仅凭这些就给一个人下定义,那上面三个例子就“打脸”了。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有的人喜欢钱财外露,享受别人的羡慕;有的人不在意吃穿住行,他们更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有的人将自己赚来的钱花在别人无法理解的地方……
这些生活方式都没错,但如果仅凭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生活模式去判断一个人的穷富、好坏,往往就大错特错了。
永远不要仅凭生活方式去判断一个人,这世界上有披着羊皮的狼,有大隐隐于市的智者,也有破衣烂衫下的高贵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