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傣医药文化与多种文化的关系

2017-04-03 23:50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7年11期
关键词:傣医傣族医药

聂 曲

(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傣医药学院 西双版纳 666100)

傣族居住于海拔1 000米以下的平坝之中,这些地区地质古老,自然条件优厚,雨量充沛,气候属亚热带、热带、高温、湿润静风,年平均温度在21℃左右。森林茂密、绿色葱笼,生长着种类繁多的热带植物和蕨类植物共5 000多种,其中可以药用的有2 500多种,脊椎动物530多种,其皮肉、内脏骨、甲皮毛、屎便均可药用。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是美丽富饶的天然宝地。

傣医药是祖国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具有2 500多年历史。傣医药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及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形成了以“四塔、五蕴”理论为核心的一门传统医学,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傣医药在边疆民族地区乃至湄公河流域的东南亚地区都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传统医学同源异流,是中国传统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傣族传统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

据贝叶经记载,在两千五百年前,傣族民间已有零零散散以口授、手教传播的傣医药知识。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以后,掌握了傣泐文化的傣族,在认真总结民间流传的傣医、傣药基础上,吸收了随佛教经典传入的印度医学、药学知识,同时又汲取了汉族的中医药学知识的营养,创造了具有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的傣医学与药学理论,发明了许多辨别疾病、治疗疾病的方法及奇方妙药,使傣医药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

据有关资料介绍,傣医药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时期、神药两解时期、兴旺时期和发展升华时期。

2 傣医药文化与多种文化的关系

2.1 傣医药文化与汉医学文化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传统医药积淀丰厚的国家,除了汉医学以外,还有许多民族医药学,傣医学便是其中之一。纵观傣医药学的发展史和内容,可看出中原文化随着官方、通商和移民戌军三个渠道传入傣族地区后,傣医药文化在长期的对外合作交流中,也和内地的汉族医药文化在学术上有不少的交叉、互补和借鉴,吸纳了汉医药学的理论和经验。故傣医药与汉医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据有关史籍记载,在唐代就出现了傣族首领与汉族首领相互交换名贵药材,如鹿茸、人参之类,故在傣医经书中出现了人参及其他外来药材的配方。因此从其民族性、历史性、传承性而言,它和汉医学有着许多相似的哲学思维、医疗特点、用药经验和历史命运,都属于中国的传统医药。

2.2 傣医药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关系

传统医学的起源,基本都与原始宗教相关,傣医学也不例外,傣医最早的也几乎都是由巫担任,可以说是医巫同源[1]。傣族原始宗教是傣族先民最初的信仰和世界观。据傣文古籍记载傣族原始宗教产生于傣族原始社会采集狩猎时期的沙罗时代,时至今日傣医在行医时仍然保留着原始信仰的习俗。傣族的原始宗教就此沿袭发展了千余年,传入傣族地区的佛教支派是南宗,又被称为南传上座部,其在与傣族当地的原始信仰融合后,带有鲜明的傣族特色,故被称为傣传佛教。佛教的传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傣医药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佛教传入,为傣族人民学习医药文化知识提供了有利条件,佛寺成为了培养傣医生的学校;

(2)佛教传入为傣族人民完善了傣文,为傣医药的记录、学习、交流、传播提供了工具;

(3)傣医的世界观和核心理论“四塔、五蕴”脱胎于傣传佛教[2];

(4)傣医的很多思想和治疗方法是对佛教理论的运用或者直接来源于佛教医学;

(5)佛寺中保留的大量佛经,也保留了大量傣医药文化遗产。

由此得知傣族医学理论的形成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3]。

2.3 傣医药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关系

传统医学知识与农耕生产实践关系密切,一个2 000多年前就学会种植水稻的民族,他们的医学必然也要伴随发展。据《档哈雅龙》、《罗格牙坦》(坦乃罗)等文献记述说:“早在2 000多年前,傣族民间就有八大名医,他们各自都创造了自己的“巴雅”(方药),称“八大要方”[4]。一直沿用至今的“雅叫哈顿”(五宝药散)就是由八大名医中的五位共同创方的。同时,农耕经济对自然的依赖,农耕中密切的人天互动,对形成贯穿于整个傣族传统医学理论之中的“天人统一观”明显有重大影响。傣医“天人统一观”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人体自身,人与气候,自然环境的顺应关系极为重视,并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和自然界的变化溶为一体,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水稻的发现和引种栽培对机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以之为食也以之为药,在很多傣药的配方中,都具有加入谷和米、米汤、洗米水为引的记载,米既可作为解除药物的毒副反应,增强疗效、滋补机体,又可作为辅料制取药物。

2.4 傣医药文化与贝叶文化的关系

傣医药文化的起源与贝叶文化关系密切,据传说,傣族先民将文字刻写在戈兰树的叶片上,不仅字迹清晰,且不易退变,这种戈兰树叶就是贝叶。因为自从傣文产生后,傣族的各种医学原理、单验秘方除了口传、手授以外,大多被刻、写于贝叶经和纸板经上。西双版纳民族医药研究所就收藏了大量的记载着傣医药知识的贝叶经,如《嘎牙山哈雅》、《三给尼》、《昂各腊尼阶》、《迪长尼阶》等[5]。傣族人民应用贝叶文化传播傣医傣药,使得先民们创造的傣医药文化得以保存和广泛流传与应用。可以说贝叶文化为傣族医药知识的普及、继承,傣族医药经验的传播、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5 傣医药文化与茶文化的关系

茶是傣家人餐餐不少,顿顿不缺的饮品,具有清热生津解渴作用,又有防病、治病功能。狭义的茶特指“普洱茶”,傣族民间传说茶叶是孔明用于医治眼疾的良药。西双版纳茶区流传的《茶与孔明》的传说中说,孔明南征时,许多兵丁双眼患疾,眼皮难睁。当时孔明便采茶树鲜叶煮熬成汤,让兵丁内服解毒,外用洗眼,使患疾兵丁疾消眼明。广义的茶包括了“普洱茶”和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药食两用植物,如:“芽尤麻”、“芽糯妙”、“波丢么”、“更方”、“哈宾蒿”等。

为弘扬这一独具现代健康理念的傣家养生食疗茶文化,开发傣族养生保健茶珍品,西双版纳雅多丽傣药研发有限责任公司在保持傣族传统食用特色不变的前提下,精选纯天然养生保健植物科学配方,应用现代工艺技术挖掘研制出了傣家养生保健茶系列产品。如腊解劳答丽(解酒护肝茶)、腊补麻叫(解毒养肾茶)、腊漂盼婉娜(滋润养颜茶)、腊补多想(补肾强身茶)、腊多丽(健身调脂茶)等。

2.6 傣医药文化与水文化的关系

在自然界中水是生命的源泉,是自然界万物生长、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没有水万物就要枯竭,人也就要死亡。在傣医学中“水”这一名词有着重要的医学内涵,傣医借用“塔喃”(水)这一名词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及对药物的归属。认为,水是有形之物,是一种流体组织,遍布全身各处,是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最重要而又不可缺少的物质本源。傣医指出:“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在机体内起着滋润养荣脏腑、保护组织器官的作用。水使万物润,故而生理方面将人体内具有“湿”性特征的物质,包括无色的体液(如组织液、尿液、泪液、汗等)和红色的血液都归属于水塔,并认识到水血同源、汗血同源,水塔的正常是保障人体正常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病理方面人体缺乏水(血)就可发生干燥性疾病、热性病,因而立出了专治水病的药物,称为“雅塔喃”(治水病的方药)。

2.7 傣族医药文化与土文化的关系

中国的土文化,几乎与中国人的历史一样长,土是自然界万物生长之源。人类没有土地就没有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立足之处。傣族也认为土能使万物生。傣族人民将人体内有生化、滋养、排泄作用的系统比喻为自然界能生发万物的土,因此土的重要性也从傣医药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中折射出来。如在生理上,傣医理论认为:凡消化饮食物、吸收营养、化生气血,滋养机体、排泄糟粕功能的,均由“土”所管,(脾胃之功能),土为后天之本,共包括20种组织。在病理上认为:若因外因或内因而导致“土”(巴塔维塔)之功能失调,便会出现相应的土所属的脾胃、肠道病,土的功能失调又将会影响其它脏器的功能,而发生一系列的疾病。因此傣医特别重视土的功能。在治疗方剂上则列有专门用于土塔病的基础方—土塔方(雅塔铃),用于调节土塔过盛或不足;在用药方面则认为:傣药依靠土生长,不同的土地生长不同的药材,功效也有所差异;而有入土塔,治疗土病的药物。在傣药的配方中也出现了以土补土,以土治土的治疗方法,如选用墙根陈土,河中沙土,钟乳石,石灰等加入配方中为引,治疗以脾(土)有关的病变。充分说明了傣医药与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2.8 傣医药文化与雨林文化的关系

得天独厚的热带、亚热带雨林,为傣医药文化的起源和傣族人民的生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有可药用的植物2 500多种,包括了各种名贵药材,占全国5 000多种药用植物的50%以上,因而又被称为“天然药物宝库”和“傣药王国”。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的395个重点品种,仅西双版纳就有208个,占52.66%。通过调查,在云南西双版纳发现了龙血树、皮氏马钱、胡黄连、诃子等稀有资源。在热带雨林的恩赐下,上千种天然药物在治疗地方病、常见病、疑难病方面被开发利用[6]。60年代,蔡希陶先生等科学家从“植物寿星”、寿命可达八千多年的龙血树中提取出活血化瘀生肌圣药——血竭,结束了中国不产血竭,用黄金向海外购买的历史。发现乙肝病毒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的抗乙肝病毒药苦味叶下株子草早已被傣家人入药治黄疸病几千年。近代,当国际上的药物学家在研究、开发新的天然药物时,曾预言,未来的包括抗癌药物在内的很多重要天然药物就存在于热带雨林之中。

2.9 傣医药文化与饮食文化的关系

傣族的食疗保健理论是从傣族医学理论中形成发展而来的。傣族人民根据“未病先治,重在调理”的原则,依据傣医的“四塔”理论总结出一套独到的食疗保健理论。展现了傣族医学文化与饮食文化中的特点之一药食同源。在西双版纳,很多植物具有食品、药物双重功能,既可以用于日常饮食,又可达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强身保健的目的。如萝秀(傣语),即白花,学名为白花羊蹄甲。民间常采食的蔬菜,花瓣略带甜味,味道不失鲜美,傣族的食用方法为蒸、炒、腌等,其味清爽甘甜,树皮具有清热解毒治疮的功能。称为苦凉菜的小花龙葵,是傣族最喜欢的野生蔬菜,素炒煮汤均可,具有清热解毒利尿的作用。全草均含有甾类生物碱、茄微碱、茄达碱、替告皂代元素等。其煎剂对金黄葡萄球菌、溶血型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是热季和雨季最宜食用的蔬菜,傣族的饮食文化中渗透着傣医药的理念。

2.10傣医药文化与竹文化的关系

竹对于傣族人民来说,是大自然的恩赐,云南的竹林面积分布十分广泛,竹全身的实用价值及竹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早已被傣族先民所认识和利用,傣族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大象跟着森林走,气候跟着竹子走,傣族跟着流水走”,“有寨就有竹林绿,有竹就有傣家人”。傣族的竹文化保留着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特点,较多地保留了原始文化的痕迹,傣族用竹防病治病,祈福消灾的历史久远悠长。佛寺中常常要栽象征代佛的树种“佛树”,弯钩刺竹便列为“佛树”之一。

傣族在食竹、用竹的漫长生涯中对竹子的利用特性、药用价值等有了细致而深切的认识,在傣族防治病中,竹的身影更是无处不在。如用黄金间碧竹皮、叶煮水喝可治疗老人的浮肿病、肝炎病、糖尿病;打洛滇竹的竹根、竹芽眼熬水喝,可治妇科病,可以药用的竹大概有十多种。竹还与傣族民众预防疾病结下了不解之缘。

3 傣医药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西双版纳州收集了各种傣医药贝叶经、纸板经200多部,傣医药单方、验方、秘方和传统经方10 000余个,挖掘、翻译、整理、编撰出版了《西双版纳傣药志》《嘎牙山哈雅》等30余部傣医药学专著,完成了多项省部级傣医药科研项目。已收集整理了7 000余个单验秘方和传统经方,现有国家傣药成药品种标准38个,傣药发明专利5项,医院制剂43种。为加快傣医药的发展,需集合多方力量,整合资源,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发展:一是加强傣医药执业医师队伍建设;二是加大傣医药的宣传力度,扩大傣医药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应用傣医药;三是加速人才培养,开展傣医药高等教育,进行高层次定位、定向培养;四是促进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生物产业、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傣医药产业,使傣医药与其在民族医药中的地位匹配。

1 刘岩.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12:58.

2 张超,李顺英,陈文慧.试论佛教对傣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S1):30.

3 张超.傣族医药学基础理论(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5-66.

4 李朝斌.傣医四塔五蕴的理论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33.

5 林艳芳,等译.嘎牙山哈雅.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14-16.

6 朱成兰,赵应红.傣药的分类.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S1):11-13.

猜你喜欢
傣医傣族医药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名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乳癖67例
名傣医林艳芳临床诊治蛇串疮经验
名傣医林艳芳临床诊治咳嗽经验
名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肠梗阻经验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