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平两亩桑 脱贫奔小康”模式设计与实践

2017-04-03 16:04唐诗友谢忠良曾
四川蚕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兴文县养蚕桑园

唐诗友谢忠良曾 义

“人平两亩桑 脱贫奔小康”模式设计与实践

唐诗友1谢忠良2曾 义1

(1.兴文县农业局,四川 兴文 644400;2.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

脱贫帮扶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的头等大事。贫困地区一般比较闭塞,交通、生产条件极差,农户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广种薄收,要让其增收脱贫,选择什么产业,发展多少规模,以什么样的组织形式、生产模式,产品销售等系列问题都是产业扶贫必须解决的。根据近年来国家及省市相关扶贫政策,2014年以来,兴文县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发展蚕桑产业,按照2015年9月全省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现场会省农业厅涂建华副厅长首次提出的“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产业扶贫模式,科学设计,精心组织实施,通过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了预期效果,塑造了在乌蒙山区蚕桑产业帮扶脱贫成功的范例。

1 模式设计

1.1 兴文县县情及蚕桑产业发展

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乌蒙山东麓,川滇黔结合部,幅员面积1373km2,辖10个镇5个苗族乡,总人口48.34万人,其中苗族同胞5.07万人,237个村,精准扶贫户14577户,贫困人口50721人,贫困村57个,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革命老区县、乌蒙山区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

全县大部分区域均适宜栽桑养蚕,自2014年以来,结合实施宜宾市50万亩蚕桑循环产业带建设,把蚕桑产业作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奔康的重要支柱产业。2014年,全县养蚕3.85万张,全年收购鲜蚕茧149.4万kg,蚕农售茧收入5466.66万元。2016年,全县桑园面积发展到5.6万亩,养蚕户9367户,养蚕5.45万张,产茧263.97万kg,蚕农售茧收入10103.25万元,两年增长4636.59万元,增长84.81%。全县57个精准贫困村,其中以蚕桑产业作为主要支柱产业的村22个,占贫困村的38.6%,22个贫困村中有2938户贫困户,12998名贫困人口,共栽桑16796亩。2016年,1777户精准贫困户养蚕8426.3张,产茧39.69万kg,茧款收入1512.9万元,人均养蚕收入2036.47元。

1.2 蚕桑产业扶贫模式

根据兴文县具体实际及多年的蚕桑发展经验,按照涂厅长提出的“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设计了扶贫模式。年初贫困户每人平均栽种优质嫁接桑两亩以上,配套建设养蚕设施设备,当年秋季、晚秋两亩桑养蚕1张,蚕茧收入可达1800元,加上间种等收入,蚕农综合收入达到种粮收入的2倍以上;第二年两亩桑养蚕3.5张,蚕茧收入5000~6000元,桑园综合利用开发还可增收3000元,总收入可达8000元以上,蚕农就可以实现脱贫;第三年桑树达到盛产期,每亩桑园综合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蚕农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完全实现致富奔康目标。

2 实践

按照蚕桑产业扶贫思路和模式,2015年兴文县先后组织编制了《兴文县十三·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兴文县周家镇石屏村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兴文县九丝城镇新建村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和《兴文县蚕桑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制定2015—2020年的蚕业发展及桑园综合开发进度计划,通过规划引领全县蚕桑产业发展和贫困村产业扶贫。2015年启动周家镇石屏村、九丝城镇新建村、共乐镇大沙坝村、五星镇大同村、毓秀苗族乡胜利村等5个村蚕桑产业扶贫示范工作,2016年启动麒麟苗族乡德应村、中和村、大坝苗族乡黄草坪村、古宋镇金凤村、范家村、莲花镇幸福村、复兴村、毓秀苗族乡迎春村等8个村,蚕桑专项产业扶贫示范工作。目前,蚕桑产业在这些贫困村已初见成效,深受群众的欢迎,对全县蚕桑产业扶贫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蚕桑产业在脱贫奔康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1 实例1——杜朝刚

九丝城镇双合村5组杜朝刚,全家5口人,2014年1月栽种嫁接良桑10亩,配套建设大蚕棚和养蚕设施,当年养蚕4.5张,产茧207kg,收入7638元。2015年又栽桑20亩,全年养蚕12.5张,产茧575kg,收入21533元。2016年,养蚕22张,产茧1032kg,收入39385元,人均养蚕收入7977元。

2.2 实例2——范玉建

周家镇石屏村10组贫困户范玉建,全家5口人,2个儿子外出务工,家中剩老两口2个劳动力。2015年1月栽桑13亩,当年养蚕6.5张,产茧302kg,收入11234元。2016年栽桑10亩,养蚕18张,产茧682.6kg,收入26145元,除去成本净收入21145元,人均养蚕纯收入4229元,实现脱贫。像这样当年栽桑当年见效、第二年脱贫的农户在全县十分普遍。

2.3 实例3——石屏村

石屏村是周家镇精准贫困村,全村幅员面积17km2,海拔700~1100m,辖13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3250亩,农户470户,人口1956人,其中苗族同胞508人,精准扶贫户88户,人口320人。由于群众思想保守,抱着传统型农业生产不放,曾种过烤烟、桃子、茵红李、苦丁茶、金银花和茶叶等,由于无人指导、产品销售无保障等原因,都没有形成产业而半途夭折,农户在生活上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成为全县57个精准贫困村之一。2014年镇党委、政府提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村两委班子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选准栽桑养蚕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蚕桑产业,为做好精准扶贫和实现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子。村组干部带头,8个生产组当年栽桑927亩,在县公司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当年养蚕427张,产茧1.962万kg,产值72.47万元,实现了当年栽桑,当年见效。2015年冬季全村新栽桑1123亩,桑园总面积达到2050亩,2016年养蚕户235户,养蚕1237张,产茧5.871万kg,产值实现229.5万元,户均养蚕收入近万元。

经过两年努力,石屏村从蚕业空白村,成为脱贫致富的示范村,养蚕效益已经逐步显现,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与重视,县委、县政府将石屏村打造成为“盆周山区现代蚕桑产业示范村”和“四川省蚕桑产业扶贫典型村”,2016年全村又栽桑650亩,2017年计划养蚕2500张,产茧11.25万kg,产值实现500万元,人平实现养蚕收入2500元,88户贫困户320人全部脱贫,全面实现省、市领导提出“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的目标。

2.4 实例4——周家镇

周家镇距兴文县城72km,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全镇幅员面积62.26km2,海拔高度在550~1456.7m之间,属喀斯特丘陵山区。全镇下辖9村1社区,常住人口10110人。长期以来,该镇经济发展主要以矿山经济为主,有煤矿企业6家,非煤矿山企业7家,农民收入主要来自矿山企业务工。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煤、硫矿山关闭,迫切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该镇大部分区域适宜栽桑养蚕,大力发展蚕桑产业,是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优先选项,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发动各村发展蚕桑产业,提出了“下岗不失业,回家再创业,栽好五亩桑,致富奔小康”的口号,把蚕桑产业作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支柱产业来抓,掀起了周家镇发展蚕桑产业的热潮。通过2014年和2015年冬季栽桑,全镇桑树基础面积已达9579亩,修建标准化共育室21个、标准化蚕棚744间。2016年养蚕户达1097户,涉及养蚕人口4516人,全年共养蚕5566张,产茧30.03万kg,蚕茧均价38.42元/kg。蚕农售茧产值1153.86万元,养蚕户人均收入2555元,以石屏村范永康为代表的31户贫困户,通过养蚕实现了脱贫。

周家镇创造了全宜宾市蚕桑产业三个第一。一是蚕茧质量全市第一,根据县丝绸公司数据,全镇鲜茧茧层量达11.7g,高出县平均水平0.6g,茧丝长比全县平均多184m。二是单产53.95kg/张,居全市第一,比上年提高8.45kg,增长18.57%,比全县平均单产高5.58kg。三是产业规模增长第一,桑园面积9579亩,跃升全县第二位,养蚕户1097户,比上年增加418户,增加63.2%;全年养蚕5566张,比上年增发蚕种3231张,增长138.3%;产茧30.03万kg,比上年增产19.41万kg,增产182.6%;蚕农售茧收入1153.86万元,比上年增收761.34万元,增收193.96%。

3 启示和体会

3.1 立足当地实际,选准找准产业项目

立足自然条件。兴文县有丰富的煤、硫矿山资源,过去长期依赖煤、硫矿山经济和地产经济,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煤、硫矿山和地产经济市场行情的持续低迷,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找寻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的迫切需要。兴文县大部分区域适宜栽桑养蚕,大力发展桑蚕产业,自然成为解决大量失业返乡矿工、建筑工人再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优先选项。

立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兴文县属喀斯特地型地貌,耕地石漠化严重,全县石漠化面积13683.8hm2。近年来,在省、市农业部门的的大力支持下,与浙江大学开展合作调研,利用栽桑养蚕治理耕地石漠化,取得了显著成效。2014年至2016年,全县在石漠化区域新栽桑3万余亩,今年秋季每亩新栽桑园可养蚕0.5~1张,收入1000~2000元,栽桑养蚕既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治理耕地石漠化,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好项目。

立足扶贫开发工作。兴文县作为全省88个、全市5个重点贫困县之一,也是乌蒙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省级重点县,全县57个重点贫困村,精准贫困户15129户,贫困人口50659人,产业扶贫是重点。兴文县蚕茧质量优,单产高,效益好,在贫困村选择发展蚕桑产业的重点贫困村有22个,占全县重点贫困村38.6%,其中2938户贫困户12998名贫困人口,共栽桑16796亩。2016年,1777户精准贫困户养蚕8426.3张,产茧39.69万kg,茧款收入1512.9万元,人均养蚕收入2036.47元,桑蚕产业扶贫初见成效。

3.2 科学规划,因户施策

2015年兴文县按“人平两亩桑、脱贫奔小康”模式进行了精心设计,先后组织编制了《兴文县十三五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兴文县蚕桑产业扶贫实施方案》等相关规划方案,制定2015—2020年的蚕业发展及桑园综合开发进度计划,通过规划引领全县蚕桑产业发展和贫困村产业扶贫,2015年、2016年先后启动了13个村蚕桑产业扶贫示范工作,针对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排定发展顺序,有地有劳动力的建设桑园,补贴修建蚕棚等,有地无劳动力或无技术的由公司流转其土地栽桑返包给大户,贫困户收租或采叶养蚕挣钱。目前,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蚕桑产业已初见成效,深受群众的欢迎,对全县蚕桑产业扶贫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3.3 农户主动作为是产业扶贫工作的核心

用实例2的贫困户范玉建的现身说法,他过去种过蔬菜、中药材、烤烟,都没挣到钱。发展蚕桑后终于挣了钱,现在党的政策好,只要肯干,就一定能脱贫致富。正是他这种主动作为、主动参与的思想,通过自己两年的不断努力和实干,实现了脱贫。莲花镇复兴村是全县重点贫困村之一,选择发展蚕桑为脱贫奔康主导产业,2016年,村集体流转农户土地600余亩,投入6万多元,请挖掘机改土,用于发展蚕桑,桑园建成后承包给农户养蚕,这样自发主动发展蚕桑的村、社、农户,在全县较多。

3.4 政府、部门支持保障扶贫工作的开展

政府主导产业发展,县乡成立蚕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组织、监督蚕桑扶贫工作,贫困村确定蚕桑产业扶贫后,各级政府及农业(蚕桑)主管部门对各贫困户进行建档建卡,分析贫困原因,制定扶贫办法,制定栽桑计划、制定养蚕设施占地优惠政策等扶持措施,并整合扶贫项目和资金入村入户,确保各项扶贫措施落实到位。两年来全县已累计向贫困村安排蚕桑专项项目7个,2000多万元资金,免费向贫困户提供优质嫁接桑苗,桑肥、农药;对贫困户修建养蚕大棚、蚕台,购买方格蔟,修建小蚕共育室,购买蚕种,开展共育等给予补贴,同时配套建设水网、路网等基础设施,为贫困农户栽桑养蚕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保障。

3.5 企业带动是产业发展、产业扶贫的关键

在蚕桑产业扶贫中,充分发挥和调动龙头企业的带头引领作用,使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工作的全过程。兴文县石海茧丝绸公司承担贫困村蚕桑产业扶贫任务的全程技术服务和产品购销工作。公司安排科技人员联系贫困村,提供“一对一”的全程技术服务,“手把手”教会贫困户栽桑养蚕,让贫困户掌握技术,成长为养蚕能手,使蚕桑产业扎地生根。在产品收购中,秉承惠农支农的原则,让利于民,放利于民,很好地保障了贫困蚕农的利益。通过企业切实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的具体问题,使产业扶贫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3.6 多元化发展,巩固扶贫效果

兴文县在引导栽桑贫困户积极养蚕的同时,结合贫困村的土壤、气候条件,积极开展蚕桑多元化发展利用,2015~2016年无偿支持周家等5同发展,优化土地种植结构,探索出综合效益高的“6215”桑园套种模式,大力推广“桑+春黄豆+夏青饲料+冬季马铃薯”、“桑+早熟蔬菜+冬季马铃薯”等多种套种模式,土地从单季产出到套种增收。二是延伸产业链,蚕桑资源综合开发,以一业带多业,形成集蚕茧、生丝、织绸、蚕业资源综合开发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已生产开发出冬桑凉茶、冬桑茶、蚕丝被、蚕沙枕、桑枝食用菌等适宜市场的产品。

下一步我县将以四川省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和四川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培育契机,加大园区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宁南县茧丝绸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快速建设,夯实和改善我县蚕业和茧丝企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围绕省委、省政府“一个意见、两个规划”和“实施全产业链开发利用,再造蚕桑新辉煌”等重要战略部署,有效发挥四川省蚕桑第一大县的资源优势,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发展质量,加大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和中国丝绸高端企业合作力度,把宁南建成全省优质高效蚕桑生产强县,打造成为辐射金沙江流域的蚕桑主产区,建设“全国最大、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百亿级桑茧丝绸产业集群

。个重点蚕桑产业乡镇魔芋、花生、大豆、脱毒马铃薯种子500多t,帮助贫困户在桑园地中间作马铃薯、魔芋、花生、大豆等作物,亩均桑园综合开发再增收入3000元以上,加上养蚕主业收入,每亩已达8000元以上,蚕农收益显著提高。2016年,又在德应村种植竹荪等名贵珍稀食用菌,加大桑园综合利用。同时结合石漠化治理工作,在石漠化较严重的区域栽桑3万亩,耕地石漠化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蚕桑产业在兴文县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引领下,逐渐显示出它的强大生命力。

唐诗友(1984-),女,在职硕士,从事农业产业发展和土肥工作。

猜你喜欢
兴文县养蚕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养蚕不易
养蚕记
乌蒙山石漠化地区产业发展新路——兴文县蚕桑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做法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申春对兴文县地方志工作作出部署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在养蚕中成长
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