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付奎
(四川省自贡市中心血站办公室,四川 自贡 643000)
血站采供血过程中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探讨
刘付奎
(四川省自贡市中心血站办公室,四川 自贡 643000)
本文主要探讨血站采供血过程中对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及控制并进行分析,并认为加强血站采供血过程中的管理制度建设、注重员工对医源性感染的相关知识培训、建立员工档案、区分工作内容、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加强环境消毒以及医疗废物的处理等对策,可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发生。血站建立相应的制度,主要是为了改善技术条件和设备条件,为医疗机构提供方便、及时、安全的服务。
血站;医源性感染;预防;控制;管理
血站是为临床供血的公共卫生机构,重点是采集和储存血液。主要工作是展开无偿献血者的招募,血液的采集、制备、检验和供应,以及医疗机构用血的知识培训、临床输血技术指导,并且不断深入探索、认识未知,完成战备用血的使命。其任务是为临床提供充足、安全、可靠的血液,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国家提倡无偿献血,但有少部分人群存在着梅毒、艾滋病、乙肝等病毒感染,此外,目前的医疗水平还没办法解决血液检测“窗口期”的问题[1],所以,血站工作人员在血液采集、检验、储备、运输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医院性感染的风险。加强血源管理以及医护人员的自我防范就会变得很重要。本次主要研究血站采供血过程中医源性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报道如下。
①当献血者在初次采集成分血或全血过程中被针头刺伤、工作人员皮肤破损等造成接触性感染。②血袋在热合过程中发生血液飞溅。③血液检测留样过程中血液渗出及针头刺伤。
①标本在检测过程中加盖时导致血液飞溅。②标本在使用加样过程中血液溅出造成污染。
①不合格血液未进行消毒处理。②血袋热合和血袋辫子热合引发的血液飞溅。③血液标本在离心过程中受到破损或溢出造成的感染。
①血液在储存期间发生破损导致血液漫出。②留取的血液样本在分离血清时引发血液飞溅。③废弃的血液核对并处理。
血液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包装破裂发生渗漏。
①采血过程中使用的器材全部销毁。②不合格的血液标本的销毁。③高压灭菌器的装置不符合标准,使环境受到污染。④沾有血液的物品及实验中的废弃物进行处理。⑤血液报废后的交接工作处理并高压灭菌消毒。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并由各科室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各阶段管理人员的使命和工作,将科室的感染管理归入全面质量管理中[2]。另外,血站要积极创造条件,为献血者提供各种安全、卫生、便利的条件,预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根据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管理办法》以及《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拟定血站《卫生与安全管理标准》、《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程序》和《清洁与消毒的管理程序》,严格执行每月把职业暴露感染上报并做好监督。
采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条例》、《消毒技术规范》及《消毒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条例以及法律法规等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定期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考核。
针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工作人员,应当每年定期进行一次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的检查。并对乙肝病毒检查阴性者,在本人同意的情况下,为其免费注射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且建立健康档案由专人负责管理。
目前,在工作时预防医院性感染的有效措施是采用七步洗手法。每天在工作时戴好手套、帽子等防护措施并养成良好的习惯,预防跟患者的血液直接接触,且对所用的器械要严格消毒。面对血渍先进行消毒再清洁。
各科室区分好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并做好标记。
针对器械消毒及使用的医疗用品进行质量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向领导以及科室人员反映,对部分科室以及相关部门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及时的调整,并在调整过程进行跟踪,保证采血过程安全。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对一次性针头、废弃血袋、血标本等医疗废弃物放入指定包装物,并做好密封粘贴生物危害警示标志,建设单独的医疗废弃物转运通道,并由专人负责销毁,并对医疗废物通道定期消毒,防止一次性医疗废弃物对环境造成危害。
血站采供血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技术操作规程和制度,严禁采集冒名顶替者的血液,严禁超量、频繁采集血液。不断地对工作人员进行医源性感染知识培训的目的就是提升自我防范意识。血站管理工作中预防和控制医源性感染是一项重要的课程,通过加强管理,确保了临床用血安全、避免了输血传播疾病、保证了有效血液的安全[3]。对采血过程中的控制要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有效预防可控制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充分保障工作人员、献血者及受血者的健康安全,不断营造良好的无偿献血氛围。
[1] 谢 立.中心血站采供血工作过程中关键控制点对血液质量安全的重要性[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3):4707-4708.
[2] 吴大奎,李桂云.采供血过程中不合格血液控制程序[J].医学信息,2016,29(11):230-232.
[3] 冯国先.HACCP在血站采供血流程管理工作中的初步探讨[J].医药,2015(6):274.
R1
B
ISSN.2095-8803.2017.23.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