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展开的对话。这个过程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对文本仔细研读,而文本细读到底为何意?其指的就是将作品文本当做一个具有独立生命的对象,经过仔细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文本结构、语义以及意象等,完成解读文本意义的目标。重视分析细节的解读与结构,充分阐述文本蕴含的深厚意蕴。
一、寻找带领学生细读文本的导入点
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就像品尝美食,必须通过仔细地体会和感悟,并且要仔细确定文本的切入点,接着展开仔细地推测和体会,进而将文本核心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体会文本的语言魅力,感受真切的情感表达。比如,教师能针对文本的关键字词切入,引导学生对语文魅力进行感悟。细致刻画与传神描述是大部分文本的绝妙所在,一般只需要几个关键的字词与语句即可让读者展开无限的遐想与意味深长的回味。例如,鲁迅先生的作品《孔乙己》中就是这样刻画主人公形象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简短的话语正是文章的重点,涵盖了深刻的内涵,为后文的叙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站着喝酒”表明他贫穷困顿,悲惨的境遇;而“穿长衫”又表示其有文明,和市井贩夫走卒有鲜明的对比;“唯一”又显示出其独特性,和周遭环境格格不入。这一描述看似矛盾,实际上又将孔乙己一副文人的架勢展现得淋漓尽致,既身处最底层的生活之中,又被文人阶层所抛弃,为其将来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又比如在描写孔乙己的动作时所用的文字,“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其中“排”与“摸”都巧妙地将孔乙己开始意气风发、不屑一顾与后来的唯唯诺诺、萎靡不振的鲜明对比刻画出来,进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内心的怜悯和悲凉之情油然而生。教师指导学生仔细品味这些字词句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刻地领悟。
二、通过师生互动使文本细读教学相长
在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交替使用文本细读法,能有效增强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文本细读这种研究方式是一个“贴身式”的互动过程,主要体现在表面上没有任何大问题的语文引导或者学习环节中,经过文本细读能从中找出一些“惯性”状态的问题。教育者与学习者不必对任何内容或问题过于重视或强调,无需一味探讨什么重大课题,然而由于具有日常化、交互和个性化的特征,很多教师与学生以这一习惯展开思考与研究,能做好本色的教学,达到精彩绝伦的效果。就以《小圣施威降大圣》一文的教学为例,本文在文本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进师生互动的环节。结合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征,抓住其对神话故事有较高兴趣的特点,设计研读文本的思路为:从诵读文本到细读切入文本,再利用“二圣斗法”阅读文本。经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文本,引导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全面、细致的解读,进而充分掌握“二圣”的鲜明形象特征和丰富的语言特点。使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文本进行互动细读,在教师的细致指导与循循善诱下,帮助学生对“小圣出斗大神”“二圣势均力敌”“小圣施法,大圣败走”等动人故事情节进行细致解读,了解其中蕴含的内涵,按照文本“切口小、拓展宽”的思路展开仔细研读。
三、对文本情感进行有效还原
文本作者是通过细致到位的描写、精准确切的语言以及巧妙的结构布局来奠定情感基础,并实现情感升华的过程,进而促使读者形成思想与情感上的认同感。由此来看,学生可通过仔细认真的阅读,细读还原文中的情境和自身的直接、间接经验,进而展现文本作者意图,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感欲望,进一步有效提高细读质量和效果。比如《观潮》一文的教学,教师在展开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一语句激发学生原本的阅读体验。常言道:“水到东海不回头。”然而在《观潮》一文中了解到,钱塘江的水每年八月都会从东海倒流一次,以此紧密联系学生的观潮感受与文中对观潮的情况的描述,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之对观潮的现象及缘由有正确的认识。接着教师再通过设置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比如提问“作者对观潮的情境是如何描述的?灵活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文本中的情境与我们想象之中的观潮以及所了解的观潮有什么相同点和异同点?”并且指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最后,学生经过细读后将文本还原,深刻体会文本中的精彩描绘与刻画,展现了文中演兵之威的景象,把气势恢宏的水势描写成千军万马,充满丰富的无限遐想;弄潮之技中“江干上下十余里”“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等语句正展现了恢弘的观潮气势,将钱塘江江水回流的壮观景象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达到良好的艺术渲染效果,打开了学生们的视野,并拓宽了其知识面。
总而言之,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含义上,还要教他们对文字内涵的意义有更深刻地理解。唯有如此,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