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会运用行为目标来指导作文教学。教师把作文教学的要求和标准进行分解,然后再归纳出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反复进行训练,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写作有章可循,不再为写作而苦恼。但是这样写出的文章却千篇一律,鲜有个性,缺乏创造力。究其原因,是在行为目标的指挥下,教师只注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忽视了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应该关注课堂生成,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审阅中学作文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作文内容和形式大多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学生们也都知道开篇明义,中间叙述,结尾点题,照应开头,但写出来的文字却是像“一家之言”。例如中学作文《难忘的一幕》,很多学生这样开头:在我的生活幕布中,有很多很多难忘的事情,它们就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其中有一颗最亮的星,也是最难忘的一幕。第二、三段开始叙述事件,第四段结尾时很多学生这样写:这就是我的最难忘的一幕,它将永远刻在我的脑海中。老师在批改作文时,读第一篇时觉得还不错,中心突出,内容完整,表达清晰,层次分明;第二篇结构还是如此,就觉得平淡了;第三篇第四篇结构也是这样,老师们就仿佛看到了流水线上的复制品和工艺品,读起来索然无味,味同嚼蜡了。在每个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思维活动不一样的情况下,为什么学生们能写出如此类似的作文?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教育理论上的行为目标这个指挥棒在发挥作用。
一、行为目标引导下的作文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什么样的作文,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语文学界探讨的话题。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1]王荣生老师说:“不少中学语文教师是没有作文教学的。”[2]我的理解是,没有作文教学是指教师没有优质的教学指导教材,没有清晰的作文教学思路,和没有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写作的方法。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它在卷面上占很大的分值,所以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重视作文。为了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各位老师和学生也是使劲了浑身解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很多教师会运用教育理论上的行为目标来指导作文教学。教师会把作文教学的要求和评分标准进行分解,然后再归纳出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把教学目标划分成一个个具体的小目标,反复进行训练,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学生写作有章可循,不再为写作而苦恼,而且能得到一个中等的分数。
“行为目标是一种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取向一度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中占主导地位,它克服了普遍性目标的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及教学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3]由于行为目标取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所以它有许多可鉴之处。第一,当教师将其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他们对教学任务会更加清楚明了,便于有效控制教学过程;第二,行为目标便于教师就教学内容准确的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第三,更重要的是,行为目标便于准确评价,因为它是以具体行为的形式呈现的,所以很容易判断目标是否达成。
基于行为目标这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它常常被运用到语文作文教学活动中,这种模式可以解决诸多写作问题,比如很多学生的作文无话可说、开头难、结尾难、中间事例不突出、观点不明确,还有的学生作文结构混乱,层次不清,内容空洞,大话连篇,似记流水账,诸如此类。许多教师在运用行为目标模式来指导学生们写作时,首先会确定文章题目和体裁,细化目标;其次,教师用专业的语言点明文章的主旨或中心,要突出什么主旨,围绕什么中心;再次,文章要分为几个层次,要确定从哪些视角入手;同时,写作时还要抓住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进行描述,再利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另外,整篇文章还要注意布局好结构,开篇点题,中间举例,结尾扣题,这样,在行为目标的指导下,一篇流水线的文章就完工了。
行为目标指导下的作文,主旨明确,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既可以防止学生写作文无话可说、跑题偏题,也防止一些学生标新立异而弄巧成拙,还可以保证学生得到一个差不多的分数。但是在行为目标指导下的写作,看似完成了教学目标,其实产生了许多问题。
二、行为目标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出现的问题
行为目标下的作文教学看似内容充实,文从字顺,但是却缺少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千篇一律,内容空泛,苍白无力,鲜有个性,缺乏创造力。
(一)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行为目标”的取向在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支配的,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為核心,但它忽视了人的主体性。[4]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物体,就是因为人的行为是主体的行为,是富有创造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具有很大程度的不可预知性,特别是对于汉语丰富的意境,表现得更加明显。而行为目标把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人的学习过程变为一个可预先决定的和操纵的机械过程,它把目标和手段,结果和过程的有机联系割裂开来,以至于人的学习的主体性、创造性被泯灭了。
(二)扼杀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由于行为目标倾向于把“完整的人”肢解了,人的具有整体性的心理和行为被原子化了,所以行为目标在把写作目标还原成一个个教学目标的同时,扼杀了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每个学生特有的语言不再是鲜活生动,而是约定俗成,学生们的故事不再是绚丽多彩,而是固守成规,那么学生五彩斑斓的想象力就被禁锢在笼子里,学生灵动的思维就变成了一潭死水。这样的作文课堂看似达到了教学目标,却成了写作的桎梏。
(三)抑制了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人是主动性的,感性的。人的很多高级心理素质(如价值观,理解,情感,态度,欣赏,审美情趣等)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具体化的,即使有些价值观和态度能够被结合进现行课程目标来培养,但是更多的价值观和态度是不可能被预先具体化的。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思想感情尤为丰富,在生活经历中,有许多不同的感悟和价值观,更是不能被具体化,统一化的。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纵然行为目标可以使学生尽快掌握目标任务,快速达到作文课程要求的标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对中学生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就被搁置了,长期以往,就形成了只有“作”而没有“文”,学生会流于形式写作。缺少了生活体验,缺乏了真情实感,学生们的写作就会是枯燥而乏味的。
三、积极采取措施,使作文课堂灵动多彩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作文教学应该是学生自主的、心灵的声音,是情感的自我流露,所以针对行为目标模式下作文教学的一些缺点,我认为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应关注课堂生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们的情感与价值观。
(一)教师应关注课堂的生成,激发学生们联系生活、流露真情
在作文课堂上,中学生正是思维活跃、思想形成时期,他们接受了生活和社会中的大量信息,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所以学生的许多思想和行为都不能够预期,是随机生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关注教学过程和课堂生成,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随时调整教学活动和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考,自由表达,个性表达,创意表达,迸发出更多的真情的火花,发出自己心灵的声音。
(二)教师还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中学生正是思想活跃,内心世界不断丰富的阶段,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机遇中都会产生不同的个性化表现。因此,教学目的追求的不是学生的同质性,而是多元性。”[5]当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体充分发展的时候,学生们在具体教育情境中的表现是无法预知的,它会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张扬个性,展现自我的空间,又體现了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原则。因此,在作文课堂中就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张扬个性,标新立异,不断创新,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力求表达准确、鲜明、生动。
所以,在对中学生作文课堂进行行为目标教学的同时,要充分关注课堂生成,更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对教学目标的补充和超越,从而全面的把握作文教学目标,更好地引导学生,调控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我们的作文课堂灵动而多彩,也让我们的作文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4]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郑春红.如何改进语文目标教学[J].学苑教育,20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