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本科试点班作文教学探径

2017-04-03 16:59周佳曦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日记班级作文

周佳曦

“3+4”是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4种模式之一,于2012年正式启动,实行联合招生、分段培养,即学生在中职学习3年,转段进入应用型本科学习4年,学生升学只需要通过衔接院校的选拔。这样的模式把就业与升学较好地统一起来,受到普遍的欢迎,但在教学上也迎来了新挑战。

一、尝试:走出困境

作文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领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它同时又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训练周期长,见效慢,语文老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写的现象较为普遍。而职校生由于没有升学的迫切需要,学生怕写、教师因“难作为”而“不作为”的现象十分突出。对于“3+4”本科试点班来说,当然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荒芜,但也不能陷入普高应试教育的泥沼,故接班之初笔者就确定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兼顾的教学目标,尽量结合阅读文本进行相关文体的写作教学,培养基本的读写能力。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如下举措:

(一)规范书写习惯

1.标点的规范使用。学生无标点和把句号写成实心点的现象十分普遍。

2.规范文本格式。受网络文本格式的影响,一些学生自然节首句不空格或空格太多,偏爱一句话一节的排版,常常使文章显得过于松散。

3.明确作业规范。课堂作业写得五花八门,不写课题、作者、题号甚至题目。

(二)每周练笔

采用自由写作与命题相结合的形式,每篇200-600字,每周两篇,针对问题及时点评纠正。

(三)每日摘记评点

每日约100-200字,体裁、课内外不限,需要简析概括评点。每周不少于500字。

(四)语言表达训练

1.课前三分钟演讲。话题也是采取自由与命题相结合的形式,师生当场点评。

2.说写练习。如仿写、概括、复述、介绍等口语交际。

经过2014-2015整整一年的努力,我们学生在写作方面已经有一定长进,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形式规范、立意明确、结构完整、字数达标的作文。

二、反思:寻找突破

2015年6月,笔者任教两个商英班共67人参加了对接学校南京晓庄的统考,对方肯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夯实基础、扎扎实实开展的优点,但也指出学生写作水平一般,希望在写作教学中强化文体意识,加强写作技巧的指导,力求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档次。

这样的反馈使我颇感意外:从平时的写作训练来看,上述两個问题似乎并不那么突出,甚至不时有让人感到惊喜的习作。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经过深入了解和反思,我才发现了“真相”——一些学生(包括一些基础较好的)的平时训练多“借鉴”自网络,因此掩盖了他们写作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作文指导存在盲点。而“借鉴”网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写作兴趣不高,觉得没有内容可写。

我由此意识到,要使学生写作水平提升,加强技巧指导是必需的,但是只有建立在“真”的基础上求“善”才是有效的。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内驱力,改变被动写作的局面。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暑期有幸拜读了清华附中王君老师的书,她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首先,她推行《每日一记》,师生共写,以身示范,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其次,她以日记为辐射,把“日记朗读课”、“日记感悟课”、“日记点评课”、“日记评论课”、“日记仿写课”、“日记赛读课”引进了语文课堂,学生相互交流、点评让写作活动趣味盎然;第三,她还开辟了各种名目的“班级奥斯卡写作奖”以鼓励激励学生,把学生的作品结集成册,学生写作劲头十足;第四,她的指导真正做到了对症下药,用学生和自己丰富的写作素材做支撑,辅之以凝练的个性化十足而又富有操作性的写作要诀,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作文“无事可写”、“写中无人”、“写中无情”、“写中无理”的难题。这位来自一线、不虚浮、脚踏大地的实干家、富有独创精神的思想者、真正堪为标杆的语文老师,以其独创性的写作措施及丰硕的成果给了笔者很大的震撼和感动。

三、行动:成效初显

在王君老师的感召与启发下,第二学年初结合我校及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以下作文改革:

(一)制订并实施写作提升计划

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有两项:

1.全班轮流写《班级记忆》

要求从个人的视角捕捉班级有价值的人、事、场景、现象,进行思考及点评,为班级留下一份珍贵的青春资料。

该项举措实施很顺利,或许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件比较有意义的事,都很认真地对待。笔者也适时地从内容到写作反馈意见,提出建议。如今已是厚厚一本。

2.每人准备一本《时光悠悠》

要求每天300-500字,记录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让写作成为一种需要,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为了保证写作时间,我相应地实施了减负计划——提高课堂实效,减少日常作业量。

和《班级记忆》顺利推行不同,该举措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学生多半认为没必要也没那么多内容可写,是浪费时间,抵触情绪强烈。于是,笔者与大家商量,一件事还没有做过就断定它没有意义,未免武断,不妨试验两周后,再做定夺。两周后,笔者安排了一节“时光悠悠”阅读交流课,交叉阅读、点评同学习作,每人保证三本评阅量,然后再当场写下阅读感受。学生读得特别认真,也深有感触,因为貌似重复单调的生活在另一些同学的笔下却是那般生动鲜活有味,而一些看似平常的同学却有那样丰富善感的心灵世界。在当天的阅读感受中他们表示:这项活动很有意义,不仅可以从他人处获得写作借鉴,更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情谊,应该继续下去。这次活动有效地改变了事情的走向,《时光悠悠》写作也就此解决了“不愿写”、“写什么”的问题,顺利地步入了正轨。慢慢的,不少同学习惯了每天的十分钟写作,开始懂得有意识地观察生活,寻找素材,或思考事情背后的意义,或懂得考虑剪裁和构思,要增加描写,避免流水账。同学们呈现的“原创”,也让教师指导作文有的放矢,富有实效。实施大半学期后,考虑到学生各项课业负担日重,就适当减少了篇目数量。虽然写得少了,但《班级记忆》《时光悠悠》已经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一些写作理念也在长久地发挥着作用。

(二)加强作文指导的针对性和训练的系统性

针对学生文体感不强的问题,笔者除了结合学生日常写作情况予以适时的点评引导外,还结合文本学习,给予专题指导,进行相关训练。比如“思想的力量”单元,我突出了议论文结构思路的指导训练;“文言的津渡”单元,强化了论证方法、论证方式的学习;“生命的芦笛”单元,我进行了细节描写的专项训练,并借鉴王老师“豆芽菜诊疗”的做法和材料,教给学生使文章丰满鲜活的技法;“自由自在的书写”单元,我强调了文中要有“我”……效果都是不错的。

学生的“时光悠悠”则采取自由写作与命题写作相结合的方法,命题写作多为片段练习: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对某件事的看法(时事评论),读后感,观后感,人物形象分析,给他(她)画张像,班级那些事儿,介绍家乡风物,我喜爱的一种动物(或植物),我喜爱的一种美食,仿写列提纲……总之,品种多,入口小,训练点集中,日积月累,倒也能获得不少的养分,练出一些基本技能。

(三)激活“课前三分钟”说话热情,以说促写

说,可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学生的胆量,更是思维训练,是口头作文。其结构是否完整、内容是否饱满、过渡是否自然、衔接是否流畅、叙述是否有感染力、论证是否充分、说明是否清楚明白,都能鲜活地呈现出来。换而言之,学生说出来的,都是一篇篇体裁不一、内容各异、真实鲜活的作文实例,优点和不足,都能即时呈现。而师生的即时点评,针对性强,实效好。但课堂说话同样牵涉到学生愿不愿意开口,有没有内容的问题。为激发学生课堂说话的内驱力,笔者预先向全班进行话题征集,选出他们感兴趣、有发言欲的,用小纸片写好放入“话题锦囊”;上课铃响前两三分钟学生从中抽取话题条,稍作准备即兴演说。对说者而言,因话题来自同龄人,所以有话可说;并且因准备时间短促,故有挑战性;而对听者而言,因为话题抽签的不确定性,所以有神秘感、新鲜感。而教者也注意到了练习的循序渐进,比如活动分两轮:第一轮,锦囊里话题叙述类的多些,要求学生从容完成两三分钟的发言、不怯场不冷场、比较流畅、结构完整即可;到了第二轮,锦囊里话题议论类的多些,再对学生提出内容充实、表述有感染力等相对高的要求。因而,课堂三分钟听说这个环节,效果相当不错。

四、展望:网络作文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传统的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人们看到了作文教学改革的新出路。

网络具有强大的交互性、開放性和即时性,便于学生搜寻丰富的写作素材,便于老师优化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提高了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进行班级博客和QQ群的建设,可以唤醒学生写作内在动机,还原写作主体个性,促进回归写作本质——“我手写我心”;便于开展多元动态的评价方式,让作文批改和反馈“及时高效”,让作文修改“轻而易举”,多方互动交流还可拉近生生及师生的关系等。网络作文教学前景是令人期待的。

但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不等于传统教学模式应该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他们各有各的营养,各有各的价值。如何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到两种教学模式的完美结合,将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路在脚下,在探索中延伸。

猜你喜欢
日记班级作文
班级“四小怪”
不称心的新班级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