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素青
(长治市水政监察支队)
长治市“十二五”水土保持成效和发展对策
张素青
(长治市水政监察支队)
“十二五”期间,长治市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大水保、大生态、大战略”发展理念,以坡改梯、小流域治理和预防监督为重点,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年间,共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48万hm2,新修梯田4.82万hm2,造林绿化1.81万hm2,封禁自然修复10.3万hm2,治理度达到62.5%。介绍了治理成效,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三五”应采取的对策。
水土保持 生态建设 防治成效 长治市
“十二五”期间,长治市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坚持“大水保、大生态、大战略”发展理念,以切实保护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标,以坡改梯、小流域治理和预防监督为重点,以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建设为支撑,遵照“政府总体导演、水保搭台唱戏、相关部门联动、社会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狠抓了坡耕地综合治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与沟坝地建设三大工程,为努力打造“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推进水土保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1 梯田建设规模推进
多年来,兴修水平梯田一直是长治市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旱作农业的基础工程。“十二五”期间,长治将坡改梯作为保证民生工程,坚持完善提高、整体推进原则,围绕“保证粮食安全、农民增产增收”两大主题,积极整合国土、发改、农发、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业项目及资金,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规模地推进了梯田建设速度。通过集中连片建设梯田,不仅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而且为农业机械化、经营规模化、环境生态化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基本形成了“梯田布局、道路配套、产业跟进、群众增收”的科学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修梯田、保水土、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水土保持新路。据统计,5年间新修梯田4.82万hm2,使全市的梯田面积累计达到10.4万hm2。
1.2 流域治理精准发力
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村”统一科学规划,“大规模治理,大产业开发,大示范推动”,以水土保持专项工程投资为主,以地方配套资金为辅,将梯田建设、荒山造林、封禁生态自然修复为主要措施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力推进。“十二五”期间,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以及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项目等重点建设项目,努力打造了太白山、庙坪、东河等一批水土保持精品示范流域。据统计,5年间,除梯田外,新增造林绿化1.81万hm2,封禁自然修复10.3万hm2,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7.48万hm2,使全市累计初步治理面积达到68.93万hm2,治理度达到62.5%。
1.3 监督管理取得实效
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方面,“十二五”期间,长治市认真贯彻执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山西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与政策规定,认真履职尽责,加强预防监督能力建设,细化监督管理目标责任,突出法制宣传教育、联合执法检查和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加大了对辖区内高速公路、铁路、煤炭资源整合等生产建设项目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监管力度,使人为新增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广泛利用传统媒体和现代新型媒体,拓展宣传方式,多角度、多渠道、大视野、全方位地提高全社会公民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意识和遵纪守法观念,切实增强了生产建设单位履行水土保持责任和义务的自觉性,构建形成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
2.1 基本农田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据调查统计,至2015年底,长治市还有1.3万多hm2坡耕地,由于分布零散、机械化治理施工难度大而没有得到治理;有4万多hm2早期人工梯田,由于建设标准低,加之田间道路不配套,生产能力仍然较低,急需提升改造。
2.2 现有治理措施的配套性较差
近年来,长治市多部门开展了荒山造林、退耕还林、梯田建设、治滩造地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由于部门之间的关注点不同,侧重点各异,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相对集中但单一不配套。加之项目投资有限,部分工程建设标准不高,治理效益不显著,配套完善与改造提升任务依然繁重。
2.3 投资标准偏低影响工程质量
多年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投资多属补助性质,不能按全额预算投资。随着人工、机械、材料等费用的不断增加,水土流失治理成本加大。特别是林草措施,实施面积很大,且需要不断补植补造,而国家项目补助标准较低,从而影响了工程建设的高质量和治理效益的大发挥。
2.4 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批复滞后
太焦高铁、长临高速是长治境内的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由于水土保持施工设计及批复备案严重滞后,给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落实和监督管理带来很大困难,人为水土流失难以及时防治。
2.5 部分项目治理任务下达迟缓
国家及省计划的部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工程,治理任务计划下达一般较晚,与农时季节不匹配,加之招投标等前期工作繁杂,造成了治理工程有效施工时间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设质量和施工进度。
“十三五”是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长治市的水土保持应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导下,认真分析、准确把握水土保持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资源节约、发展新常态中的基础性作用,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更高的要求不断推进。具体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3.1 继续强化水土保持宣传
开展形式多样的水土保持法制宣传,使各级政府和领导更加重视、支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水土保持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是一项长期持久的任务。在水土保持法制宣传的同时,还要大力开展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治理成就、相关政策、治理典型等宣传,以增强社会公众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信心、动力、责任和义务。在具体宣传中,要坚持正面引导,坚持面向社会,坚持深度与广度结合,以切实收到实效。
3.2 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
坚持预防为主、依法行政,把预防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预防保护促治理开发,以治理开发促预防保护。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和经济等手段,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狠抓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权、现场检查权、补偿费征收权、设施验收权“四权”落实,强力落实好“三同时”制度,把人为新增水土流失控制到最低。
3.3 多渠道增加水土保持投入
至2015年底,长治市尚有37.5%的水土流失面积尚未治理,加之生产建设项目人为破坏,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5 km2,治理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因此,要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对长治支持外,建议市级财政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逐年增加水土保持投入,同时要以优惠的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形成多渠道投入、全社会共管水土保持新常态。
3.4 完善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考核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建设,根据新修订《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地方政府的一项基本责任目标,需要加强领导,强化目标考核。建议市政府将水土保持工作好坏、水土流失面积增减、水土保持效益大小,作为县、乡政府和领导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长抓不懈,持续抓紧抓好。
3.5 强化行业水土保持服务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赋予了水土保持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作为一名水土保持专门工作者,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不仅要承担起生态建设的重任,更要做生态文化倡导的先锋,还要为社会参与水土保持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努力做好引导、组织、实践和推动,为建设“美丽长治”贡献力量。
S157
C
1008-0120(2017)01-0037-02
2016-11-29
张素青(1981-):女,科长,工程师;通讯地址:山西省长治市长兴南路153号,0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