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框架理论的新《水土保持法》新闻报道分析

2017-04-02 16:59刘洋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补偿费政务信息水利部

刘洋

(山西省水利规费稽查管理中心)

基于框架理论的新《水土保持法》新闻报道分析

刘洋

(山西省水利规费稽查管理中心)

新《水土保持法》自2010年12月25日颁布、2011年3月1日正式施行以来,政府和部门责任、规划的法律地位、预防保护制度、综合治理措施和法律责任等不断得到强化,水土流失治理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日益凸显。从新《水土保持法》实施以来新闻报道的五种框架入手,对新闻文本进行技术分析,探索了新闻话语建构取向的影响因素和运作规律。

水土保持法 新闻报道 新闻框架 消息源 导语 新闻事实

新闻框架是作为新闻活动主体用于认识新闻客体的图式,也就是新闻活动者对新闻事实所持的认知模式。不同的新闻框架为社会成员提供了理解事件的差异化路径,为解决社会问题、建议对策提供了多样化的指向,使新闻事件产生不同程度的社会关注度。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以下简称:新《水土保持法》)自2010年12月25日颁布、2011年3月1日正式施行以来,在相关新闻报道中,主要的新闻框架有:政务信息框架、政策发布框架、治理效益框架、经济效益框架、法律纠纷框架等五类。

1 政务信息框架

政务信息是指水利部下属各省及其下属市、县等水利系统水土保持部门撰写并向水利部及水土保持司网站报送的有关宣传活动开展情况的信息。此类信息多为通讯,写作结构带有政府汇报材料色彩。以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在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上发布的纪念新《水土保持法》颁布施行3周年起连续三年报送的信息为例预以分析说明。写作框架可归纳为“……月……日是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施行……周年纪念日。珠江水利委员会按照/水利部……开展了……系列宣传纪念活动……珠江委在委办公楼……将……引起了全委职工的浓厚兴趣……在珠江水利网进行了专题宣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一步将……继续立足……职责,从开展……等工作环节上入手,深入宣传学习……进一步营造……氛围,依法加强……管理,大力推进……为建设绿色珠江服务。”全文按照水利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水土保持法》施行X周年宣传活动的通知中罗列事项逐一罗列,略加润色,三年间三篇信息内容基本雷同,只是部分数据有所修正。并且,纵观各地的做法,亦是如此。

2 政策发布框架

政策发布框架是媒体根据政府最新发布的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撰写的新闻报道。此类报道框架的特点是信息源均为政府部门,标题开门见山。典型的此类框架导语一般为“……月……日,”或“……月……日……法律法规/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印发”,全文采用“金字塔”结构,主体部分紧扣政策内容。典型的写作框架大致可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近日……联合印发了……《办法》,主要对……做了具体规定。《办法》明确……《办法》指出……《办法》规定……”;第二种是以小标题形式,将全文划分为多个层次,对“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制定依据、配套制度、治理成效及执法情况等进行论述;第三种是以记者问答的方式,通过对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有关负责人的采访,一问一答间展开对某部新出台政策法规的解读。

3 治理效益框架

新《水土保持法》修订实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治理水土流失,因此一段时间后,新闻报道的关注点就过渡到了治理效益上。水土流失治理效益新闻框架的特点是,标题以凸显数字为主,信息源来自政府部门,导语或正文中一般会出现“记者从……(部门/单位名称)了解到”“据……统计数据显示”“据……消息”这样的字眼。比如《长江流域2014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00平方公里》一文,开篇即是“据水利部网站消息”点出信息源。这类报道都以显著的数字对比作为主要支撑,呈现的内容包括“……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平方公里。据……统计数据显示……累计完成总投资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万平方公里。已治理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以上,林草覆盖率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稳步提高,土壤侵蚀量显著减少,土壤侵蚀强度已普遍由中度侵蚀下降为轻度侵蚀……年来……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百姓收入逐年递增……有效提升了……”。

4 经济效益框架

水土流失地区这一概念往往暗示着贫困,因此关注百姓生活就必然成为水土保持经济效益新闻框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治理效益框架相似的是,经济效益框架同样关注数字增长。不同的是,此类框架的写作形式更为多样,素材更便于记者发挥创作。随着各地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实施细则》,这类报道的立意都是强调一手要抓水土流失治理,一手要带动农民致富。如标题《保水土保生态 昔日荒山变成金山银山》《山坡有“被子” 农民有票子》等新闻。以《山坡有“被子” 农民有票子》为例,文章写于新《水土保持法》实施三年之际,记者从“不能饿肚子搞生态”的角度出发,向受众传达出三年来全国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大数据”,并选择甘肃定西、江西兴国、四川会理、内蒙古东胜等地经验,阐释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激发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进而叙述甘肃、湖北、山西等水土保持项目区,通过发展规模经营、利用外资、吸引民营水土保持户加入等多元化方式,实现了农民生产生活改善。

5 法律纠纷框架

2008年11月,全国首个行业水土流失补偿费(注:新《水土保持法》颁布后,统一称“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横空出世,由此引发了中石油长庆油田与榆林市水土保持监督总站之间对峙多年的欠缴“水土流失补偿费”之争。随着事件不断升级,各路媒体以法律纠纷框架分阶段进行了大量报道。将“中石油+水土流失补偿费”设为关键词,在百度新闻中的搜索结果共有603条,新闻源44处。以《拒还“环保账”中石油长庆油田23账户遭司法冻结》等5篇中国经营报(网)连续报道为例,法律纠纷框架的消息源囊括了长庆油田、榆林市水土保持监督总站、中石油、陕西省政府官员、业内人士、油田职工、石油大学某副院长等单位与个人。写作范式多采用特写,全文用多个小标题布局,通过引述有关人士的观点意见,围绕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的合理性、强制冻结银行账户、央企与地方的利益博弈、相关法律法规适用等四部分内容划区论述。

6 结语

新《水土保持法》正式施行以来的五年,也是我国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步伐最快、成效斐然的五年,法律法规配套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显著提高。媒体运用不同的新闻框架为读者描绘美丽中国愿景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问题和困难。从消息源来看,政务信息框架、政策发布框架、治理效益框架、经济效益框架的消息源单一且均来自官方,报道角度“政治性”较强,记者容易收集权威准确的报道素材。法律纠纷框架的消息源则来自社会各界,报道角度更为多元,报道素材获取难度较大,部分受访者不愿具名。从报道的言语技术角度来看,政务信息框架、政策发布框架的范式结构明显,治理效益框架、经济效益框架突出“数字说话”,法律纠纷框架围绕纠纷点展开双方博弈。一般来说,前四种框架的新闻源“口径一致”,所以记者不会寻找负面素材;唯独在法律纠纷框架中记者才会立足利益的双方,调查原被告之间的渊源,倾听各方“声音”。所谓新闻,立意之初要求新闻生产者向新闻受众第一时间传达出新闻事实。然而,往往新闻的事实不止一面,取决于新闻生产者选取“哪一面”,不同的新闻框架正是表明了这一点。

S157

A

1008-0120(2017)01-0027-02

2016-12-30

刘 洋(1984-):女,助理研究员;通讯地址:太原市康乐街21号,030001

猜你喜欢
补偿费政务信息水利部
山西省交通运输行业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开放的挑战与思考
Who They Are Decides Where They Go
河南省水权试点顺利通过水利部 省政府联合验收
村集体经济组织征地补偿费核算
权力清单制度的施行对政务信息传播的影响
纵深推进 提质增效 推动国土政务信息公开迈上新台阶
水利部召开加快水利前期工作推进会 进一步部署安排2015年水利前期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政务信息网上公开连续3年获国土资源部省级测评前5位
水利部将启动一批重大水利项目
工程设计招标中的补偿费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