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与我国远程教育*

2017-04-02 04:03张小永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书信内容教育

张小永,王 晗

(1.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科研处,陕西 西安 710119;2.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历史系,江苏 苏州 215123)

【远程教育】

书信与我国远程教育*

张小永1,王 晗2

(1.陕西广播电视大学 科研处,陕西 西安 710119;2.苏州大学社会学院 历史系,江苏 苏州 215123)

我国书信经历了先秦初步发展时期以政府公函为主,到秦汉成熟时期,私人信件占有相当比例,再到魏晋南北朝繁荣时期私人信件数量和比例不断攀升的发展历程。在这一过程中,私人书信的内容由最初家人嘘寒问暖,到后来出现了论文艺、论学术、论政治、论佛事等内容,书信的远程教育功能越来越得以彰显。

书信;远程教育;私人信件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少不了信息和情感的交换,而书信是众多交换形式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它具有远距离、时空分离的特征。这种交流形式,为远隔千里的人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交流手段。书信交流的内容五花八门,大至国家大事,小至家长里短的琐事,无所不包,无所不涵,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功能也涵盖颇广,当然教育功能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在远程教育学界,一直以来有一个普遍的观点,远程教育起源于19世纪中叶在欧洲兴起的函授教育,许多个人和教育机构开始应用书信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笔者在拙文《教育媒介视域下的我国远程教育起源初探》一文中认为作为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书信交流历史悠久,以教育为目的的书信也屡见不鲜,故认为我国远程教育其实萌芽时间更早,但限于篇幅,该文并未展开研究。本文笔者不揣浅陋,试从我国书信发展历史,系统探讨书信对我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影响,以求证于方家。

一、书信初步发展时代

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交流沟通,主要依靠手势及简单的语言。后来,人们慢慢发现通过鼓声及物体燃烧升起的浓浓烟雾,亦可以传递信息。其中尤以烟雾传递信息最为有名,这也就是后世人们建造烽火台,借烽火台的烟雾次第传递信息的最初实践。以烽火台的烟雾传递信息的方式能够以接力的形式,非常迅速地将情报传递出去,而且还没有长途奔波之苦,其有明显的优势,这也是历朝历代在长城修筑过程中都要设立烽燧传递军事情报的原因。烽火传递军事信息虽然有迅疾且免却奔波之苦的优势,但只能用于通风报信,如果要准确地传递其他较为复杂的信息,这种方式就没有用武之地了,人们需要一种能更适合的信息传递方式,这样书信就应时而生了。

书信的产生与文字的产生应该是同一时代的,相关研究结果也确实证实了早在成熟文字甲骨文产生时便出现了书信,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几枚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其中甲骨文第513片上记载有敌人三次入侵的军事信息,在《殷墟书契菁华》一书中,也记载了一封刻于马的大胛骨上的书信。从这两封书信的内容来看,书信产生之初传递的信息与鼓声、烽火传递信息的内容属同一类,都是以关系国家安全的军事情报为内容。且这时并没有固定的格式,只是将信息随意刻在甲骨之上。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天下纷争,战争不已,各国之间抑或联合,抑或刀兵相见,这样除了传递军事情报外,各国也会有各种外交及政务往来,以书信的形式传递军事及政务信息成为当时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较为频繁的书信往来,使书信有了较快的发展,其内容摆脱了产生之初的仅仅传递军事情报的不足,开始出现了大量外交和政务交流的信件。这时书信的书写材料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商朝刻于龟甲之上,一跃变成书写于木片之上或竹简之上,这也就出现了我们对古代书信不同称呼,书信被写在木片上被称为牍,书信被写在竹简上被称为简,书信被写在薄小的木片上则被称为札。这时由于没有纸,人们为了摆脱竹片、木片的沉重,政府机关或富贵人家有时也会将重要的书信写在绢帛上,则被称为帛书或帖。

特别要提到,战国时期是我国书信发展的关键时期。战国时期除了国家间交换军事、政务情报用书信的形式外,政府官员上朝也会以书信的形式将自己要向王汇报的事情写下来,这就出现了奏书,在这些奏书中较为著名的有郑子家的《告赵宣子书》、范睢的《献秦昭王书》、乐毅的《报燕惠王书》。这些奏书为后世大臣向皇帝进谏时写奏章提供了范本。除了出现奏书外,这时书信的内容又得到进一步丰富。军国大事固然非常重要,但家庭琐事同样不容小觑,特别是出门在外的人给家里写书信汇报平安显得尤为迫切,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简书中,有两封是家书。这两封家书作于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即秦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前的两年,秦国与楚国进行淮阳战役时,两名秦国士兵黑夫、惊给家人写的家书,这说明至少在战国末年,书信已经超越了公函的限制,出现了家书。

二、书信成熟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秦朝建立后,始皇进行了一系列革新。除了统一货币度量衡之外,还修筑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促进了交通业的发展,这对邮驿和书信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时专门负责长途公文书信传递的信差被称为“邮”,短途送书信的邮差被称为“步传”。而且这一时期建立了固定的书信传递路线,在此路线中设立了中转站,书信开始采用接力的方式次第传递。这些制度的建立,直接促进了书信传递的速度,也有利于除公函外其他书信的发展。

汉朝对秦的书信传递系统进行了完善,规定长途信件通过骑马的方式接力传递,还设置了接力传递机构“驿站”;短途信件传递方式为步行,称为“邮”,这样“邮驿”的称呼开始出现。

由于传递系统的进步,引领了书信业的发展。除了书信数量骤增外,书信的内容此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是,自战国末期私人书信开始出现,到西汉时期私人书信数量增长迅速,此时的私人书信不胜枚举,最为有名的为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杨恽的《报孙会宗书》、马融的《与窦伯向书》等。因此,此时书信功能由初步发展时的传递公函慢慢发展成传递私人感情,交流私人思想的工具。

正因为书信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用书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觉得书信省却了两人面对面交流给对方造成的压力,给对方一定的缓冲的空间及思考的时间,是一种非常好的交流方式,许多长辈在对自己的子侄及学生的教育上也开始尝试使用书信,因此此时书信的功能便开始延展到教育领域。

关于书信的教育功能,我们不得不提到汉高祖刘邦,刘邦是通过农民起义登上皇位的,他前期接受的教育不多,对读书的儒生也相当轻视,但自从登上皇位后,他深深感到靠马上得天下,不能再靠马上来治理,也感到自己接受教育少对江山治理带来的诸多不便,因此将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接班人身上,他曾给太子刘盈修书一封,教育儿子一定要勤学。此信刘邦先以自己为反面教材,指出自己年轻时“遭逢乱世,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结果,当自己登上皇位后“时方省书,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因此,告诫儿子刘盈“汝可勤学习。每上疏,宜自书,勿使人也。”此信教育功能十分明显。除刘邦外,一些文学名家也纷纷写信教育子侄,如西汉时著名的经学家刘向修书《戒子歆书》,提出“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教育儿子为人处事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东汉时期的著名经学家郑玄也给儿子郑益恩写信,信中郑玄叙述了自己一生求学为学经历,以及自己淡泊名利,一心向学的高远志向,教育儿子应该如何求学为学。

秦汉时期是书信趋于成熟的时期,这时由于邮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提高了书信传递速度,促进了书信业的发展。这时,书信的数量明显增加,且私人书信所占比例增加,在私人书信中出现了长辈教育子侄的信函,书信的教育功能开始出现。

三、书信的繁荣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书信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此时的书信发展除了得益于秦汉时期邮驿制度的发展完善,同时也得益于造纸术的改进。在拙文《教育媒介视域下的我国远程教育起源初探》一文中,笔者已经探讨过,自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张开始渐渐普遍。纸张普及对于文化的传播意义非凡,以前人们书写材料为笨重的竹木简,极不利于运送,严重影响了书籍的传播。对书信来说亦是如此,当秦汉时期,书信书写材料大都为竹木简,由于要考虑传递方便,书信作者会尽量考虑最大限度言简意赅,注重对大事要事的传递,而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则往往选择省略。自从纸张普及后,这种由于限于篇幅而选择放弃的写信风格开始慢慢改变。另外,由于当时的邮驿制度虽然发展完善,但由于简牍书信的笨重,邮驿系统可承载的输送量也非常有限,这也限制了书信业的繁荣。

纸张普及以后,对书信业的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首先是邮驿系统,由于运送信件的材质变化,可以传递更多的书信,有利于书信数量的增加。其次,是书信的内容方面,以前由于限于篇幅,许多内容往往从略,而从略的内容可能是极具教育意义的内容,此时这些内容却开始出现在书信里。

三国时期,书信写作已经突破秦汉书信的内容范畴,涉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内容,如曹操的《报前越书》《与少府孔融书》,曹丕的《与吴质书》《答曹洪书》,曹植的《与吴季重书》《与杨德祖书》等,这些书信内容从朝廷的军国大事,到普通的生活琐事,从论学谈艺,到闲情偶感,涵盖了方方面面,特别是新增加的论学谈艺、闲情偶感更具有教育意义。在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书信中,王修写给儿子的信最具代表性。王修是曹操手下一名官吏,他曾给在外游学的儿子修书一封,提出“人之居世,忽去便过”,教育儿子要珍惜光阴;还教育儿子“未必读书,并学作人”,要求儿子在读书和作人上应齐头并进。除此之外,刘备写给儿子刘禅的信及诸葛亮的《诫子书》等均是著名的教育名篇。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信进一步成熟。成熟的标志为书信的内容进一步完善。据相关学者研究:此时的书信内容议政事、论学术、通信息、荐人才、叙情谊,还有借此骋文采,露才情,草华章,另外此时由于士大夫旅游成风,又将山水风光等内容也写进了书信,书信文学有了更加广阔的题材领域。当然,此时学术交流及教育类的书信分量进一步增加。有研究者对西晋时期陆云所写《与兄平原书》35篇进行统计研究,认为35篇中有13篇之多是涉及文学创作的,当然来而不往非礼也,有去信必定有回信,既然有13篇涉及文学创作的内容,说明通信双方对文学创作都感兴趣,通过相互交流沟通,推进双方的学习认识,不能不说是双方的远程学习讨论。而且此时的书信还增加了两项新内容,我们知道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非常快,佛教信众非常多,许多饱学之士也崇佛礼教,书信中也出现了讨论佛事及佛教经典的内容,这是新增内容;魏晋南北朝也是我国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出现了像王羲之这样的大家,这时文人墨客崇尚书法,书信中也出现了品评书法的内容。这两项新内容当然也算远程探讨学习。

唐朝时期书信发展步入一个新高度。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信已经相当成熟,涵盖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内容。但这一时期,盛行骈体文,骈体文追求辞藻华丽,形式的成分大于内容的成分,这严重影响了书信表情达意的功能。至唐代,大文豪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散体文取代了骈体文,以充实的内容取代华丽的辞藻,这对书信来说无疑意义重大,内容的充实对表情达意非常重要,故书信发展也步入一个新高度。此时书信步入一个新高度的表现是书信中对文艺、学术、政治进行评论的越来越多,如裴度的《寄李翱书》、柳宗元的《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韩愈的《答李翊书》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答李翊书》,此信是韩愈写给虚心向自己请教的后生李翊的一封书信,信中韩愈除了给李翊介绍自己学习古文和从事写作的切身体验和艰苦历程外,建议文章中要有道德作为灵魂,认为“气盛则言宜”。也就是说,进入唐代后,由于倡导散体文,书信获得新发展,开始以充实的内容传递信息,沟通交流。这时,以书信的形式进行学习研究探讨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书信的远程教育功能进一步得以彰显。当然,唐代的书信为之后朝代书信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书信沿袭唐代书信的特点及趋势,在学习者远程交流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我国古代信息传递由最初的手势语言的交流,到利用鼓声、烽燧传递,再到书信的产生这样一个过程。不管是手势、语言还是鼓声、烽燧在传递信息过程中,或有受距离限制,或有传递信息不具体不准确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生活的不断丰富,需要更为先进的传递手段,这样书信就应时而生了。书信业的发展经历了初期以公函为主要内容的时期,发展到以传递日常生活琐事的私人信件的出现,再到私人信件的内容涵盖方方面面,书信中先后出现论文艺、论学术、论政治、论佛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通信者通过书信远程探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甚至出现了师友、长辈通过书信教育学生及后辈的书信,这样书信的远程教育功能越来越浓烈。

[1]丁振宇.中国名人家书 [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5.

[2]王玫、许红英.历代书信精选[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

[3]谭邦和.中国书信体文学史论略[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4).

[4]张鹏立.浅谈中国古代书信[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5]张小永.教育媒介视域下的我国远程教育起源初探[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

[责任编辑 张宇龙]

Letters and Distance Education in China

Zhang Xiaoyong,Wang Han

(Shaanxi Radio ﹠ TV University,Xi’an 710119;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123)

Our letters through the pre Qin period to the initial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official, 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mature period, private letters occupy a considerable proportion, and then to the development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period of prosperity and rising proportion of the number of private letters. In this process, the content of private letters from family to being, and later appeared in the paper art, academic, political theory, theory of Buddhism, distance education function more and more letters to highlight.

Letters; Distance education; Private letters

2017-01-10

张小永(1975— ),陕西省南郑县人,陕西广播电视大学科研处副教授,历史学博士。2王晗(1979— )山东德州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本文系陕西广播电视大学2015年度科研项目“教育媒介视域下的中国远程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5D-04-B11)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G724.82

A

1008-4649(2017)01-0020-04

猜你喜欢
书信内容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题解教育『三问』
打分
“一生无悔”等十二则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共 筑
主要内容
别有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