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莲姣
(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2)
・综 述・
促进妇科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研究进展
卢莲姣
(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2)
本文对妇科腹部术后影响胃肠功能恢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多个文献总结了心理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温水足浴、中药应用、理疗多种护理方法,以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妇科;腹部手术;胃肠功能;护理干预
腹胀在妇科腹部手术后是非常常见的,这是由于妇科手术后麻醉和创伤、刺激等因素导致患者消化道运动能力减弱,肠道内气体无法顺利排出体外,另外术后患者可因呻吟吸气过度,较多的气体进入胃肠道内不易排出从而导致肠内积气引起腹胀[1]。妇科手术后的腹胀不利于补充营养和身体的恢复,更有甚者可能引起肠梗阻和肠粘连等并发症。作者就近年来促进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护理研究进行综述。
1.1 术前因素
在术前未对胃肠道进行充分的准备,且护理人员在术前缺乏与患者的沟通,使得患者的依从性不高,导致未进行有效的准备,导致术后肠蠕动不能有效恢复。
1.2 术中原因
1.2.1 麻醉方式
在妇科腹部手术中常给予全身麻醉或是硬膜外麻醉的方式,这样的手术方式会对患者的术后肠蠕动恢复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长时间使用气体麻醉会在麻醉的过程中将大量的空气吞入口中,从而引起腹胀的现象。
1.2.2 手术刺激
在手术的过程中患者会受到一定的刺激,使得体内的儿茶酚胺的分泌量增加,造成术后肠蠕动恢复不佳。再加上开腹手术会对患者的肠管造成直接的影响使得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抑制了肠管的蠕动。
1.3 术后原因
1.3.1 女性患者的情感较为脆弱,在术后由于创口会有程度不一的疼痛感,使得患者会由于忍受不了疼痛而呻吟、哭泣,增加了吞气量;再加上术后惧怕疼痛而不敢下床活动,均可致胃肠蠕动减慢致腹胀。
1.3.2 术后镇痛
术后镇痛是妇科术后患者中常采用的措施,常用的术后镇痛药物有阿片类药物,其对患者肠功能的抑制作用是被人们所公认的;吗啡也是常用的镇痛药物,其直接通过对外周神经作用在小肠上,导致肠蠕动不佳。在术后采用良好的镇痛措施能够减少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量,同时也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胃肠道蠕动。
1.3.3 电解质紊乱
腹部手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在术后的第一天会出现血清钾、钠、氯的下降情况,且血清钾的程度最大。在术后三天不对患者进行补钾处理将会使其出现程度不一的低钾,延长了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
1.3.4 术后活动受限制
妇科腹部手术后,大部分的患者都会带有各种导管,且部分患者会同时使用心电监护仪,极大地限制了患者的活动,从而使得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受到影响。
2.1 心理干预
妇科患者情感容易受到影响,往往会担心手术治疗对一些功能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到夫妻生活,尤其子宫切除患者会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长时间地处于不良心理状态下不利于疾病的恢复,甚至会加重病情。因此,护理人员应首先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主动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向患者介绍疾病及手术治疗效果,让患者意识到手术是治疗所患疾病的有效措施。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引导患者能够及时适应手术的环境,从而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
2.2 饮食干预
刘淑霞等[2]报道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术前l d进低渣易消化的软食,当晚进食量减半,术后6 h饮用一些排气类的汤,少吃或不吃一些容易发酵产气多的食物,结果干预组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王才琼[3]术后及时补钾可促进肠蠕动的早日恢复,避免肠麻痹所致腹胀。腹部手术不会对肠管造成损伤,只是肠管的暴露和手术的刺激使得胃肠道功能受到抑制。只要患者能够尽早进食能够有效地促进肠蠕动,尽快恢复肠内营养,减少肠道感染。
2.3 咀嚼口香糖
谭燕萍等[4]报道患者术后回到病房后2~4 h开始咀嚼口香糖,1次/2 h,每次一般为2~3片,直到有肛门排气,腹胀情况少于对照组、肛门排气及排便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咀嚼口香糖属于一种模拟进食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刺激机体摄食,使得促胃液素增加,增加了促胃肠道激素浓度,间接地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2.4 早期系列运动干预
张莉[5]报道了早期系列运动疗法对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肛门排气的影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2 h口服口香糖行咀嚼运动、呼吸训练、缩肛训练、肢体训练及足底按摩等一系列运动疗法。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显著缩短。刘艳霞[6]早期床上运动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肠功能的影响的研究,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床上体位变化、呼吸训练以及关节活动等早期床上运动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4.68±7.13)h,观察组腹胀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的31.25%。陈伟月[7]早期进行床上体操对预防妇科腹部术后腹胀的效果,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还在术后进行床上体操运动,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王星珍[8]研究腹部手术后病人早期咀嚼木糖醇口香糖与肛缩运动对促进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咀嚼口香糖与缩肛运动训练。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留置胃管和导尿管时间、进食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指导患者在床上尽早活动,同时进行呼吸运动能够有效地促进横膈膜的移动,按摩胃肠道,从而促进胃肠道消化。
2.5 温水足浴
术后指导患者使用温水泡脚,对足部各穴位进行温热刺激,加快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胃肠道蠕动,有效地将肠内的气体排出,使得患者尽早肛门排气[9]。
2.6 中药应用
2.6.1 中药外敷
吴丽[10]取小茴香250 g用微波炉高火加热后,装入棉布袋中,当患者感到局部没有灼痛感时则将药袋放于腹部上,使其紧紧贴于手术切口以外的皮肤,当患者有舒适感后则进行热敷,30分钟/次,3次/d,腹胀消失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提前。小茴香含有丰富的茴香油,有不同程度的抗菌作用,能穿透皮肤,可以在肌肉组织中被吸收,刺激胃肠道蠕动[11]。林冬寅等[12]用吴茱萸250 g+粗盐250 g混匀,将药包及1杯水放人微波炉,加热达60~70℃后置于外包布袋中,在热熨处皮肤涂石蜡油,试温合适后,将中药包置于患者腹部,避开手术切口,顺时针旋转移动,能有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腹胀发生。
2.6.2 耳穴贴压
朱晓辉等[13]将王不留行籽贴附于0.5 cm×0.5 cm大小胶布中央,耳穴探针取穴交感神经、脾、大肠、小肠,王不留行籽穴位贴敷,于术后6 h按先上后下顺序按压,动作轻柔,由轻到重至出现局部胀痛、发热、酸麻等感觉;耳穴贴压时间为每2小时1次(睡眠时间除外),按压2 min/次,至患者恢复肛门排气时停止耳穴贴压。通过压豆贴压耳穴,刺激可通过神经、体液的传导反射作用,增加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从而有利于胃肠道内气体顺利排出。
2.7 理疗
郭丽娜[14]研究发现,采用 PHENIX USB4 治疗仪实施电刺激治疗的电刺激组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起床时间和进食时间优于采用常规护理和治疗的观察组和采用低频脉冲治疗仪进行腹部理疗的传统治疗仪组。电刺激是利用对神经肌肉的刺激作用于患者腹部,在工作时对腰骶部有热敷作用,其温热作用可调节大、小肠和膀胱的功能,促进肠蠕动,缩短排气时间,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胃肠道蠕动的恢复是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必经的过程,医护人员从影响患者肠蠕动恢复的不良因素着手,给予必要的心理干预、合理饮食、早期系列运动干预、注重中西医结合护理以促进患者术后尽快恢复胃肠道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尽早康复。目前有关妇科手术后床上运动和缩肛运动干预、特别是缩肛运动干预的研究文献报道还较少,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 朱 蕾,陈 倩.妇科术后腹胀的临床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6):123-126.
[2] 刘淑霞.护理干预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后腹胀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09,3(24):3454-3455.
[3] 王才琼.浅谈子宫全切后补钾对肠蠕动恢复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90.
[4] 谭燕萍,唐欣慧.咀嚼口香糖对促进妇科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0):49.
[5] 张 莉.早期系列运动对妇科腹腔镜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3,28(24):38-39.
[6] 刘艳霞.早期床上运动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肠功能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2,18(12):1822-1823.
[7] 陈伟月,伍雪梅,黄敏莲,等.早期床上体操预防妇科腹部术后腹胀的效果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0):2451-2453.
[8] 王星珍,卢莉红,邓惠妍.护理干预促进胃肠道手术早期康复90例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1): 1173-1174.
[9] 高志英.护理干预对促进妇产科腹腔镜术后胃肠道蠕动功能恢复的体会[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2):172-174.
[10] 吴丽平,黄 英,刘敏洁.小茴香热敷在妇产科腹部术后腹胀中的作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3,8(19):101.
[11] 戟 敏,潘敏娟.小茴香热敷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案例[J].江苏中医药,2011,43(7):57.
[12] 林冬寅.穴位注射联合吴茱萸热熨对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2014,13(6):41-43.
[13] 朱晓辉.耳穴贴压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腹胀的预防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1):244-245.
[14] 郭丽娜,王丽萍,张 洁.仿生物电技术对妇科术后患者康复中胃肠道功能恢复和缓解腹胀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6,38(14):2219-2221.
本文编辑:刘帅帅
R473
B
ISSN.2095-8803.2017.09.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