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海英,张朝红,李明月,杨 鹏,马香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为例
乔海英,张朝红,李明月,杨 鹏,马香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 杨凌 712100)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为例,阐述了微信公众平台的特征和大学生心理特点,讨论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阵地的办法举措,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和经验教训。
微信公众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下,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大学生可谓是“无人不微信”、“无时不微信”,无论是在宿舍、食堂、校园,还是在课堂都手不离“机”,如何改善这一现象,如何趋利去弊,成为高校教育者面临的新课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遵循时代特征,结合新媒体“核裂变式传播”和“交互式传播”的特点,以学院心理教师为指导力量,依托“西农机电学院”官方微信平台,及时将心理辅导从线下转向线上,积极布局新媒体矩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成长成才服务。
通过随机采访、分发调查问卷、建立小范围QQ和微信讨论组、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发现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心理特征:
(一)自负、偏激。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不愿被束缚,要求独立,但同时他们又缺乏独立能力,缺乏社会责任感,不能将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
(二)民主平等意识强烈。在我国民主和法制不断健全的环境影响下,他们希望自己享受更多的民主和公平,渴望在生活领域中体现自己的民主和权利。
(三)抗挫耐挫能力较差。大学生情绪情感丰富,热衷于表达,但心理抗挫折能力较差,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容易做出过激行为。
(四)好奇心强烈。大部分大学生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善于从网上接收新信息,学习新东西。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入活力。学院与时俱进,利用微信这一技术手段,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搭建与学生之间的广阔交流平台,极大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通过微信发现学生需求,解决学生基础困惑
学院在前期向学生分发调查问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新媒体平台的实践》,通过调查发现,高达80%的学生表示新媒体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着极大的监督与引导作用,16%的学生表示新媒体与传统教育没有本质区别,4%的学生则持反对意见,表示不支持新媒体教育的方法,认为其过于公众化。根据调研的数据,在机电学院官方微信平台上进行了实践。实践结果出乎意料,学生对于心理老师、心理咨询师、心理联络委员等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大部分学生表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遭遇挫折压力,而宣泄情绪、缓解压力的途径之一便是寻找心理咨询师进行开导,班级中的问题则可以直接寻求心理联络委员的帮助。
(二)通过微信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从心理学角度,微信用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炫耀型、拓展型、解压型以及窥视型。学生干部、高校辅导员可以添加大学生为微信好友,加入班级微信群,一方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关注学生发布的信息、在朋友圈共享的内容,以了解大学生的实时心理动态和思想动向。
(三)通过微信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通过微信平台,可以建立公众号,向关注用户及时推送高质量的心理文章,通过短时间阅读增加关注者的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水平。此外,可以群发推送、自动回复、一对一交流等方式实现和特定群体进行沟通交流。以辅导员个人空间建设为基点,以团队协作创新为辐射点,以师生共建共享为兴奋点,通过新媒体平台,多形式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一对一心理咨询辅导、师生互动等活动。
(四)通过微信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院坚持“四有”与“四结合”,即新媒体有态度、有作为、有推广、有力量,将新媒体文化与心理健康紧密结合,将平台建设与学生反馈紧密结合,将心理专业特色建设与推广相结合,将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紧密结合,对学院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主题班会以及大学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校园情景剧等创新活动进行大力宣传,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让心理健康概念不再陌生。学院官方微信平台每周三定期推送心理相关栏目,推送内容从学习压力调适、人际调节、情绪管理、职业选择、情感、睡眠等六大方面制定“菜单”,由学生自主“点餐”。坚持原创和转载相结合,教育效果和工作实际相结合,打造周三夜话、悠悠我心、盲点明晰、星空电台、心理自查等新媒体品牌栏目,满足多层次学生需求,消除学生心理困惑。
(五)通过微信定期推送经典心理书籍影视等,拓宽学生视野
通过微信新媒体平台向全院学生推送经典心理书籍、优秀心理影片、心理小贴士以及学院各班级特色心理活动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情感倾诉、心理话题讨论及咨询的平台,开设“心理咨询直通车”专栏和“知音信箱”。通过这些渠道,学生可以匿名参与互动,通过微信平台向辅导员留言,大胆讲出自己的心理困惑,满足学生自我表达的需求,有效建立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及咨询的平台,搭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新渠道。
(六)通过微信建设媒体工作室,搭建师生交流桥梁
学院大力实施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工程,积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感,引导全体辅导员在微信朋友圈上建立日常信息发布和师生沟通交流平台,先后选拔辅导员9人,学生骨干36人充实工作室团队,通过专业化团队建设,整合优势资源,主动运用新媒体工具开展心理教育。学院部署推行“微风行动”,全体辅导员及学生骨干主动深入特殊学生群体,了解学生诉求,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同时主动联系在微信平台留言踊跃的学生领袖,鼓励他们在微信平台上说真话、说实话。
(七)通过微信打造特色机电学院
通过开通运营“西农机电学院”微信平台,整合校园媒体资源,打通与各班级的横向联系,与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沟通,最大限度聚合目标受众,通过新媒体矩阵的共振效应,传播丰富多彩、类别多元的各种学生关心的信息与资源,打造属于机电特色的平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人文关怀,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院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
(一)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具有范围广、内容多、选择多等特点,面对多家新媒体平台上各种的信息,相当部分大学生的态度是不怀疑、不相信,对于新媒体平台所传播的正能量信息无法有效吸收。
(二)在校学生大多已成年,有着一定程度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隐私保护意识,对于不同方式的试图窥探以及了解其心理的行为存在抗拒心理,使得师生间、同学间的正常心理交流无法进行。
(三)部分学生内心较为封闭,但同时又渴望得到外界的关注与关心,在接受心理辅导的同时常表现出接受与拒绝的矛盾举动。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参与热度不高,状态较为消极,所表达的观点带有较为强烈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对同组讨论的其他同学带来负面影响。
(一)加强资源利用和限制,提高信息监管力度
通过“微信墙”、“微投票”、“微调查”、“微发布”等技术手段加强调查与监管,及时关注和积极参与大学生网络生活,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做好网络监督,有效引导网络信息传递,力求实现匿名下的实名、民主下的监督,把不良信息和不道德言论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二)心理问题勤指导,注重学生健康成长
尝试利用“微课堂”的干预方式,对学生进行小范围、高效率地干预和指导,及早帮助学生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开展有关心理健康题材的微电影拍摄大赛,让学生在查找素材、拍摄影片的过程中加深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创新的比赛形式将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学在其中。
(三)培育校园文化正能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微信有其特色鲜明的朋友圈功能,将有质量的信息分享在广大师生朋友圈之中进行传播,校园文化正能量的传播就以一传百甚至一传千的速度增长。对平台功能充分利用,扩大对学生文化、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知识面,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以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减少网络舆情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和谐校园、文明校园的观念深入每一个机电学子心中,进而提高学生爱校、爱院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线上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行业的一项热门选择,在其领域广阔、对象众多、资源丰富、交流及时等优点下,高校已逐渐学习并逐步实施这种教育方式。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着眼未来教育的趋势及走向,适应新的形势变化,研究、创建新的工作方法,积极运用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努力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做足。
[1]靳博.新媒体下大学生的“心”变化[N].人民日报,2014,(08).
[2]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2012,06.
[3]刘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研究[J].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43-45.
[4]陈志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化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
[5]张宗伟.地方高校品牌的创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G645
:A
:1008—3340(2017)01—0077—03
2016-10-23
本文系201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品项目“心灵相约‘微平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新媒体平台的实践”(项目编号:2015JP002)的结题成果。
乔海英(1988-),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朝红(1973-),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党委副书记,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明月(1992-),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杨鹏(1990-),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马香丽(1989-),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