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梅 郭静
徐州市育龄期成人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张先梅 郭静
目的 了解本地区育龄期人群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流行情况,为今后乙肝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体检、就诊的1 318例育龄期成人HBV血清学标志物(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结果 育龄期人群有13种HBV感染模式,以单独HBsAb阳性和全阴性两种模式为主,分别占49.69%和31.41%;感染模式不存在性别分布差异;非正常妊娠人群与正常妊娠人群乙肝病毒感染模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地区育龄期人口乙肝易感人群比重较大,约占1/3,需积极进行乙肝疫苗接种;非正常妊娠可能与HBV感染无关。
育龄期;2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
全球大约有3.5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每年大约有60万死亡与感染HBV有关[1]。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约占乙肝病毒传播的 40%~50%[2]。有报道称,超过90%的乙肝患者在婴儿期或儿童期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成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进而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和(或)肝细胞癌[3]。阻断母婴传播,可以有效控制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减少肝病相关的死亡率,这需要建立在育龄期人口知晓患病并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因此,近年来乙肝的筛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3组人群HBV血清学标志物,包括体检(未孕组)、正常妊娠(怀孕组)、非正常妊娠(包括习惯性流产、先兆流产、稽留流产、异位妊娠及不孕症,流产组),能够较全面地反映育龄期成人的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为乙肝防控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依据。
1.1 调查对象 2015年徐州市中心医院体检、就诊的1 318位育龄期成人(24~45岁),其中体检者739例,包括男436例,女303例;平均年龄(36.06±5.691)岁;另外还有正常妊娠监督者460例,平均年龄(28.05±5.071)岁;非正常妊娠者119例,平均年龄(29.61±5.549)岁。
1.2 材料与方法 真空抗凝管采集静脉血3ml,室温静置至少30min后3 000r/min离心15min。采用磁微粒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定量检测血清中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抗-HBc等五项乙肝血清学标志物,仪器是安图-2000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与其配套的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乙肝五项参考范围:HBsAg<0.2ng/ml,HBsAb>0mU/ml,HBeAg<0.5PEIU/ml,HBeAb<0.4PEIU/ml,HBcAb<0.9PEIU/ml。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了便于统计,将血清学标志物结果根据参考范围,定义为阳性(P)/阴性(N)。
2.1 育龄期成人共检测出十三种HBV感染模式 利用磁微粒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检测1 318例育龄期3组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表达情况,共发现13种乙肝病毒感染模式。育龄期成人HBsAg阳性率为 4.70%,单独anti-HBs阳性(NPNNN)率为49.69%,全阴性模式(NNNNN)占31.41%,而其他模式检出率均较低。见表1。
2.2 育龄期成人HBV感染模式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 体检人群共有12种HBV感染模式,HBsAg感染率3.80%,NPNNN48.04%,NNNNN33.69%,其他模式检出率均较低,与育龄期成人乙肝感染模式总体趋势一致。体检人群HBV感染模式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399,P>0.05)。见表2。
2.3 正常妊娠人群和非正常妊娠人群HBV感染模式 为了探讨非正常妊娠(习惯性流产、先兆流产、稽留流产、异位妊娠及不孕症)是否与感染HBV有关,我们又将正常妊娠人群和非正常妊娠人群HBV感染模式分布进行比较。正常妊娠人群和非正常妊娠人群HBSAg感染率分别为5.22%和8.40%,且均以NPNNN和NNNNN两种模式居多,其他模式检出率均较低,后者较前者少了三种模式,即PNPNN、NNNPP、NNNPN,但是两者乙肝病毒感染模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95,P>0.05)。见表3。
表1 HBV感染模式 例(%)
表2 育龄期体检人群HBV感染模式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 例(%)
表3 妊娠人群HBV感染模式的分布情况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并可能导致急性、暴发性或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HCC)。在婴儿或幼儿期感染乙肝病毒可能会导致较高的持续感染率(25%~90%),而发生在成年期,持续感染率则较低(5%~10%)[4]。在大多数流行地区,感染主要发生在幼儿,通过母婴传播,占慢性感染病例的50%。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合并乙肝e抗原(HBeAg)阳性的母亲其婴儿,如果没有给予免疫预防,大约有90%为HBV阳性携带者。虽然抗病毒剂可用于治疗和防止慢性乙型肝炎的并发症,但预防HBV感染是最佳的控制手段。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包括被动免疫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或主动免疫乙肝疫苗,或是将两者结合能产生更好的效果。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有效率达90%左右,预防肝癌的有效率在70%左右[5]。但是尽管如此,仍需要进一步努力,以避免疫苗的失败,并提高疫苗接种的全球覆盖率。
HBV可通过母婴、输血、性传播等多种方式传播,人们还发现患有乙肝的父亲也会将病毒传染给孩子,可能是通过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传播。所以本研究探讨了育龄期成人感染HBV有没有性别差异,结果显示两性之间感染乙肝的模式较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市育龄期人口HBsAg阳性率较低(4.70%),低于2006年全国人口调查HBsAg阳性率(7.18%)[6],说明随着乙肝疫苗新生儿免费接种的全面推广,人群的乙肝疫苗覆盖率达较高水平,免疫屏障已有效建立,但是乙肝防控工作仍需继续进行。研究发现全阴性模式人群大约占1/3,可能是没有接种过疫苗,或者疫苗接种失败,再或者接种时间太久抗体已经消失,建议这部分人群查明原因,采取恰当的预防乙肝的措施。
本研究又初步探讨了非正常妊娠是否与感染HBV有关,与正常妊娠人群比较发现,虽然感染模式少了三种情况(PNPNN、NNNPP、NNNPN),但是两者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推断非正常妊娠可能与HBV感染无关。2008年欧洲肝病医学会(EASL) 正式提出了隐匿性肝炎(OBI)的概念,即肝组织中能够检测到HBVDNA,和(或)血清中也能检测到HBVDNA(通常<200U/ml),但是全程无法检测到HBsAg[7]。非正常妊娠HBsAg阴性率为91.6%,其中是否有OBI患者,需要进一步检测HBVDNA,以判断是否与隐匿性肝炎有关。
综上所述,我市育龄期人口HBV感染状况总体情况较好,但是乙肝预防工作仍需继续,建议定期筛查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必要时联合检测HBVDNA的表达情况,了解HBV肝内复制情况,及时接种疫苗或抗病毒治疗,才能更好地防治乙型肝炎。
1LavanchyD.WorldwideepidemiologyofHBVinfection,diseaseburden,andvaccineprevention.JClinVirol,2005,34:S1-S3.
2LinYD,ShenHB,ChenF.StudyonstrategiesforhepatitisBcontrollingandpreventingofadultimmunizationinWuxi.ChinJPublicHealthManage,2009,25:575-577.
3TawadaA,KandaT,YokosukaO.CurrentandfuturedirectionsfortreatinghepatitisBvirusinfection.WorldJHepatol,2015,18:1541-1552.
4LiZ,HouX,CaoG.Ismother-to-infanttransmissionthemostimportantfactorforpersistentHBVinfection?EmergMicrobesInfect,2015,4:e30.
5ChangMH,ChenDS.PreventionofhepatitisB.ColdSpringHarbPerspectMed,2015,5:a021493.
6YuR,FanR,HouJI.ChronichepatitisBvirusinfection:epidemiology,prevention,andtreatmentinChina.Front.Med,2014,8:135-144.
7SaidZNA.AnoverviewofocculthepatitisBvirusinfection.WorldJGastroenterol,2011,21:1927-1938.
10.3969/j.issn.1002-7386.2017.03.040 ·调查研究·
221009 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郭静,221009 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E-mail:yinyin_02@163.com
R
A
1002-7386(2017)03-0458-03
2016-05-10)